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單霁翔再入蜀探秘古蜀文明 揭 中國文化遺産标志之謎

單霁翔穿着布鞋又來成都了。今日,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霁翔與演員周韻、肖央、牛俊峰現身四川廣漢的三星堆博物館,錄制最新一季的《萬裡走單騎——遺産裡的中國》。

随着三星堆遺址與金沙遺址聯合“申遺”的工作推進,兩者聯合“申遺”再度成為關注的焦點。優勢在哪兒?又有怎樣的建議?結束了當日的錄制,單霁翔接受了記者的采訪。他認為,“古蜀國考古遺址”已經進入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産預備名單之中,這說明我們已經進行了很多的準備工作,同時又出土了很多新的證據,産生了很多新的成果,對世界遺産的内涵和價值提煉都有很大幫助。此外,談及對文化遺産的宣傳保護,單霁翔還揭秘了金沙太陽神鳥能夠成為中國文化遺産标志的一些背後故事。

單霁翔再入蜀探秘古蜀文明 揭 中國文化遺産标志之謎

再訪三星堆

“新一輪考古發掘站在中國考古發掘和新技術應用的最前列”

從故宮退休後,單霁翔并沒有停下忙碌的腳步。2021年,他從故宮“看門人”,變成了世界遺産推廣人,出書、講座、拍綜藝,繼續身體力行擔任着文化遺産“宣傳人”。12月19日晚,《萬裡走單騎——遺産裡的中國》第二季在浙江衛視開播,節目首站從河南洛陽啟程,“萬裡少年團”單霁翔、周韻、肖央、牛駿峰帶領觀衆翻閱曆史地書,觸摸人間煙火,邁上新一季世遺喚醒之旅。

在《萬裡走單騎》第一季錄制時,單霁翔就曾帶領節目組來到青城山、都江堰,讓觀衆了解了這項世界文化遺産地背後的文化内涵。如今,第二季節目中,單霁翔再度回到四川,探秘古蜀文明。

“三星堆有一段時間沒來了,這次來變化很大。”單霁翔說,作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三星堆博物館、文物與修複中心對公衆有序開放,陳列、數字技術應用等在加強,周邊環境也保護得很好,“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方面,三星堆做了一個典範,是一個很突出的範例。”單霁翔說,三星堆自1986年首次發掘以來,引起了社會的熱烈反響,也激發了大衆對新的考古發掘的期待。“但文物保護、考古研究不是挖寶。這些年,考古人員做了大量的研究與保護工作,對考古勘探和勘探進行整體把握,這是非常重要的。”單霁翔表示,在三星堆的此輪發掘中,“多學科的參與,立體的考古”給他留下了深刻影響,在他看來,“三星堆的考古發掘,站在了中國考古發掘和新技術應用的最前列。”

談三星堆金沙聯合“申遺”

現在已足夠“申遺”條件

采訪中,單霁翔也談到,此行來到成都,節目組對處處可見的太陽神鳥标志印象很深。作為金沙遺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太陽神鳥金飾,于2001年2月在金沙遺址出土,2005年8月16日,太陽神鳥金飾圖案從1600餘件候選圖案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文化遺産标志。

單霁翔透露,其實太陽神鳥的方案一度被淘汰,但後來又重新被關注到。“太陽神鳥的考古發現,可謂是中國考古邁入新世紀的第一縷曙光。”單霁翔說,這個三千多年前的古人的創造,端莊大氣又具備動感,中間一個太陽,十二個光芒,四隻神鳥圍着太陽逆時針飛行,既莊重對稱,又充滿動感和韻律;它的圖案雖老,其造型又不乏現代感。尤其神鳥圍着太陽旋轉飛翔的圖案,表達出生生不息的哲學思想,也展現了古人非常的藝術創造力和想象力,以及精湛的工藝水準。

日前,三星堆遺址與金沙遺址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工作推進會在四川廣漢召開,這預示着兩者聯合“申遺”的腳步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在我看來,三星堆和金沙,獨立申報世界文化遺産都夠資格,但兩者如果要加在一起申報,無論是影響力還是價值疊加就更重要。”單霁翔說,兩者的疊加效應不是“一加一”,而是将古蜀國的曆史更完整地連接配接起來。“無論三星堆和金沙,現有的發掘面積隻占其面積的很小一部分,後續可能還會有很多重大的發現。但‘申遺’不能等,‘申遺’是科學和漫長的過程。我認為現在已經足夠‘申遺’的條件,比如在法規建設,人們對申遺認識的一緻性等方面,應該說已經比較完善。”

“相信申遺會成功的。”單霁翔說,申遺的成功也會對三星堆、金沙的古蜀國文明保護、研究、文化傳播起到推動作用。他認為,“世界遺産不是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地區私有的,它是全人類共同的遺産,還要站在全世界的角度去和世界上其他同時期的文明進行比較研究,揭示出古蜀文明的突出普遍價值。我們要在保護的基礎上加強展示和利用,讓更多的群眾因為遺産保護而受益。”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段祯 孔維睿 攝影報道 編輯 田莉 校對 王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