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擊斃日軍少将的他壯烈犧牲後,毛主席寫了挽詩,蔣介石寫了挽聯

黃埔3期生中,後來成為我軍出名将領的,不算多,主要有黃公略(紅3軍軍長)、朱雲卿(紅一方面軍參謀長)、吳光浩(黃麻暴動的副總指揮,鄂豫皖蘇區的創始人之一)。令人扼腕歎息的是,此3人都過早地壯烈犧牲了。

國民黨軍方面,畢業于黃埔3期的,主要有王耀武、戴安瀾、方先覺、李天霞、康澤等。尤其前3位,打仗都很厲害。

這5名國民黨将軍,隻有戴安瀾犧牲于戰場,餘者都活到了新中國成立後了,王耀武、康澤被俘後留在大陸改造,方先覺、李天霞則去了台灣。

戴安瀾生于1904年,安徽省無為縣人,原名戴衍功、戴炳陽,考入黃埔軍校第3期後,他更名“安瀾”,自号“海鷗”,抒發了報國之志——力挽狂瀾,像海鷗那樣不懼風暴勇敢搏擊。

曾擊斃日軍少将的他壯烈犧牲後,毛主席寫了挽詩,蔣介石寫了挽聯

黃埔軍校畢業後,戴安瀾參加了北伐戰争,因作戰勇敢、屢立戰功,一直晉升到團長。

全面抗戰爆發後,戴安瀾任國民黨軍第17軍第25師73旅旅長。在他之前,杜聿明也擔任過此職。

戴安瀾的軍事生涯,與杜聿明頗多交集。

1937年,國民黨軍成立了第一個陸軍裝甲團,杜聿明為第一任團長。1938年,這個裝甲團擴編為第200師,杜聿明為第一任師長。

第200師下轄2個戰車團、1個汽車團、1個機械化步兵團、1個戰防炮團、1個炮兵團,實力非常強大,是中國軍隊的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機械化師。

1938年冬,第200師擴編成新編第11軍,杜聿明任副軍長。不久,番号又改為第5軍,杜聿明升任軍長。

第五軍下轄3個師,分别是第200師、榮譽第1師和新編第22師。

這3個師的師長都大名鼎鼎,第200師師長是戴安瀾、榮譽第1師師長是鄭洞國,新編第22師師長是邱清泉(後為廖耀湘)。

戴安瀾是第200師的第二任師長,第一任師長就是杜聿明,兩人關系相當好。其時,在杜聿明的第5軍,頭号戰将就是戴安瀾。

1939年冬,杜聿明率第5軍在廣西大明山區與日寇戰于廣西南甯東北賓陽縣的昆侖關,與日軍第5師團的主力第12旅團,及後來增援的兩個聯隊血戰。

日軍第5師團第12旅團的旅團長,是中村正雄少将。

戴安瀾率第5軍第200師擔任正面反攻,重創日寇,擊斃了日軍第5師團第12旅團的少将旅團長中村正雄和聯隊長三木吉之助。該旅團班長以上的軍官死亡達85%以上,士兵死亡4000餘人,戴安瀾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經4個晝夜激戰,中國軍隊成功收複了昆侖關。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争爆發後,日軍長驅直入,進犯緬甸,非常順利地攻占緬甸的首府仰光。駐緬甸英軍一路慘敗,求救于中國。

1942年初,蔣介石派出中國遠征軍進軍緬甸。3月18日,戴安瀾率第5軍第200師作為遠征軍先頭部隊入緬抗日,孤軍深入,進駐緬甸南部的同古地區,惡戰日寇。

曾擊斃日軍少将的他壯烈犧牲後,毛主席寫了挽詩,蔣介石寫了挽聯

在同古,戴安瀾的第200師以僅9000多人的隊伍,抗擊4倍于己的日軍達12天之久,以犧牲千人的代價,打退了日軍20多次沖鋒,殲敵5000餘人,赢得了遠征軍入緬作戰的首次勝利。

戰鬥力很差的英軍,失守了緬甸的戰略要地棠吉,這個要地必須奪回!4月24日,戴安瀾率第200師奉命發起棠吉攻擊戰,殲滅了守城日軍,攻占了棠吉,再創佳績。

戴安瀾再能戰,也架不住豬隊友的破壞之力。

豬隊友,就是英國軍隊。

在緬甸的英軍,普遍都得了恐日症,表現得很無恥,根本不顧中國遠征軍的死活,連連丢城失地,丢盔卸甲,潰如潮水,緻使緬北戰局急轉直下,中國遠征軍回國之路被無情地截斷了。

戴安瀾隻好率部進入緬北野人山打遊擊,艱難奔波在高山峽谷和原始密林之中,想尋找機會退回國内。

1942年5月17日,戴安瀾在指揮作戰時,不幸被日軍的槍彈擊中胸、腹部,9天後犧牲,年僅38歲。

将星隕落,天地同悲。

1943年4月1日,國民政府在廣西全州的香山寺為戴安瀾舉行了國葬儀式。

在重慶的蔣介石獻贈挽聯一副,祭奠戴安瀾:虎頭食肉負雄姿,看萬裡長征,與敵周旋欣不忝;馬革裹屍酹壯志,惜大勳未集,虛予期望痛何如?

在延安的毛主席撰寫了一首大氣磅礴的挽詩:《五律·挽戴安瀾将軍》:

外侮需人禦,将軍賦采薇。

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罴威。

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

沙場竟殒命,壯志也無違。

周恩來也題寫了挽詞:“黃埔之英,民族之雄。”

曾擊斃日軍少将的他壯烈犧牲後,毛主席寫了挽詩,蔣介石寫了挽聯

戴安瀾原葬于廣西全州,後因日寇進占廣西,擔心遭到破壞,被迫移葬于貴陽花溪河畔。1947年秋天,戴安瀾的靈柩又遷葬于蕪湖故裡(戴安瀾的家鄉無為縣歸蕪湖市所轄)的赭山上。

1956年9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内務部追認戴安瀾将軍為革命烈士。

2009年,戴安瀾被評為了“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這個榮譽,很高。很多共産黨的傑出先烈,如賀昌等,都沒評上。(劉繼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