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奇微一到朝鲜就发现了星期攻势,能力真的比麦克阿瑟强吗?

李奇微一到朝鲜就发现了星期攻势,能力真的比麦克阿瑟强吗?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李奇微和麦克阿瑟各有优劣,长短都很明显,不好简单粗暴的直接比较两人的高下。

麦克阿瑟到朝鲜战场的时候,已经名满天下,是东亚地区名副其实的太上皇,不光日本和韩国要他麾下的联合国军罩着,台湾实际上也是。所以,他自视甚高,不仅不把朝鲜和中国放在眼里,美国国内的一帮后生晚辈他也没有放在眼里,无论是杜鲁门、布莱德利还是柯林斯,在他眼里都是一句话,你还是个娃娃,懂个什么?

而且,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初,朝鲜人民军席卷而下,韩军一溃千里,眼看着红旗就要插遍朝鲜半岛了,麦克阿瑟大胆实施了仁川登陆计划。虽然在二战后期,美军就已经开始谋划这种作战方式,并且试图在中国用这种战法,一边从广州登陆往北平推,一边从烟台登陆,将日军截为两段,但毕竟都没付诸实施,而他在朝鲜真的用了。

仁川登陆是一个战略上非常大胆的计划,因为这需要分析敌我双方的实力优劣,并且需要精心谋划才能实施。他一举成功,立刻扭转了朝鲜半岛战局,韩国转危为安,马上让他的声望又上一层楼,更加不可一世。加上他此时完全不把中国放在眼里,认为中国不可能出兵干预,才给之后一次战役和二次战役联合国军惨败埋下了伏笔。

李奇微一到朝鲜就发现了星期攻势,能力真的比麦克阿瑟强吗?

李奇微到朝鲜战场来的时候,是接替沃克的第八集团军司令,因为沃克死于车祸了,李奇微临时被抓差,派到朝鲜战场上来了。虽然他来之前就知道,杜鲁门、布莱德利和柯林斯等人都对麦克阿瑟极度不满,有走马换将的意思,但究竟什么时候换,换谁,都还不一定,李奇微并没有接手的准备,他想的首先是稳住局面,把军心涣散、士气低迷的第八集团军先从低谷里带出来。

结果李奇微刚一到朝鲜,就赶上志愿军发动第三次战役,他还没来得及调整战线和部署,就不得不带着第八集团军仓皇撤退。不过,相比于之前沃克不敢违抗麦克阿瑟的命令,明知道前进有很大危险,也只能磨洋工而不敢明确拒绝,李奇微还是比较果断的。志愿军摆出要进攻汉城的姿态,李奇微就直接一路撤退到了三七线。

也是在这个第一次交手的过程中,李奇微对志愿军有了比较直观的印象,并且发现了志愿军星期攻势的秘密,接着就制订了磁性战术,发现志愿军攻势已经力竭的时候,大胆判断志愿军后勤不继,开始组织联合国军反攻,也就是第四次战役。此次战役第一阶段李奇微发扬美军火力优势,给志愿军造成比较大的伤亡,但第二阶段横城反击战又吃了亏,被迫停止了攻势。

李奇微一到朝鲜就发现了星期攻势,能力真的比麦克阿瑟强吗?

最能体现出李奇微作为美军中知名的战术专家才能的,则是第五次战役。前三次战役中,尤其是前两次战役,志愿军大胆穿插、分割、包围,把美军搞得叫苦连天,一看到志愿军抄自己后路,美军就开始撤退。到了第五次战役,李奇微让美军以一个加强营为单位,从志愿军各部队的间隙进行穿插,打乱了志愿军的战线,并且让志愿军遭受了180师几乎全军覆没的损失。

所以,美军在第三次战役之后扭转颓势,开始反攻,一般都被视为李奇微接手第八集团军之后带来的变化。但从客观上来说,第一次战役是志愿军攻敌不备,利用了美军的麻痹大意,第二次战役是美军调整战线之后重新进攻,志愿军仍然是以逸待劳的姿态,而且麦克阿瑟对志愿军的兵力等情况仍然一头雾水,毫不了解。

到第三次战役的时候,麦克阿瑟已经开始认识到,他的对手并不简单,非常强大,所以他才会继续要求美国国内向朝鲜增兵,否则美军无法取胜。作为一个已经70岁的老将,麦克阿瑟前两次战役吃亏是因为他自己麻痹大意,骄傲自满,但第三次战役之后,他开始重视对手了,就会有所变化,无论战略还是战术,都会有所调整,不见得非得李奇微来了才会变。

李奇微一到朝鲜就发现了星期攻势,能力真的比麦克阿瑟强吗?

到第三次战役结束后,朝方和中方发生激烈争吵,彭总坚决拒绝继续大举追击,一个主要的理由就是,他担心过分深入,补给线太长,麦克阿瑟再来一次仁川登陆。但这之后麦克阿瑟还没来得及再策划一次仁川登陆,就被免职回国了。李奇微接替麦克阿瑟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虽然第五次战役战术上很成功,但在战略上再没有什么大动作了。尤其是志愿军放弃一次战役全歼美、韩军两三个师的目标之后,李奇微也无能为力。

所以,总体来看,麦克阿瑟长于战略,但对具体的战术方面不够重视,却也不能说他战术方面就是短板;李奇微确实发现了星期攻势、提出了磁性战术,第五次战役大胆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大获成功,但当志愿军改变战略战术之后,他在战略上也并没有提出什么高明的想法,直到最后调任欧洲,朝鲜半岛的战线始终比较稳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