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蒲松齡的小說很有意思,姓徐的商人遇到了女夜叉,而在18世紀以前,楚科奇人仍然保留着許多母系氏族組織殘餘,生活中都是女性說了算,以勞動工具、鹿、獸皮艇、住宅和狗均為私有。婚姻制度亦為從婦制,男到女家居住。此外,還存在一些群婚殘餘,如“妻姊妹婚”等。這就是出現在唐朝史籍裡的夜叉國,從這裡過白翎海峽,就是美國的阿拉斯加州了。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寫過一篇夜叉國的鬼怪文章,說是有個姓徐的商人,常年漂洋過海做生意。有一次,他的船在海中行駛時,忽然被一陣狂風吹至深山密林中的夜叉國,不但遇到了母夜叉,還和母夜叉結婚生了幾個孩子。
蒲松齡說,這個夜叉國人們居住山洞,牙齒像刀戟,眼睛好像燈籠,說話像鳥獸叫,還不知道把肉弄熟了吃,吃的是狼、獐、鹿這些動物的生肉。姓徐的商人沒被他們殺或吃掉,是因為這個人被風吹來的時候帶了一些熟食,讓夜叉國人覺得很美味,而他因為有做熟食的手藝也受到了夜叉國人的歡迎。
夜叉是傳說中鬼的名字,分男夜叉和女夜叉,男夜叉長得十分醜陋,女夜叉長得非常漂亮。在些基礎上,它們還分地行夜叉與空行夜叉,空行的除長着兩個大翅膀會飛之外,與地行的長相無異,是牛馬和野獸的頭,身體是人的。但不管是何種長相,漂亮或者不漂亮,它們都喜歡跑出來給人制造些麻煩,時常吓得人魂不附體。
很顯然地,蒲松齡寫的這個夜叉國并沒有傳說的夜叉可怕,人們說,大多數小說都不是小說家憑空想象而來的,蒲松齡的夜叉國也一樣,它來自于唐代的史籍,以《通典》記載最為詳細。
流鬼在北海之北,北至夜叉國,餘三面皆抵大海,南去莫設靺鞨船行十五日。無城郭,依海島散居,掘地深數尺,兩邊斜豎木,構為屋。人皆皮服,又狗毛雜麻為布而衣之,婦人冬衣豕鹿皮,夏衣魚皮,制與獠同。多沮澤,有鹽魚之利。地氣冱寒,早霜雪,每堅冰之後,以木廣六寸,長七尺,施系其上,以踐層冰,逐及奔獸。多狗。勝兵萬餘人。無相敬之禮、官僚之法。不識四時節序。有他盜入境,乃相呼召。弓長四尺餘,箭與中國同,以骨石為镞。樂有歌舞。死解封樹,哭之三年,無餘服制。
唐朝從未和這個夜叉國有過直接接觸,卻在道聽途說中為夜叉國畫了一幅風俗畫,又言:夜叉人,“皆豕牙翹出,噉人”。這裡面可能有筆誤,它的意思并非是,夜叉人長着長長獠牙會吃人,可能是說當地有一種動物長獠牙,夜叉人吃它們,這種動物可能就是海象。而夜叉國的名稱可能也是因為海象這種奇怪長相的動物而來的——象牙如叉,海象常以其為支撐,協助在陸上的“步行”。
那麼,這個夜叉國在那裡呢?它即是位于歐亞大陸的最東北端的楚科奇半島。楚科奇半島屬北臨東西伯利亞海和楚科奇海,南為白令海,最東端為傑日尼奧夫角,隔白令海峽與阿拉斯加州相對。屬俄羅斯楚科奇自治區管轄。如今生活在這裡主要居民為楚科奇人,也是楚科奇半島大陸區域的最古老居民。
楚科奇人是俄聯邦少數民族之一,據1989年統計,共有15200人。他們自稱“勞拉威特蘭人”,意思是“自己人”,在人種類型上屬于黃色人種中的北極類型,操楚科奇—堪察加語族楚科奇語。現代的考古證明,楚科奇人最早生活在楚科奇半島靠南一些的鄂霍次克海,太平洋西北部的邊緣海,位于千島群島和間。楚科奇人的祖先生活在鄂霍次克海沿岸,已經有6000年的曆史。後來,他們向北遷移時,同化了一部分尤卡吉爾人和愛斯基摩人,由此形成了楚科奇族。
