天天看點

李奇微一到北韓就發現了星期攻勢,能力真的比麥克阿瑟強嗎?

李奇微一到北韓就發現了星期攻勢,能力真的比麥克阿瑟強嗎?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李奇微和麥克阿瑟各有優劣,長短都很明顯,不好簡單粗暴的直接比較兩人的高下。

麥克阿瑟到北韓戰場的時候,已經名滿天下,是東亞地區名副其實的太上皇,不光日本和南韓要他麾下的聯合國軍罩着,台灣實際上也是。是以,他自視甚高,不僅不把北韓和中國放在眼裡,美國國内的一幫後生晚輩他也沒有放在眼裡,無論是杜魯門、布萊德利還是柯林斯,在他眼裡都是一句話,你還是個娃娃,懂個什麼?

而且,在北韓戰争爆發之初,北韓人民軍席卷而下,韓軍一潰千裡,眼看着紅旗就要插遍北韓半島了,麥克阿瑟大膽實施了仁川登陸計劃。雖然在二戰後期,美軍就已經開始謀劃這種作戰方式,并且試圖在中國用這種戰法,一邊從廣州登陸往北平推,一邊從煙台登陸,将日軍截為兩段,但畢竟都沒付諸實施,而他在北韓真的用了。

仁川登陸是一個戰略上非常大膽的計劃,因為這需要分析敵我雙方的實力優劣,并且需要精心謀劃才能實施。他一舉成功,立刻扭轉了北韓半島戰局,南韓轉危為安,馬上讓他的聲望又上一層樓,更加不可一世。加上他此時完全不把中國放在眼裡,認為中國不可能出兵幹預,才給之後一次戰役和二次戰役聯合國軍慘敗埋下了伏筆。

李奇微一到北韓就發現了星期攻勢,能力真的比麥克阿瑟強嗎?

李奇微到北韓戰場來的時候,是接替沃克的第八集團軍司令,因為沃克死于車禍了,李奇微臨時被抓差,派到北韓戰場上來了。雖然他來之前就知道,杜魯門、布萊德利和柯林斯等人都對麥克阿瑟極度不滿,有走馬換将的意思,但究竟什麼時候換,換誰,都還不一定,李奇微并沒有接手的準備,他想的首先是穩住局面,把軍心渙散、士氣低迷的第八集團軍先從低谷裡帶出來。

結果李奇微剛一到北韓,就趕上志願軍發動第三次戰役,他還沒來得及調整戰線和部署,就不得不帶着第八集團軍倉皇撤退。不過,相比于之前沃克不敢違抗麥克阿瑟的指令,明知道前進有很大危險,也隻能磨洋工而不敢明确拒絕,李奇微還是比較果斷的。志願軍擺出要進攻漢城的姿态,李奇微就直接一路撤退到了三七線。

也是在這個第一次交手的過程中,李奇微對志願軍有了比較直覺的印象,并且發現了志願軍星期攻勢的秘密,接着就制訂了磁性戰術,發現志願軍攻勢已經力竭的時候,大膽判斷志願軍後勤不繼,開始組織聯合國軍反攻,也就是第四次戰役。此次戰役第一階段李奇微發揚美軍火力優勢,給志願軍造成比較大的傷亡,但第二階段橫城反擊戰又吃了虧,被迫停止了攻勢。

李奇微一到北韓就發現了星期攻勢,能力真的比麥克阿瑟強嗎?

最能展現出李奇微作為美軍中知名的戰術專家才能的,則是第五次戰役。前三次戰役中,尤其是前兩次戰役,志願軍大膽穿插、分割、包圍,把美軍搞得叫苦連天,一看到志願軍抄自己後路,美軍就開始撤退。到了第五次戰役,李奇微讓美軍以一個加強營為機關,從志願軍各部隊的間隙進行穿插,打亂了志願軍的戰線,并且讓志願軍遭受了180師幾乎全軍覆沒的損失。

是以,美軍在第三次戰役之後扭轉頹勢,開始反攻,一般都被視為李奇微接手第八集團軍之後帶來的變化。但從客觀上來說,第一次戰役是志願軍攻敵不備,利用了美軍的麻痹大意,第二次戰役是美軍調整戰線之後重新進攻,志願軍仍然是以逸待勞的姿态,而且麥克阿瑟對志願軍的兵力等情況仍然一頭霧水,毫不了解。

到第三次戰役的時候,麥克阿瑟已經開始認識到,他的對手并不簡單,非常強大,是以他才會繼續要求美國國内向北韓增兵,否則美軍無法取勝。作為一個已經70歲的老将,麥克阿瑟前兩次戰役吃虧是因為他自己麻痹大意,驕傲自滿,但第三次戰役之後,他開始重視對手了,就會有所變化,無論戰略還是戰術,都會有所調整,不見得非得李奇微來了才會變。

李奇微一到北韓就發現了星期攻勢,能力真的比麥克阿瑟強嗎?

到第三次戰役結束後,朝方和中方發生激烈争吵,彭總堅決拒絕繼續大舉追擊,一個主要的理由就是,他擔心過分深入,補給線太長,麥克阿瑟再來一次仁川登陸。但這之後麥克阿瑟還沒來得及再策劃一次仁川登陸,就被免職回國了。李奇微接替麥克阿瑟擔任聯合國軍總司令,雖然第五次戰役戰術上很成功,但在戰略上再沒有什麼大動作了。尤其是志願軍放棄一次戰役全殲美、韓軍兩三個師的目标之後,李奇微也無能為力。

是以,總體來看,麥克阿瑟長于戰略,但對具體的戰術方面不夠重視,卻也不能說他戰術方面就是短闆;李奇微确實發現了星期攻勢、提出了磁性戰術,第五次戰役大膽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大獲成功,但當志願軍改變戰略戰術之後,他在戰略上也并沒有提出什麼高明的想法,直到最後調任歐洲,北韓半島的戰線始終比較穩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