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風起雲湧的革命年代,曾經造就出了不少傳奇人物,他們大多數年紀不大,但地位卻很高,是名噪一時的青年才俊。比如博古,他24歲就成為了臨時中央總負責,一度掌握了紅軍的指揮權。隻不過在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征途中,博古卻與軍事顧問李德執行了錯誤的路線,給紅軍造成重大損失,最終在遵義會議上被免除職務,一生經曆了大起大落。

除此以外,今天我們要講的王明,他的經曆也和博古相似。王明早年在蘇聯留學,與博古、張聞天等人是同學,他曾進入政治局,當選常委,也曾擔任中共駐共産國際代表,權利很大。但後來王明同樣走了彎路,還提出“左傾冒險主義”,最終變得默默無聞。那麼王明的妻子孟慶樹,又有着什麼樣的人生呢?我們接着往下看。
進步女青年孟慶樹
孟慶樹,1911年出生,安徽壽縣人。她早年家境富裕,父親是頗有聲望的地主,是以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成為了一名進步女青年,還在黃埔五期的女子隊深造。16歲那年,孟慶樹與劉英(張聞天夫人)、唐儀貞(陸定一夫人)遠赴蘇聯,成為了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學生。當時王明也在蘇聯留學,與孟慶樹還是同班同學。對于舉止優雅,美麗大方的孟慶樹,王明很心動,并且展開了猛烈的追求。但孟慶樹卻對他沒有好感,雖然王明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還是副校長米夫跟前的紅人,但他實在太矮了,外貌完全不符合自己的要求。
可人生如戲,誰也沒有想到回國後,他們會迅速走到一起。1930年,孟慶樹和王明等人回國,她被配置設定到了上海滬東區的婦委工作,可沒過多久,孟慶樹便被敵人逮捕入獄了。就在孟慶樹絕望的時候,王明站了出來,他四處奔波,上下打點,最終成功營救了孟慶樹。重獲自由的第二天,孟慶樹便嫁給了王明,這一年她19歲。
跟随丈夫定居國外
1931年,王明改任中共駐共産國際代表,孟慶樹也跟随丈夫離開上海,來到了蘇聯工作。抗戰爆發後,孟慶樹夫婦倆回到了延安,孟慶樹繼續從事婦女工作,做了不積極有益的貢獻。相比之下,丈夫王明的經曆要坎坷多了,期間他因病長期休息,還因為錯誤遭到批評。建國後,孟慶樹在法制委員會工作,但這個時候,王明的身體卻經常出現毛病,為此不得不赴蘇聯治療。妻子孟慶樹也無怨無悔,跟随丈夫一同前往。
時間來到了1956年1月,王明又借口去蘇聯治病,帶着妻子兒女一同出國。此後,孟慶樹一家人便長期滞留在國外,定居于莫斯科,再也沒有回來。因為早年在蘇聯待了很長時間,認識不少人,也精通俄語,孟慶樹一家倒也過得悠閑自在。1983年9月,孟慶樹在異國他鄉病逝,終年72歲。
子女後人
值得一提的是,孟慶樹與丈夫王明育有三個子女,他們也都在國外生活工作。長子名叫王丹芝,他長大後娶了一位蘇聯妻子,在蘇聯遠東研究所工作。次子王丹丁則終生未婚,他大學畢業後同樣也與哥哥一樣,來到蘇聯遠東研究所工作。唯一的女兒王芳妮,她長大後成為了一名飛行員,可惜53歲便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