我們在以前的文章裡介紹過,俄羅斯的雅庫特人也是黃種人,他們的祖先來自敕勒人部落之一骨利幹。骨利幹處北方瀚海之北,公元647年,遣使來唐歸附中國,唐以其地為玄阙州,使中國的當時的疆域直抵北極。雖然,唐朝與夜叉國沒有過直接接觸,但明朝的時候,楚科奇人的祖先臣服于明朝,使明朝的疆域到達了北冰洋。
奴兒幹都司是明代設定于黑龍江、阿速江(今烏蘇裡江)、松花江以及腦溫江(今嫩江)流域的地方軍政機構。洪武年間,黑龍江下遊奴兒幹地區的元代故臣多歸降明政府。永樂九年(1411),正式開設奴兒幹都司,為明政府管轄黑龍江口、烏蘇裡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機構。其轄區内的蒙古、女真、吉裡迷、苦夷(苦兀)、達斡爾等族人民,多以漁獵為生。
奴兒幹都司分置衛所,朝廷還任命各族首領掌各衛所,給予印信,仍其習俗,統其所屬,以時朝貢。貢物有海東青、貂皮、馬匹等土特産品,相當于内地的賦稅。朝廷在元代驿站的基礎上,恢複了奴兒幹通往内地的驿傳,密切了奴兒幹同明廷的政治聯系、經濟往來和各族人民之間的友好關系,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
1368-1644年,楚科奇人受中國明朝奴兒幹都司管轄,他們就是《明史》中的北山野人女真。
“野人”一詞在明初用來代稱女真人,這多少有些歧義,有點像更遠年代的“蠻夷”之意,這是因為當時除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之外,大部分女真人的社會經濟和文化比較落後,又距明朝很遠,“朝貢不常”。
明朝人把野人女真也叫“乞列迷”,他們都生活在距奴兒幹都司很遠的地方,分3種:第1種專屬山區狩獵為生,似清代鄂倫春族;第2種叫北山(是指奴兒幹以北之山即外興安嶺北支及鄂霍次克海北岸山區)人,正是楚科奇人;第3種居住在北海(鄂霍次克海)之西,住平頂屋,屋頂開孔,以梯出入,與乞列迷為鄰,即今阿伊努人。
當時,楚科奇人分為兩個群體,即養鹿的楚科奇人和沿海的楚科奇人。養鹿的把捕魚當副業,從主要從事養鹿和狩獵,乘鹿拉雪橇,主要食物是鹿肉;沿海的與養鹿的相反,把養鹿和狩獵副業,乘狗拉雪橇和獸皮船,主要食物是海獸肉。正是這些被稱為“野人”的人,17世紀,卻成了抗擊俄羅斯人向鄂霍次克海和北冰洋擴張的主要力量。當時,俄羅斯人在這一帶發現了可以生财的海象牙,他們興奮異常,但是海象卻是沿海楚科奇人的主要食物來源。是以,戰争開始了。
俄羅斯人的火器卻沒能像在東擴路上,征服其他民族一樣征服楚科奇人。在數十年的時間裡,雙方進行多次戰鬥,但俄羅斯人的戰果一直不是非常理想。最終使俄羅斯人自18世紀60年代以後,不得不放棄以武力使楚科奇人臣服的主張,與楚科奇人和睦相處,并開始同進行貿易。對此,沙俄帝國1822年制定了對楚科奇人特殊條例,楚科奇人不但不承擔勞役,不課稅,實行有償交稅,還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存在。直到1917年,楚科奇人的這種“特殊地位”都被保持着,1977年改為楚科奇民族自治專區。
蒲松齡的小說很有意思,姓徐的商人遇到了女夜叉,而在18世紀以前,楚科奇人仍然保留着許多母系氏族組織殘餘,生活中都是女性說了算,以勞動工具、鹿、獸皮艇、住宅和狗均為私有。婚姻制度亦為從婦制,男到女家居住。此外,還存在一些群婚殘餘,如“妻姊妹婚”等。這就是出現在唐朝史籍裡的夜叉國,從這裡過白翎海峽,就是美國的阿拉斯加州了。(文|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