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15日,由中國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研究會古代史專業委員會主辦、内蒙古民族大學法學與曆史學院承辦的“2021年中國世界古代史年會暨紀念劉文鵬先生誕辰90周年”學術研讨會在通遼市召開。300多位學者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參加會議。
第一,古代世界經濟與政治問題始終是世界古代史研究中的重要議題,此次會議仍不乏以新視角對該問題進行探讨。中國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研究會理事長、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晏紹祥分析了寶薩尼亞斯所謂的親波斯問題,認為修昔底德提供的主要證據可能均屬于事後僞造。寶薩尼亞斯垮台的真實原因不在于他是否真的親波斯,而是他本人張揚的行為加劇了他與斯巴達城邦制度的沖突,導緻被定罪的命運。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李政讨論了阿卡德語與赫梯國家早期階段的内政建設,指出阿卡德語的借鑒、吸收和使用是赫梯早期階段内政建設的重要内容。南京大學曆史學院教授祝宏俊從王室權力之争視角,探究了斯巴達政治的穩定性。華東師範大學曆史學系講師王悅分析了羅馬人眼中以漢尼拔為代表的外族形象。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和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珠海)史學研究中心副教授何立波對羅馬帝國元首制的形成路徑進行了曆史考察。遼甯大學曆史學院副教授李大維從行省社會經濟管理角度認識奧古斯都的稅收改革,并探讨了羅馬帝國行省管理體制和管理思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孫思萌基于鑄币考察了拜占庭皇室女性的政治角色。内蒙古民族大學法學與曆史學院講師楊熹分析了古代埃及神廟地産的來源、經營與保護,認為神廟起到了盤活物品流通的作用,是古代埃及經濟順暢運轉的重要支撐。
第二,古代世界宗教是世界古代史研究的重要領域,也是與會學者讨論的焦點問題。複旦大學曆史學系教授歐陽曉莉以收養棄嬰為研究對象,探讨了兩河流域早期神廟的慈善功能。泰山學院曆史學院教授張日元對4—6世紀羅馬帝國的宗教法令進行了分析,指出這些法令有力地推動了羅馬帝國基督教化程序,為教會的世俗化和教俗之争埋下了隐患。西南民族大學旅遊與曆史文化學院副教授趙法欣對拜占庭帝國修道生活的世俗性特征進行了分析探讨。蘭州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副教授姬慶紅将教師資格法令及其後續“信件”置于基督教逐漸取代多神教的社會轉型中,考察了其出現的語境、關聯及實際效果,并結合朱利安作品中的神學思想與哲學理念,分析了早期基督教精英和多神教史家對其文教政策的評論。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講師蔣家瑜探究了赫梯安塔赫舒節日中的習俗禮儀和禁忌文化。内蒙古民族大學法學與曆史學院講師南樹華從奧西裡斯神話蘊含的正義主題入手,探究該神話及其崇拜對古埃及人正義思想的建構。
第三,古代世界文明的交往。中山大學曆史學系教授林英探究了早期拜占庭帝國的世界地理觀念中的“東方”。天津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袁指揮探讨了阿馬爾那時代埃及與西亞大國的外交聯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曆史研究所研究員郭子林從理論與曆史的邏輯統一入手,對古埃及文明的消亡原因進行了探析。上海外國語大學全球文明史研究所副教授王歡、華中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副教授戴鑫對托勒密和羅馬時期的埃及社會進行了探究。暨南大學曆史系教師朱毅璋對西安隋墓出土駝囊醉翁形象進行了辨析。河北大學曆史學院副教授郭雲豔分析了拜占庭金币在絲路上的傳播與融合。東北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副教授李強從金币外交角度,分析了拜占庭和歐亞草原的文明交往。長治學院曆史文化與旅遊管理系副教授齊小豔以嚈哒錢币為切入點,對其所反映的文化特征進行分析,并探讨東西方交流背景下嚈哒帝國在絲路貿易中的作用。河南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講師孟凡青以錢币頭像為例,探究了希臘化時期王後對羅馬帝國前期皇室女性的影響。
第四,古代文獻的解讀與利用。東北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徐家玲分享了新編《劍橋中世紀史》的譯後雜感。西南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徐松岩對色諾芬的《希臘史》《長征記》加以考察,認為對其評價大相徑庭的根本原因在于評論者的視角和立場。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曆史研究所研究員劉健從古代兩河流域文獻關于“下海”的描述,梳理了不同階段、不同情景下兩河流域與海灣地區的關系。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徐曉旭在重讀希臘、拉丁史料與漢文史料比對的基礎上,對月氏西遷史進行重構,認為月氏人即吐火羅人的王族部落。安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白春曉比較了《伯羅奔尼撒戰争史》的帕拉丁本和老楞佐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曆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呂厚量認為,泰西阿斯獨特的曆史叙述模式并非來自東方主義史觀,而是古希臘詩體文學與希羅多德史學傳統在散文體波斯志中的共同延續。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助理教授梅華龍考證了古代希伯來文獻中南北王國間的“兄弟”關系。
第五,古代世界的藝術、醫療衛生、婦女以及社會生活等問題得到廣泛關注。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裔昭印對古希臘女性服飾的社會文化含義進行了探析。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于殿利論述了建立藝術曆史學方法論的必要性與可能性。東北師範大學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教授李曉東分享了參加卡爾納克多柱廳的考古經曆帶來的啟示。安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副教授陳悅從法律史、政治史和社會史角度,探讨了拜占庭帝國公共醫療制度與地中海東部的城市醫生制度、帝國财政、皇帝制度之間的互動關系。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會展與旅遊學院講師汪世超将移民史基本問題與空間心理學問題相結合,探索了空間轉換中的移民心理變化問題。西南大學曆史文化學院講師張緒強介紹了林志純先生(筆名“日知”)對中國亞述學學科的貢獻。華東師範大學曆史學系副教授劉衍鋼以哈薩克斯坦的曆史教材為例,分析了曆史教育在建構國族認同方面普遍關注的焦點和常見的曆史叙述方式。武漢大學曆史學院教授何元國從中希國文差異探讨文化自信。南開大學曆史學院教授陳志強勉勵年輕學者養成重視研究細節的習慣。
第六,會議議題之一是紀念我國著名世界史學家、中國埃及學研究的創始者劉文鵬(1931—2007)誕辰九十周年。開幕式上,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曆史研究所研究員于沛、内蒙古民族大學教授(原内蒙古民族師範學院院長)姜桂石、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郭小淩、南開大學曆史學院教授楊巨平、上海師範大學副校長陳恒、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王海利、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韓志斌分别作了紀念發言。複旦大學曆史學系教授黃洋、金壽福等與會學者,共同見證了劉文鵬銅像落成揭幕儀式。
該會議呈現以下特點:第一,對史料的挖掘與利用不斷加深,對曆史文獻的重新解讀有助于從不同角度了解曆史;第二,呈跨學科、多元化發展趨勢,說明世界古代史研究視野不斷拓展、跨學科交流日益密切;第三,碩博研究所學生送出論文數量明顯增加,研究隊伍不斷壯大。會議展現了最新學術動态,拓寬了研究視野,推進了中國世界古代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羅馬—拜占庭帝國基督教政策史研究”(20ASS002)階段性成果)
(作者機關:内蒙古民族大學法學與曆史學院)
編輯:陳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