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晶片,不要成了“新騙”

作者

張之棟

“芯”無遠慮,必有近憂。

責編丨查攸吟

編輯丨别緻

随着智能化、電動化等“新四化”概念的深入人心,智能駕駛晶片的賽道也伴随着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火熱,變得倍受關注起來。

晶片,不要成了“新騙”

顧名思義,智能駕駛晶片便是用于車輛智能駕駛的基礎硬體,哪怕是更高等級的自動駕駛,也離不開智能駕駛晶片算力的支援。

一方面是國内自研晶片情緒的日益高漲,另一方面是指數增長的市場需求,雙重作用下,國内智能駕駛晶片的賽道終究湧現出了一批優秀的玩家:華為、地平線、芯馳科技、寒武紀、黑芝麻……

盡管與英偉達、Mobileye、高通等國外晶片巨頭相比,國内的玩家有着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随着資本的押注、政策的鼓勵,以及自身晶片技術的疊代更新,地平線、芯馳科技等晶片供應商們,也都進化出了屬于自己的特點。

晶片,不要成了“新騙”

或追求更高算力,或追求更低功耗,亦或是從一開始便做了軟體工具鍊的配套……

華為、地平線等晶片供應商,用自己的方式在國外晶片巨頭的圍追堵截下,尋到了一條“自力更生”的出路。隻不過,當面對新的挑戰來臨,它們是否還能保持初心,像曾經一樣“殺”出突圍?

01

智能駕駛晶片知多少?

自上而下的看,根據功能不同,汽車晶片往往會被分成計算及控制晶片(CPU、GPU、FPGA、ASIC、MCU等)、功率轉換晶片、傳感晶片、存儲晶片、通信晶片等多種類型。而智能駕駛晶片就屬于其中的計算及控制晶片的類别。

具體而言,智能駕駛晶片往往會有兩種呈現形式,一種是ASIC的獨立晶片,另外一種則是內建化的SoC(System on Chip,系統級晶片)。

晶片,不要成了“新騙”

智能駕駛ASIC指的便是針對特定智能駕駛算法,專門設計的專用晶片。而智能駕駛SoC晶片,則是以确定系統功能為目标,将CPU、GPU、以及專門設計的ASIC等子產品內建在一起的晶片。

事實上,與傳統的分立晶片相比,SoC在性能和功耗等方面往往更具優勢, 是以各大智能駕駛晶片廠商們,也更傾向于這樣一種技術路線。隻不過在涉及到晶片内部的具體架構時,又會各有偏重。

據了解,目前主流的智能駕駛SoC晶片架構有3種,分别是CPU+FPGA、CPU+GPU+ASIC、CPU+ASIC。

其中令人比較陌生的FPGA,又被叫做現場可程式設計邏輯門陣列,是一種可以根據具體算法随時調整硬體架構的晶片。是以像Waymo、百度Appllo等這種經常快速疊代智能駕駛算法的公司,就選用的CPU+FPGA架構的智能駕駛晶片。

晶片,不要成了“新騙”

當然,另外兩種架構也有玩家在做,比如英偉達的Xavier、特斯拉的FSD,采用的是CPU+GPU+ASIC的架構;而Mobieye EyeQ5、地平線的征程采用的則是CPU+ASIC。

大同小異,這3種架構卻是都離不開“ASIC”專用設計的一環,哪怕是FPGA,其所發揮的功能也與ASIC類似,都是對于特定AI算法進行加速設計。而且就區分度而言,智能駕駛晶片的“ASIC”子產品,妥妥地站定了C位。

就比如英偉達Xavier的ASIC子產品便是根據“DLA深度學習+PVA視覺加速器”進行了特定設計,而特斯拉則是以“NPU深度神經網絡”的加速為主。

晶片,不要成了“新騙”

事實上,智能駕駛晶片采用相關的專用設計,無外乎就是為了提升算力、增加資料傳輸速度、拓展資料帶寬等。畢竟人們在衡量一款智能駕駛晶片時,往往就會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隻不過話又說回來,對于一家智能晶片公司來說,其核心競争力就隻會展現在單一晶片的性能如何嗎?恐怕并不盡然。

