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戰結束時,德國明明還有數百萬大軍,可為何要選擇投降?

希望我的文章能夠給您帶來快樂、知識,也誠摯的期望您在閱讀後點選右上角的“關注”,您的認可是我最大的動力!

前一段時間一個好朋友問我,他說二戰結束的時候德國還有700萬大軍,那既然如此的話,為什麼要着急投降呢?按照當時德軍的狀态來看,再堅持一小會兒,似乎也是有可能的。今天就着這個機會,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二戰時期德軍是如何投降的以及在投降的過程當中有着怎樣的顧慮和考量。

二戰結束時,德國明明還有數百萬大軍,可為何要選擇投降?

德國部隊的真實人數預估

首先我們要說明一點:那就是德國部隊700萬這個資料還是暫且存疑的,至于這些資料是否有這麼多,以及真實資料的背後是否有着水分,不得而知。這就頗有點類似于三國時期各個部隊之間、各個大軍閥之間的戰争了。

曹操号稱有百萬大軍,劉備也号稱有50萬大軍,可真實的部隊人數往往要大打折扣,甚至他們還需要把來回配送糧食以及後勤補給的所有人員都算上來湊這個人數。是以我們不排除當時的德軍也有這個狀态。

二戰結束時,德國明明還有數百萬大軍,可為何要選擇投降?

但是無法忽視一點,在二戰時期德軍的總動員人數還是比較多的。巅峰時期,超過了1700餘萬人,而當時的部隊兵力配置設定來看,其中的巴巴羅薩計劃德軍有500萬人與蘇聯進行博弈。

與此同時閃電進攻波蘭的部隊,預估在88萬人左右,算上各種預備役也能夠達到160萬人。其中的一部分部隊分散在歐洲各地,還需要拿出一部分部隊來支援自己的豬隊友。當然,在二戰的後期豬隊友及時反水,反而成為了勝利國,這不得不說是一個笑談。

二戰結束時,德國明明還有數百萬大軍,可為何要選擇投降?

是以整體來看,指望着德軍能夠拿出800萬或者700萬的部隊,可能已經有些困難了,但是有數百萬的部隊,這一個還是有可考量的點的。既然有數百萬的部隊,為什麼德軍還要着急忙慌的投降呢?

一、群龍無首,都城被攻占

相比于其他原因,這一點才是主因,隻不過往往會被一部分人無形的忽視。原因很簡單,因為此時的群龍無首其實指的就是希特勒的自殺身亡。希特勒引彈自盡,這個消息一旦傳遞出去,那麼就極有可能造成德軍的軍心不穩。

二戰結束時,德國明明還有數百萬大軍,可為何要選擇投降?

畢竟相對而言,部分德軍之是以能夠戰鬥,希特勒還是具備着一部分作用的。也正因為如此,當希特勒自殺身亡的時候,絕大多數的德軍就已經無心戀戰。而這個時候的德軍才發現自己本身就是個狠角色,可是高手對決碰到了高高手,自己狠,沒有想到蘇聯那邊更狠。

相對而言,最開始的時候,德國和蘇聯兩邊往往是你不搭理我,我也不搭理你,老死不相往來的姿态。甚至按照蘇聯方面的影響來看,在短期之内德軍也不會主動對蘇關聯手。

原因很簡單,因為在德國沒有完全擺平整個歐洲之前,根本不太可能也絕對不允許兩線作戰。而當時的蘇聯也在抓緊時間戰備,盡管蘇聯和德國早晚有一戰,而且這件事情擺在了台面上,但是雙方之間或許都沒有想到過戰争來得這麼早,來的這麼突然。

二戰結束時,德國明明還有數百萬大軍,可為何要選擇投降?

