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安祿山深受唐玄宗的器重,為何還要造反?學者:他有三個理由必反

無限的權力會毀掉它的占有者。——威·皮特

唐朝作為封建時期不可多得的盛世朝代,一場安史之亂讓其由盛轉衰

這場叛亂重創了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一戰“打回建國前”。

改朝換代已見多不怪,但令人非常疑惑的是

:叛亂的首領是唐玄宗極為器重的心腹安祿山。

安祿山不僅是唐玄宗的“得意大将”,還是他的“幹兒子”

,無論是物質的賞賜,還是精神的饋贈,安祿山都是名副其實的生前紅人。唐玄宗對安祿山都沒得說,

那安祿山為何放着榮華富貴不要,非要铤而走險地“造反”?

安祿山深受唐玄宗的器重,為何還要造反?學者:他有三個理由必反

安祿山之是以恩将仇報地征讨唐玄宗,這并非一時半會的沖動,

他的造反乃是蓄謀已久的操作,反觀他“造反”的三大原因,每個原因早已在安祿山進宮時埋下伏筆

,而每個細節也能發人深省。

一、野心勃勃

性格決定命運,安祿山自出生起就是一個“敢想敢闖”的“戰士”,他的原名叫做“康軋荦山”

,自幼喪父的安祿山性格獨立自強,十多歲時就能出來打拼,聰慧機敏的他喜歡學習,成年之後就精通六國語言。

而這種語言天賦也為他進入唐朝的上層社會埋下了鋪墊

,安祿山不是貪生怕死之輩,多年的草原生活讓他練就了骁勇善戰的本領,

除了身體較為肥胖外,他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智勇雙全之人。

安祿山深谙官場之道,他想要在大唐盛世立有一席之地,于是開始了“投資”。

出手闊綽的他經常以逢年過節的名義為唐朝官員送上厚禮

,有投資必有意想不到的回報,這些受賄的官員在唐玄宗面前時不時地提拔一下安祿山。

安祿山深受唐玄宗的器重,為何還要造反?學者:他有三個理由必反

安祿山在開元18年(公元740年)時正式進入官場

,也開始了風生水起的發展史,誰都不會想到這個白白胖胖的胡人在日後竟然可以成為扭轉唐朝命運的強者。

他從起初的“平馬兵盧史”逐漸成為了唐朝的禦史大夫,安祿山并非繡花枕頭,他曾立下赫赫戰功,也曾甘為兒臣,在剛出草原時就能略知一二:“

大夫難道不想消滅兩個蕃族啊?為什麼要打死我!”

如此雄心壯志,注定會英勇無畏,

唐玄宗極為放心地将兵權交給了安祿山。20萬的精兵強将在封建時期可以決定一個國家的命脈。

晚年的唐玄宗信任安祿山,認為他對自己忠心耿耿,但在一路的平步青雲中,

安祿山早已衍生了“稱王”的心思。

安祿山深受唐玄宗的器重,為何還要造反?學者:他有三個理由必反

貪心不足蛇吞象,相對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皇帝寶座,唐玄宗對安祿山的賞賜又算得了什麼?

是以,當安祿山接到這些兵權後,謀反之心便油然而生。

“不想當将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安祿山便是這樣的士兵,他不僅想做位高權重的“将軍”,還想統領全國士兵為己所用。如果說野心是安祿山造反的第一步,那麼他和楊國忠的交惡則是走向謀反的第二步。

二、宰相背後多插刀

楊國忠作為唐朝的右相、作為楊玉環的家父,他在唐玄宗面前有極高的話語權,可以說“安祿山成也楊國忠、敗也楊國忠”。

安祿山之前還是一個小小的地方官員時,對楊國忠并沒有造成威脅,并且在多次得到安祿山的賄賂追捧後,楊國忠,對這個看似毫無攻擊力的年輕人産生了極大好感。加上他将自己女兒楊玉環奉為國母,

楊國忠也是力捧安祿山。

安祿山深受唐玄宗的器重,為何還要造反?學者:他有三個理由必反

安祿山得到唐玄宗的信任後,他的實際權力要高于楊國忠,楊國忠感覺到自己地位岌岌可危時,安祿山已經成為了權傾朝野的“隐形大官”。

“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

為了打壓風頭正盛的安祿山,楊國忠會時不時參安祿山一本,這種做法注定唐朝要走向滅亡。起初,楊國忠隻是說他恃寵而驕,後來直接上升到了造反的地步。

為了能夠上位,安祿山可以犧牲尊嚴稱楊玉環為母親,并和楊玉環鬧出了不少绯聞。

《資治通鑒》中記載:

