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二战结束时,德国明明还有数百万大军,可为何要选择投降?

希望我的文章能够给您带来快乐、知识,也诚挚的期望您在阅读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您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动力!

前一段时间一个好朋友问我,他说二战结束的时候德国还有700万大军,那既然如此的话,为什么要着急投降呢?按照当时德军的状态来看,再坚持一小会儿,似乎也是有可能的。今天就着这个机会,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二战时期德军是如何投降的以及在投降的过程当中有着怎样的顾虑和考量。

二战结束时,德国明明还有数百万大军,可为何要选择投降?

德国部队的真实人数预估

首先我们要说明一点:那就是德国部队700万这个数据还是暂且存疑的,至于这些数据是否有这么多,以及真实数据的背后是否有着水分,不得而知。这就颇有点类似于三国时期各个部队之间、各个大军阀之间的战争了。

曹操号称有百万大军,刘备也号称有50万大军,可真实的部队人数往往要大打折扣,甚至他们还需要把来回配送粮食以及后勤补给的所有人员都算上来凑这个人数。所以我们不排除当时的德军也有这个状态。

二战结束时,德国明明还有数百万大军,可为何要选择投降?

但是无法忽视一点,在二战时期德军的总动员人数还是比较多的。巅峰时期,超过了1700余万人,而当时的部队兵力分配来看,其中的巴巴罗萨计划德军有500万人与苏联进行博弈。

与此同时闪电进攻波兰的部队,预估在88万人左右,算上各种预备役也能够达到160万人。其中的一部分部队分散在欧洲各地,还需要拿出一部分部队来支援自己的猪队友。当然,在二战的后期猪队友及时反水,反而成为了胜利国,这不得不说是一个笑谈。

二战结束时,德国明明还有数百万大军,可为何要选择投降?

所以整体来看,指望着德军能够拿出800万或者700万的部队,可能已经有些困难了,但是有数百万的部队,这一个还是有可考量的点的。既然有数百万的部队,为什么德军还要着急忙慌的投降呢?

一、群龙无首,都城被攻占

相比于其他原因,这一点才是主因,只不过往往会被一部分人无形的忽视。原因很简单,因为此时的群龙无首其实指的就是希特勒的自杀身亡。希特勒引弹自尽,这个消息一旦传递出去,那么就极有可能造成德军的军心不稳。

二战结束时,德国明明还有数百万大军,可为何要选择投降?

毕竟相对而言,部分德军之所以能够战斗,希特勒还是具备着一部分作用的。也正因为如此,当希特勒自杀身亡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德军就已经无心恋战。而这个时候的德军才发现自己本身就是个狠角色,可是高手对决碰到了高高手,自己狠,没有想到苏联那边更狠。

相对而言,最开始的时候,德国和苏联两边往往是你不搭理我,我也不搭理你,老死不相往来的姿态。甚至按照苏联方面的影响来看,在短期之内德军也不会主动对苏联动手。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德国没有完全摆平整个欧洲之前,根本不太可能也绝对不允许两线作战。而当时的苏联也在抓紧时间战备,尽管苏联和德国早晚有一战,而且这件事情摆在了台面上,但是双方之间或许都没有想到过战争来得这么早,来的这么突然。

二战结束时,德国明明还有数百万大军,可为何要选择投降?

而在最开始的时候,苏联的确吃了亏,毕竟德国那边是有备而来,大片的土地被德军攻占,可是当苏联反应过来的时候,整个战争机器开始运作,源源不断的后勤部队和兵力在不断的往上冲。

甚至在最惨的一系列战役当中都有这样传言:只要你能够活过三天,你就能成为部队的高级将领。这也足以见得:当时的战争悲惨到了什么状态,惨烈到了什么地步。而这一次一系列的战争明面上看:苏联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但是得益于当时的天时地利以及苏联部队的奋勇无前,在短期之内重创了德军,重创德军还不算,甚至攻到了德军的首都柏林。

在1945年的4月30日的时候,苏军和德军进行了猛烈激战,而当时苏军直接攻占了国会大厦。攻占国会大厦所带来的战略意义远大于当时对于德军的军事打击,在当时那种状态之下,攻占德国的国会大厦,往往就意味着距离希特勒的官邸只有几步之遥。在这种情况之下,德军也没有了继续战斗的信心。

二、多面作战的可怕后果

紧随其后,我们要看一下德国的当时的战略意识和战略形态。其实德国攻打苏联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原因只有一点,那就是苏联的某些土地上控制了大量的石油资源。而当时的德国石油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匮乏,即便是从其他地方抢夺石油资源也远不如攻占下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地。

二战结束时,德国明明还有数百万大军,可为何要选择投降?

然后在这片土地的下面仍然不断的挖掘出石油资源来,所以本着这样的战争觉悟,德国不得已只能向苏联开战。而在和苏联开战的过程当中,碰到了硬骨头,既然已经碰到了硬骨头,那有没有办法了,只能死磕下去。

但是这个是我们要注意:德国并没有绝对意义上摆脱所有的大后方。换句话来说,整个欧洲也远没有达到全被德国统领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之下,就唐突的和苏联进行决斗,是一个极其错误而且极其糊涂的战略行为。但是没有办法,事儿赶事儿也就赶到了这个地方。

二战结束时,德国明明还有数百万大军,可为何要选择投降?

而当时德国的战线太长,后勤的直接中断或者间接中断,亦或者有被中断的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德国的作战效率。毕竟德国所控制的土地太多,战线延长的太长,而且不远处还有英国等一系列的欧洲强国。

他们并没有彻底的被德国政府掌控,在几方面考虑的前提之下,往往也就导致后勤补给出现大问题,而后勤补给出现大问题,再配合着苏联进攻德国的国会大厦,无疑对于德国来说是雪上加霜的事情。

二战结束时,德国明明还有数百万大军,可为何要选择投降?

三、精锐部队损失殆尽

这一点的话就不多说了,战争往往打的就是精锐部队。如果有精锐部队,往往会事半功倍。以明朝靖难之役来看,不难发现朱棣所率领的3万铁骑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朱棣立了很大很大的功劳。所以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部队比拼往往比拼的就是精锐部队的数量、战略战术的方式,以及其他的一些可能影响战争局面的因素。

但是当时德国多年战争,尤其是在碰到了苏联这个硬骨头以及当时的欧美等一些国家对于德国的集体反攻,在这种情况之下,精锐部队和精锐的将领往往是打一个没一个,少一个丢一个。在这种情况下,指望着德国能够在短期之内再出现一批非常优秀的高等级将领,那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二战结束时,德国明明还有数百万大军,可为何要选择投降?

历史启示录

其实整体来看,德军在当时情况之下投降只能说是万般无奈的事情。原因很简单,也有多方面因素做考量.折合在一起的话,只需要有几点来看:第1部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多;第2战线极长,后勤被切断;第3则是当时的国会大厦被攻占,当时的德军首领也饮弹自尽.

在这种情况之下,这场战争本来就已经没有了可谈判的余地,投降也就顺理成章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