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山脈:壓在印度版圖上的一座大山,讓印度一直很難以逾越
公元648年,印度衆多小國紛紛向中國投降,獻上奇珍異寶和地圖,希望得到孔子像
我們先講3個人。

第一個張骞。
那是一場極其艱苦的行軍,為了實作西漢王朝聯合大月氏夾攻匈奴的戰略意圖,在匈奴被扣留了十年之久的張骞,趁匈奴人不備領着随從逃了出來,又一路向西,登上了冰雪皚皚、寒風刺骨的帕米爾高原,經由大宛、康居到達大月氏。然而,生活條件得到改善、變富了大月氏人失去了對匈奴人的仇恨,不想再打打殺殺的了。張骞在那裡停留了一年多,最終沒有做通他們的工作。期間,張骞曾越過妫水南下,抵達大夏的藍氏城(今阿富汗的汗瓦齊拉巴德),在那裡,他看到了來自四川的物産。這個時候大約是公元前126年。
《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将這些記錄了下來:“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馀裡妫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與大宛同俗。無大長,往往城邑置小長。其兵弱,畏戰。善賈市。及大月氏西徙,攻敗之,皆臣畜大夏。大夏民多,可百馀萬。其都曰藍市城,有市販賈諸物。其東南有身毒國。”張骞看到的蜀地的物産是邛杖、蜀布等,他由此斷定,在中國南方有一條從四川起步,通往今印度和阿富汗乃至地中海沿岸的古道。這讓他回國後産生了連通西南尋找古道的想法。
公元前122年,張骞派出四支探索隊伍,分别從四川的成都和宜賓出發,向青海南部、西藏東部和雲南境内前進,最後的目的地都是身毒。這次探索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但對西南的開發是有着很大的貢獻,使漢帝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西南地區的開拓。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出兵征讨雲南,滇王拱手降漢,使漢帝國控制了滇國以滇池地區為中心的東西寬約150公裡、南北長約400公裡的南國區域。
古印度在這條路上雖不存在像張骞、像漢帝國一樣的艱苦探索,但今印度卻把這一切寫進史書,對張骞“感覺”到的古道的存在深信不疑。需要說明的是,那時候,印度并不叫印度,也沒有時間和能力完成這種探索。雖然經曆了孔雀王朝,但從前2世紀初開始,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後侵入印度,尤其塞人的侵略尤其廣泛。不想與漢王朝夾擊匈奴的大月氏人,在張骞離去近兩個世紀後,成為印度最成功的侵入者,在北印度建立了強大的貴霜帝國。而此時随着曆史的發展,沿西南絲綢之路進行的商貿往來愈加頻繁,商品種類不斷豐富,中國和南亞、東南亞諸國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南北印度人在小國林立與被統治的經曆裡,安逸地享受着來自中國的文明貿易成果。
第二個玄奘。
用《西遊記》裡的話說,玄奘取經走了十萬八千裡,但事實要比這個更漫長。繞地球一圈是4萬公裡,也就是赤道周長。玄奘從西安經甘肅、新疆一路走來,到今克什米爾的達迦濕彌羅國,行程13800餘裡,近于繞地理一圈半。在迎濕彌羅國,玄奘學習梵文經典,後又到達今巴基斯坦境内,一年裡親曆四國,一邊學習佛法,一邊認真遊曆考察。633年,玄奘進入中印度,據其遊曆西域記記載,這裡當時有曰波理夜呾羅、曰秣菟羅等三十國,其後來到那爛陀寺,這時距他629年從長安出發已經整整4年時間了。這就是說,玄奘最初“取經”的日子,大多是在今巴基斯坦境内,而不在今印度。
那爛陀寺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方之大寺院,其地即今拉查基爾(Rajgir)北方約十一公裡處之巴達加歐(Baragaon)。屬今印度比哈爾邦,位于印度北部,北鄰尼泊爾,東接孟加拉邦,西邊是北方邦和中央邦,南連奧裡薩邦,為印度大邦之一。比哈爾邦古代有4個王國,即維戴赫國、梨奇維國、恩格國和摩羯陀國。摩揭陀國位于比哈爾邦中部。
玄奘在那爛陀寺待了5年時間。其後遊曆印度各地,并于公元641年回到那爛陀寺、公元643年載譽啟程回國,在今印度待了約10年時間。這個時期印度為戒日王朝,當政者是創立戒日王朝的戒日王,是繼笈多王朝之後統一印度的著名國王,對玄奘非常友好,也曾多次派遣使臣與中國唐朝通好。被稱為印度曆史上最具影響的帝王之一,其統治的40餘年間,北印度相對穩定繁榮,使印度進入了一個較為光輝的時代。