而在最開始的時候,蘇聯的确吃了虧,畢竟德國那邊是有備而來,大片的土地被德軍攻占,可是當蘇聯反應過來的時候,整個戰争機器開始運作,源源不斷的後勤部隊和兵力在不斷的往上沖。

甚至在最慘的一系列戰役當中都有這樣傳言:隻要你能夠活過三天,你就能成為部隊的進階将領。這也足以見得:當時的戰争悲慘到了什麼狀态,慘烈到了什麼地步。而這一次一系列的戰争明面上看:蘇聯受到了很大的損失,但是得益于當時的天時地利以及蘇聯部隊的奮勇無前,在短期之内重創了德軍,重創德軍還不算,甚至攻到了德軍的首都柏林。

在1945年的4月30日的時候,蘇軍和德軍進行了猛烈激戰,而當時蘇軍直接攻占了國會大廈。攻占國會大廈所帶來的戰略意義遠大于當時對于德軍的軍事打擊,在當時那種狀态之下,攻占德國的國會大廈,往往就意味着距離希特勒的官邸隻有幾步之遙。在這種情況之下,德軍也沒有了繼續戰鬥的信心。

二、多面作戰的可怕後果

緊随其後,我們要看一下德國的當時的戰略意識和戰略形态。其實德國攻打蘇聯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原因隻有一點,那就是蘇聯的某些土地上控制了大量的石油資源。而當時的德國石油資源相對來說比較匮乏,即便是從其他地方搶奪石油資源也遠不如攻占下屬于自己的一片土地。

二戰結束時,德國明明還有數百萬大軍,可為何要選擇投降?

然後在這片土地的下面仍然不斷的挖掘出石油資源來,是以本着這樣的戰争覺悟,德國不得已隻能向蘇聯開戰。而在和蘇聯開戰的過程當中,碰到了硬骨頭,既然已經碰到了硬骨頭,那有沒有辦法了,隻能死磕下去。

但是這個是我們要注意:德國并沒有絕對意義上擺脫所有的大後方。換句話來說,整個歐洲也遠沒有達到全被德國統領的狀态。在這種情況之下,就唐突的和蘇聯進行決鬥,是一個極其錯誤而且極其糊塗的戰略行為。但是沒有辦法,事兒趕事兒也就趕到了這個地方。

二戰結束時,德國明明還有數百萬大軍,可為何要選擇投降?

而當時德國的戰線太長,後勤的直接中斷或者間接中斷,亦或者有被中斷的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德國的作戰效率。畢竟德國所控制的土地太多,戰線延長的太長,而且不遠處還有英國等一系列的歐洲強國。

他們并沒有徹底的被德國政府掌控,在幾方面考慮的前提之下,往往也就導緻後勤補給出現大問題,而後勤補給出現大問題,再配合着蘇聯進攻德國的國會大廈,無疑對于德國來說是雪上加霜的事情。

二戰結束時,德國明明還有數百萬大軍,可為何要選擇投降?

三、精銳部隊損失殆盡

這一點的話就不多說了,戰争往往打的就是精銳部隊。如果有精銳部隊,往往會事半功倍。以明朝靖難之役來看,不難發現朱棣所率領的3萬鐵騎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朱棣立了很大很大的功勞。是以我們不難發現,絕大多數的部隊比拼往往比拼的就是精銳部隊的數量、戰略戰術的方式,以及其他的一些可能影響戰争局面的因素。

但是當時德國多年戰争,尤其是在碰到了蘇聯這個硬骨頭以及當時的歐美等一些國家對于德國的集體反攻,在這種情況之下,精銳部隊和精銳的将領往往是打一個沒一個,少一個丢一個。在這種情況下,指望着德國能夠在短期之内再出現一批非常優秀的高等級将領,那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二戰結束時,德國明明還有數百萬大軍,可為何要選擇投降?

曆史啟示錄

其實整體來看,德軍在當時情況之下投降隻能說是萬般無奈的事情。原因很簡單,也有多方面因素做考量.折合在一起的話,隻需要有幾點來看:第1部隊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多;第2戰線極長,後勤被切斷;第3則是當時的國會大廈被攻占,當時的德軍首領也飲彈自盡.

在這種情況之下,這場戰争本來就已經沒有了可談判的餘地,投降也就順理成章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