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的長征》作品研讨會在北京舉行 高凱 攝
中新網北京12月19日電 (記者 高凱)30多年的采訪積累,突破紀實類文學作品的框限,大膽運用小說、散文、戲劇等其他文學門類的表現手法,藝術地呈現了在刀光劍影和祖國建設中長征了一生的一位共産黨人,彭東明《一生的長征》作品研讨會日前在北京舉行。
《一生的長征》是一部紀實文學作品,首發于《當代》雜志2021年第3期,湖南文藝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為中國作協重點扶持作品和湖南省作協“百年輝煌——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主題文學創作選題作品。
該書以飽滿的激情、真摯的感情、豐富的史實、生動的細節、樸實的語言,講述了原商業部副部長喻傑回到家鄉平江山區扶貧濟困、為民造福的感人故事,還原了一位忠心向黨、全心為民的共産黨員光輝的一生。主人公喻傑早年參加革命,為黨的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主動放棄部級上司的官職回鄉為民,之後帶領家鄉群衆改善生存環境和生活狀況,建電站,修公路,植樹造林,是身體力行帶領群衆脫貧緻富的先行者。喻傑不僅早年參加了兩萬五千裡長征,而且一生都在長征路上艱苦奮鬥,負重前行。
《一生的長征》 湖南文藝出版社供圖
本書作者彭東明是湖南平江人,與喻傑同鄉,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任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他對喻傑的事迹有深入的了解,并且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多次采訪過喻傑,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在創作過程中,作者在遵守真實客觀原則的前提下,突破紀實類文學作品的框限,大膽運用小說、散文、戲劇等其他文學門類的表現手法,藝術地講述了主人公的感人事迹。作品運用片段式的一個個故事,連貫成主人公豐滿而立體的人生;采用大量的細節,來增加事情的真實性和真實感;每一個故事,都有着激烈的沖突和沖突,具有極強的感染力與可讀性;每一個人物,都能看到鮮明的性格;作品的語言,質樸親切,又不失文采。這種創新式的書寫,改變了人們對主旋律作品固有的看法,讓紅色主題的内容與形式完美結合。
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當日指出,《一生的長征》是中國作協實施的慶祝建黨100周年作品。召開《一生的長征》作品研讨會,既是對彭東明創作的肯定和鼓勵,也是對“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主題實踐的階段性成果總結。
湖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一級巡視員肖淩之在緻辭中表示,湖南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豐富的紅色曆史文化資源讓三湘大地成為一座沒有圍牆的革命曆史博物館。如何将這些巨量的史料轉換成文學作品?彭東明《一生的長征》做了很好的示範。
中國作協創研室原主任胡平認為,某種程度上,共産黨人的形象由于《一生的長征》這部作品獲得了新的色彩、新的高度。“回到家鄉的老紅軍不光喻傑一個,但很不一樣的是,喻傑是個陸軍上司,很有專業水準,完全可以當好顧問、作出貢獻,但他認為當顧問也可以到農村去當,可以了解底層的實際情況,然後向中央反映農村存在的實際問題,便于調整政策。這是這個人物的一個很大的特點,不是一般的不忘初心回到家鄉,他是有水準的,下鄉甚至還是有政策考慮的,确實覺得下鄉也能夠幹成一些事。國内從來沒有第二個這樣的老革命幹部的形象,應該說也是一個很大的特點。”胡平認為,“彭東明是寫小說出身的,能夠把紀實文學寫成小說風格的作品。把紀實題材寫成小說化、藝術化,非常有創造性和獨特的内容。”
評論家賀紹俊指出,彭東明的作品最可貴的就是把情和理的關系處理得特别好,情展現了他的人性,理展現了他的黨性。當情和理發生沖突的時候,他的情其實是蕩漾在心中的。“更好地把這樣一個真正的共産黨員的黨性、人性充分地表現出來,就是真正讓我們感動的、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
彭東明表示,自己30多年前認識喻傑,在他的土坯屋裡長聊了三天三晚,《一生的長征》中的所有故事,有的來自喻傑本人的親口講述,有的來自地方幹部和山區老百姓的口耳相傳。30多年的采訪積累,他讀懂了一位高尚的、純粹的、永遠忠于人民、忠于黨,在刀光劍影和祖國建設中長征了一生的共産黨人。喻傑的故事是最美的中國故事,他可信、可愛、可敬,這是一個人的生命與萬千人民的生命融而為一的故事。
此次研讨會由中國作家協會、湖南省委宣傳部主辦,湖南省作家協會、《當代》雜志社、湖南文藝出版社承辦,嶽陽市委宣傳部、平江縣委協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