公元641年,玄奘與戒日王會晤,并得到優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古印度區劃為東、西、南、北、中五部)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诘難。一時名震印度,并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曆時75天的無遮大會。會後歸國。[i]
玄奘不僅在今天的中國家喻戶曉,他将657部佛經帶回中國,被世界人民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其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貢獻,被魯迅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印度人也非常崇拜玄奘,原因是他的著作《大唐西域記》精确記載了印度當時的人文曆史,而印度人喜歡用神話講述曆史故事,這讓曆史一時很難還原到本來的面目,玄奘以親曆者的紀實手法幫助他們解決了這一難題。是以,不管是中國學者也好,印度學者也罷,大家都承認,沒有玄奘印度史就不可能重建。
有一句是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曆史不能僅靠傳說撐着,更何況曆史有時是這樣的:看多遠的曆史,才能看到多遠的未來。這分明就是玄奘這個中國唐朝的出國留學生給今日印度的最大貢獻。另外,印度之是以有印度這個名稱,也是從他那兒開始的,盡管,他說的印度是指南亞次大陸,包括衆多的國家,不僅僅是今日印度,但今天的印度還是把這個名稱給保留了下來。
第三個王玄策。
王玄策是個牛人,他因為“一人滅一國”的傳奇故事,被稱為“精明強幹的使臣”、“中國唐代傑出的外交家”[ii]。
今天,人們對王玄策到底到印度幾次是有争議的,但前3次沒有争議。分别是:公元643年、公元647年和公元657年。可以這麼說,王玄策和玄奘基本是一個前腳走,一個後腳來。公元641年,也就是玄奘與戒日王會晤的那一年,印度的中天竺送使節來唐。來而不往非禮也,唐太宗看到印度人大老遠地來了,公元643年,任命王玄策為副使,跟随李義表出使天竺(印度)。這是王玄策第一次來到印度,他們當時也到了摩揭陀國,即玄奘當年學習過的那爛陀寺所在地,今印度比哈爾邦。
這一次行程使王玄策積累了不少出國通路的經驗,至公元647年,他被轉正了,唐朝派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一行30人出使印度。印度諸國為唐朝獻上貢物,準備與王玄策一起到唐朝朝貢,王玄策帶着人馬高高興興地傳回。但是很不湊巧,戒日王在這個時候去世了,手下的大臣想要篡位,在半道設伏,俘虜王玄策手下30多人,還搶走了各國給唐朝貢獻的财物。王玄策逃出後很生氣,借1200吐蕃兵、7000泥婆羅(今尼泊爾)騎兵,沒費什麼力氣便打下了大半個印度,使印度人非常震驚害怕,一些小國紛紛投降,有的甚至獻上了奇珍異寶和地圖,希望得到孔子像和唐朝的保護。
公元648年,王玄策帶着1萬多印度俘虜,2萬多頭(匹)印度人送來的牛馬回長安獻俘,唐太宗給他封了個從五品下朝散大夫。今天,有很多人對這個事很糾結,認為唐太宗應該乘機控制印度,重視王玄策的勝利成果。事實是,唐太宗當時沒有把印度當對手看,又因為地理的原因,覺得控制那裡沒有必要。王玄策獻上的那些俘虜被唐朝分批放了回去,隻留下一個摩揭陀國一個叫那邏迩娑婆寐的方士給唐太宗造藥看病。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後,唐朝想放那邏迩娑婆寐回印度,但王玄策不同意思,那邏迩娑婆寐最終老死在了長安。
王玄策“一人滅一國”事迹對後世來說有兩點非常重要:一是當時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王朝和印度喜馬拉雅山以南的恒河北岸,吐蕃在恒河北岸派人留駐,并在河邊立碑,修建鐵柱,表明恒河北岸屬于吐蕃領土。[iii]其後,雙方不再為疆域與領土的事情糾纏。二是,王玄策行動打通了從西藏通向印度的路線,成為了西藏—印度路的主要開拓者。[iv]至民國,仍有西北穆斯林群衆取道青海、西藏、印度的這條線路前往朝觐。
公元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雖然促進了兩國人民的文化交流,但印度開始分裂,已經出現了王朝林立的局面。至10世紀末,北印度出現了普拉蒂哈拉、帕拉和拉喜特拉庫塔一直處于三國争雄的局面,始終未能完成統一。其時,南印度是朱羅國,但其在北方的勢力範圍隻到印度中南部戈達瓦裡河的沿岸。其後,印度進入德裡蘇丹國、莫卧兒帝國時期、英國殖民統治時期。