02

核心競争力=有門檻

人們常常忽略的一點在于,某款晶片之是以能夠流行、不可替代,除了其強勁的性能之外,還與其所綁定的生态有關。換句話說,做晶片除了單款晶片的性能強勁,還需要做到系列化、配套化,以及軟體生态的配合,才能形成真正的門檻。

晶片,不要成了“新騙”

“現在做內建電路晶片的門檻很低。理論上來說給我兩三個億,我可以不用一個研發人員做出一個手機晶片,因為所有IP都可以買得到。”

龍芯之父胡偉武在近期采訪中的直言不諱,直接将矛頭指向了半導體行業内“研不如買”的論調。緊接着,整個業界也随之圍繞着“自研的界限”、“卡脖子的究竟是什麼”的問題進行了廣泛讨論。

當然,同樣的尖銳問題,也落在了智能駕駛晶片的身上。那麼不妨就以上文所提到的智能駕駛SoC晶片為例,看看其口口聲聲所說的“自研”究竟又具備多少的含金量。

晶片,不要成了“新騙”

首先,從上圖黑芝麻智能華山二号A1000L的系統架構來看,直接映入眼簾的便是ARM 6核中央處理器(CPU)。毫無疑問,該CPU 子產品就是上文胡偉武先生所提到的“可以買得到的IP核”。

盡管黑芝麻也做了自研IP方面的努力,如上圖中顯示的圖像信号處理器ISP、深度神經網絡加速器NPU,但整個系統架構中的記憶體LPDDR4、雙核視覺DSP等核心子產品,又是什麼樣的情況,我們不得而知。

其次,便是晶片的配套化問題。智能駕駛晶片不會單獨存在,肯定會與智能座艙晶片、智能網聯晶片等做出連接配接,以供資料的共用,整車智能化功能串聯等。而這一方面,華為、寒武紀、芯馳都是具備相對應的雲端晶片、網聯晶片作為配套,地平線也有旭日系列晶片作為掩護,那麼單一的華山系列是否算是丢掉了這一門檻呢?

晶片,不要成了“新騙”

最後,需要提及的便是晶片軟體生态的支援問題。人們喜歡将半導體領域的軟體配套喻指為海平面之下的冰山,其實真實情況确實也大差不差。從晶片設計的EDA軟體,到晶片測試的模拟軟體,再到配合算法開發的軟體工具鍊配套等,都需要軟體生态的支撐。

英偉達之是以能夠做到“強者恒強”,便是因為有底層的CUDA軟體生态作為護城河。而且不得不提及的一點是,就智能駕駛晶片而言,英偉達不僅可以提供配套硬體,還提供有全棧的工具鍊,包括後續的開發虛拟測試套裝(軟體和硬體),實體樣車測試套裝等。

是以,智能駕駛晶片企業們又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呢?地平線的天工開物、黑芝麻的山河平台等,或許是一種答案,但與英偉達的“全棧”放在一起,卻是略顯差距。

03

競争格局已經改變

盡管智能駕駛晶片具備更好的産業聚焦性,以及與“風口”智能駕駛的強關聯性,但曆史告訴我們,唯有具備了核心競争力,才能真正立足行業,做時代的“弄潮兒”。

晶片,不要成了“新騙”

不否認,越來越多的熱錢湧入到了智能駕駛晶片賽道,但是半導體行業的燒錢程度人盡皆知,哪怕是動辄“好幾億”、“幾十億”的融資,又能燒多久?

更何況,就目前而言,似乎也隻有華為和地平線的智能駕駛晶片被搭載到了量産車型之上。當沒有健康資金流的流轉,僅依靠風口融到的錢過活,晶片企業們又能活多久?

再加上競争格局的改變,新老對手的輪番登場,就連零跑、吉利這樣的車企也都按捺不住,親自下場造起了晶片。内有各種後來勢力的追趕,外有英偉達、高通等國際晶片巨頭的虎視眈眈。

所謂“越競争,越公平”的論調,恐怕也隻适用于那些行業的強者吧。

C-DIMENSION

晶片,不要成了“新騙”

微信号|汽車公社 C次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