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有一本神書,名為《十二風舞志》,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最優美的舞蹈記載與此。可惜歲月的塵埃使這些凝結着文明精華的古韻之美蒙塵,《十二風舞志》裡的文字漸漸消失,成了“無字天書”。怎麼才能打撈起這些遺落在曆史長河中的明珠?2021年,五位舞者化身薦舞官,“穿越”到不同的曆史時期,嘗試尋回那些美輪美奂的舞蹈……
以上是貫穿綜藝《舞千年》的故事主線,這讓人眼前一亮,因為綜藝節目通常不會設定這麼具體的故事情節。繼續看下去,你會發現這個綜藝完全打破了“舞台表演+幕後采訪”的正常模式,自始始終都由故事所牽引。

《舞千年》節目劇照
比如第一集當中,五位薦舞官“穿越回”了東漢時期,化身曹丕、曹植、甄宓、楊修、司馬懿,競相向“主公”曹操薦舞,試圖在《十二風舞志》中争取一席之地。而每一支舞蹈,舞者都不是在舞台上起舞,舞蹈被置于實景演繹的曆史故事中,更像是影視化了的舞劇。
難怪許多觀衆邊看邊驚歎:這哪裡是在看綜藝呀,分明是在看電視劇、微電影。
《舞千年》是B站和河南衛視聯合推出的。河南衛視此前推出的舞蹈《唐宮夜宴》以新穎的表現形式火速出圈;B站是深受年輕人歡迎的視訊平台,聚集了一大批新生代傳統文化愛好者,“古風”是B站上特别熱門的一個類别。這兩個平台長期以來在傳統文化的現代創新方面都不乏探索,此番攜手,也牢牢抓緊了“創新”二字。
創新不僅僅是形式上突破正常。《舞千年》最可貴的核心,在于其對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節目中出現的第一支舞《相和歌》表現的是輕紗羅裙的少女迎接春神的場景。一群舞者踏鼓而舞,令人啧啧稱奇。事實上,這是漢代的一種舞蹈形式,名叫盤鼓舞,舞具名曰“七星舞盤”。盤鼓舞如今已不多見,我們所看到的如夢如幻的舞姿,是北舞的孫穎教授從漢代畫像磚石裡複刻出來的。
節目中這支舞蹈被鑲嵌在一個古代少女思念戀人的場景中,和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吟唱。但這種思念絲毫不顯得自憐和哀怨,更多是期盼重逢的欣喜之情。高潮處,一群曼妙少女在鬧市中起舞,盤是北鬥,鼓是日月,舞者把日月星辰踏在腳下,飛舞作歌。而頭頂的夜空中,北鬥七星正閃耀。借由影像技術加持,少女們在街市、宮殿等場景中穿梭,平添夢幻感。天上的星,地上的人,漢文化心懷天地的氣象與溫柔缱绻的兒女情長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古典之美被演繹出了豐富的層次,也激起了更廣泛的情感共鳴。
《相和歌》可以視作一次“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的創新實踐,它在吃透古典舞精髓的基礎之上,用現代人更為熟悉、更為親近的表現手法演繹出來,封存在漢磚裡的曆史頓時“活”了過來,迸發出新的生命力。
傳統文化一旦獲得新生,其影響力往往超出想象。《舞千年》不僅被B站青年奉為“寶藏”,在海外也收獲了一大批粉絲。一些海外社交平台上,網友們紛紛給這檔中國綜藝點贊,盡管他們未必能很快領悟每一支舞蹈傳達出的曆史背景、哲學底蘊。
這種吸引力,本質上源自于中華傳統文化相容并包的特質,而《舞千年》的整體創作思路,很好地把握住了這一特質。節目中有一支敦煌主題的舞蹈,飛天扮相的舞者,腳下的舞步糅合了大量芭蕾舞的技巧和元素,但毫不違和,中國古典美的核心也沒有是以發生絲毫的偏離。在表現李白、杜甫知音相逢的作品中,酒樓場景裡的賓客不乏西域、胡人面孔,精準還原了盛唐時期的社會面貌,這個細節可謂“滿分”。這背後其實有一種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我們的文化從哪裡來、又将走向何方?傳統文化中又有哪些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精神?今人又該肩負起什麼樣的文化責任?看得出,《舞千年》對這些深刻的問題是有所思考的。有人稱贊《舞千年》完成了一波“文化輸出”,我想這檔綜藝節目一定沒有刻意想要“輸出”什麼,但開闊的創作格局孕育出一種“大美”,自然散發出跨越國界的吸引力。
五千年的文明寶藏,還能如何開掘?《舞千年》給出了一個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