莫卧兒帝國是蒙古人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在印度建立的封建專制王朝,其全盛時期,領土幾乎囊括整個南亞次大陸以及阿富汗等地。1858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稱号,成立英屬印度,莫卧兒王朝滅亡。英屬印度是指1858年到1947年間于南亞次大陸建立的殖民統治區域,包括今印度共和國、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和緬甸。需要說明的是,英屬印度時期,很多領土并沒有由英國直接控制,而是名義上的獨立土邦。
1876年開始,“印度帝國”才被作為正式名稱來使用,并以此名發行護照。但需要說明的是,當時很多領土并沒有由英國直接控制,而是名義上的獨立土邦,也就是說,所謂的“印度帝國”其實仍然是支離破碎的,而這也使其不斷被“分離”,如:1886年被劃為英屬印度一個省的緬甸,最終取得了獨立。1947年的印巴分治雖然宣告了英帝國統治下的英屬印度解體,但和這也不是沒有關系,英屬印度的統治為雙方留下了一系列的後遺症。
我們再說一個故事。
主人公叫陸振軒。是一個文弱的書生,最終崗位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v]男,1902年6月生,漢族,江蘇省武進縣人。1987年退休,1999年11月病逝,享年97歲。1942年緬甸被日寇攻陷後,中國與外國的陸路交通完全中斷。陸振軒又以交通部駐印度印伊運輸處副處長的身份被派去落實美、英、法三國共商借道蘇聯鐵路,建設新的接濟中國戰區物資運輸線一事。這段故事在10年前被新疆電視台拍成了紀錄片《1943馱工日記》。
卡拉奇港,今屬巴基斯坦,時屬英屬印度,一批國際援華物資被滞留在了那裡。陸振軒本想經由伊朗和蘇聯把援華物資運送回國,但到了卡拉奇才知道這條路走不通,一些口岸關閉。陸振軒心急如焚,隻能重新找路,來到當地的圖書館查閱資料得知,由卡拉奇至列城過喀喇昆侖山至和田或葉城。這條路是古代中國與古代印度之間的一條商貿通道,但在列城至葉城這段已經被棄用,非常難走,被稱為死亡之路,是被白骨指引的道路。
改變運輸線路,陸振軒的方案得到了國内的準許,又與英屬印度方面協調相關事宜。雖然,英屬印度方面最終同意了陸振軒的方案,但負責的官員當時并不知道還有這麼一條路能夠通往中國新疆,而這是很耐人尋味的,至少可以說明當時英屬印度中的一些人并不熟悉這一區域,對列城至葉城這條古道是非常陌生的。盡管當時有些英國人一直在尋找着古代中國與古代印度之間的那些古秘道,但這種陌生卻讓他們始終抹不去自己作為外來者的尴尬。
最終,陸振軒作從新疆籌集到的1000匹駱駝、馬匹,在180名維吾爾、柯爾克孜和塔吉克族馱工幫助下,曆時40多天,硬是将國際援華物資由列城通過“死亡之路”運抵葉城。而在這條路最早行走的也是中國人,列城所在的拉達克被稱為“小西藏”, 在唐朝就是吐蕃王朝的屬地,其間唐朝也曾統治過這個地區,當時的人們也通過這裡到達古代的印度。後來,這裡雖然曾被莫卧兒帝國占領,但時空轉換,至清代,西藏成為了清王朝的一部分,拉達克也成為了清朝的領地。
拉達克北有喀喇昆侖山脈、南有喜馬拉雅山脈,莫卧兒帝國雖然讓印度的疆域變“大”了,但其統治者對真正的印度人來說,亦是一個入侵者。在曆史上,喜馬拉雅山脈就是壓在印度疆域上的一座大山,讓印度人很難逾越,也是東亞大陸與南亞次大陸的天然界山,更是今天中國與印度、尼泊爾、不丹、巴基斯坦等國的天然國界。因為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脈被藏語稱為“雪的故鄉”。
結語:這幾個人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善于開拓的民族,這種開拓的精神不僅打通了中國通過世界第三極與世界交流的文化通道,也使得世界屋脊文明歸入中華文明。
[i] 樸均吉《玄奘與韓半島佛教》,華東師範大學,1999年。
[ii] Edward Hetzel Schafer,《撒馬爾罕的金桃:唐代舶來品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陸慶夫《關于王玄策史迹研究的幾點商榷》,敦煌研究,1995年。
[iii] 《新唐書·西域傳》記載:“歸降的城鎮聚落五百八十餘所,未久朝乾托衛城破,中天竺就此滅亡。為此,吐蕃曾立鐵碑于天竺,以定吐蕃南界于此。”
[iv] 陸慶夫《論王玄策對中印交通的貢獻》,敦煌學輯刊,1984年。
[v] 夏綜萬《陸振軒:萬裡駝行穿越昆侖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網,2019-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