上聞後宮歡笑,問其故,左右以貴妃三日洗祿兒對。上自往觀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可見二人的關系不一般。

而楊國忠假借“安祿山目中無人”為由,經常說他有造反之心。起初說安祿山有造反之心,唐玄宗一笑而過,說得多了,唐玄宗便當真了。

安祿山深受唐玄宗的器重,為何還要造反?學者:他有三個理由必反

為了確定安祿山的忠心,唐玄宗多次叫安祿山進宮約談。安祿山何等聰明,唐玄宗話一開口,他就知道是楊國忠在搗亂。

對于這個背後暗害自己的楊國忠,安祿山可謂是“痛恨至極”,他們二人的關系也徹底決裂。安祿山常年征戰,無法伴随皇帝左右,

有楊國忠陪伴皇帝身邊,安祿山寝室難安,楊國忠一日不除,安祿山就一日不安。

是以他在和楊國忠決裂之後,謀反之心更加深重,不僅要除掉楊國忠,更要除掉奢靡之風。

這就不難了解楊國忠為何在“馬嵬坡下,安祿山一定要除掉楊玉環和楊國忠”

。安祿山隐忍至極,以楊玉環的香消玉殒來一雪前恥!

三、自古帝王多薄情

第三個造反的直接原因則是來自于唐玄宗的多疑,唐玄宗看似是一個氣質出衆的斯文皇帝,但他其實有着帝王的通病:疑心較重。

安祿山深受唐玄宗的器重,為何還要造反?學者:他有三個理由必反

就比如他在聽說他的兒子李瑛有謀反之心時,在沒有得到充足的證據前就将其殺害,除此之外,李瑤和李琚也被連累殺害,

“三王一日全無”,如此果斷讓人不由得震驚唐玄宗對皇位的重視。

唐玄宗的舉措引得朝廷震動,衆人受到震撼:

慈眉善目未必會心胸寬廣。

朝中大臣被唐玄宗的笑裡藏刀給吓到,安祿山也不例外,他深知

“伴君如伴虎”

的道理,也知道知道唐玄宗對自己隻是三分熱度。

盡管深得唐玄宗信任,依然消除不了他對自己的疑心。尤其楊國忠多次誣陷自己後,唐玄宗對自己的疑心愈發深重,甚至有了“反殺”之意,察言觀色的安祿山何等聰明,怎會不知唐玄宗字裡行間的“試探、警告”。

安祿山深受唐玄宗的器重,為何還要造反?學者:他有三個理由必反

克勞德蘭納斯曾說:出身卑賤的小人一旦大權在握,就會比誰都兇殘。

安祿山得到了可以摧毀唐朝命脈的軍隊後,覺得時機成熟的他必定不會輕易服軟,索性秘密部署造反事宜。

一旦唐玄宗得知賄賂、招兵買馬等事件,肯定不會饒了自己。唐玄宗召見自己進宮的頻率愈發頻繁,

稍有不慎就可能“有去無回”。

安祿山一不做二不休,整頓軍隊後,直接先發先發制人于公元755年發動了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從公元

755年爆發到公元763年

,這場戰亂揭開了唐朝的盛世假象,也将大唐推向了深淵,安祿山雖然建立了燕的政權,卻也沒能維持太久。

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安祿山登基稱皇後,被他兒子謀反殺害。

《舊唐書》中記載:“慶緒立于戶外,莊持刀領着李豬兒同入祿山賬内。豬兒以大刀斫其腹。祿山眼無所見,床頭常有一刀,及覺難作,扪床頭不得,但撼幄帳大呼曰:是我家賊!”

安祿山深受唐玄宗的器重,為何還要造反?學者:他有三個理由必反

結語

有人說:“安祿山是典型的佞臣,他辜負了君王的信任,即使他後來成立了燕國,依然改變不了他是忤逆之身份。

也有人說: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安史之亂隻是大唐走下坡路的一個導火索,唐朝隐藏了許多潛在的危機,它的衰落是必然史,安祿山隻是一個導火索!

一入皇宮深似海,想要在皇權的政治鬥争中全身而退無異于難于登天;自古帝王多薄情,想要做一個有所作為的親君賢臣更是不易。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正如安祿山,他在嗅到了自己處境的危機時,不得不加以反抗,奈何自立為王時也沒能改變命運,是非成敗誰又能說得準呢?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