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登基六歲慌,少年依舊作空皇。頑童作伴藏飛鳥,妃後相陪守暗霜。
提起末代皇帝溥儀,可謂是幾多辛酸幾多愁。
作為曆史上最後一個皇帝,同樣也是曆史上唯一一個幾次被逼上皇位的皇帝,溥儀的一生經曆了太多曲折。
同曆史上許多皇帝滅國後被俘不同,溥儀在大清朝滅亡之後最起碼還保留了作為一個平民的權利,在他的一生當中,享受過作為九五之尊的帝王般的奢華,也體驗過身為平民百姓面對生活的辛酸。
在溥儀的一生當中,留下了許多遺憾,可是最讓他遺憾的一件事,就是他作為曾經的皇帝一生當中都未留下一點血脈。

他雖有5個老婆,可是為什麼一個子嗣都沒有留下呢?真實的原因說出來你别不信。其實這與他兒時,宮女們對他所做的事情,或許有着很大的關系。
一、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九五之尊皇帝之位,自古以來就是無數人為之奮鬥一生的理想,然而面對這可望而不可及的帝位,有一個人就稀裡糊塗地輕而易舉地得到了,而他坐上皇位還是被逼的,這個人就是溥儀。
作為一個回家都要“買門票”的皇帝,溥儀的一生可謂是多姿多彩。
溥儀三歲時,因為光緒皇帝沒有子嗣,慈禧太後為了給光緒找個“接班人”,就将溥儀領回了宮中撫養。
雖然當時國之将亡、社稷将傾,可對于大權在握的慈禧太後來說,皇位上坐的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坐在皇位的人一定要名正言順,并且聽話,是以年僅三歲的溥儀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溥儀被接回皇宮後不久,光緒皇帝病逝,三歲的溥儀登基稱帝。
溥儀的皇位來得不由他,退位也不由他。僅僅過了三年,他已經迎來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退位。
溥儀六歲那年,在隆裕皇太後的帶領下,退下了皇位,可是雖然沒了皇位,并不代表沒了帝王的生活,在民國政府的保證下,溥儀及一衆後宮家眷,還是可以享受極為奢華的生活,不僅不用離開皇宮居住,還可以得到每年400萬的生活費。
本來無憂無慮地過完一生,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可是1917年在清朝遺臣的帶領下,宣統複辟,12歲的溥儀再次被逼上皇位,第二次稱帝。
讓人沒想到的是,這次的帝王生活更加短暫,僅僅過了不久,溥儀就在軍閥的讨伐下第二次退位了。
退位之後的溥儀,又過上了雖無實權但又很安詳的生活,每日裡澆花種草、養狗養鹿,還娶了婉容為後,娶了文繡為妃,然而,安詳的日子沒過多久。
1924年,馮玉祥突然倒戈後,溥儀隻能投靠日本,并在幾經轉折之後,在日本的蠱惑下建立了僞滿洲帝國。
溥儀又一次被迫稱帝,開始了傀儡皇帝的生活并娶了兩位妃子。可是社會在進步,曆史在變革,他們終歸不再适合社會的發展,1945年,蘇聯對日宣戰進攻僞滿洲帝國,溥儀又一次被趕下帝位成為了戰犯。
幾經輾轉經過系統改造後,成為了一名合格的公民,并在晚年娶了李淑賢為妻。
細數溥儀的一生,前半生幾經波折輾轉反側三登皇位,後半生經過改造後成為一名合格的公民,用自己的汗水腳踏實地過着生活。
他的一生經曆過輝煌,也有着落寞,當然也留下了許多遺憾,其中最遺憾的就是他雖然有五個妻子,但是卻沒有留下一個子嗣。
二、五位佳麗相陪,卻未留有一兒半女
作為一個出生于封建社會的人,三次登臨皇位的溥儀無疑是成功的。
哪怕是他的皇位早已沒有了至高無上的皇權,失去了掌控天下的權力,但是起碼他還享有“三妻四妾”的權利,可縱使先後有五位佳人相伴,但是到最後都沒有留下一男半女,其中的緣由可謂是令人好奇。
關于溥儀沒有子嗣原因的猜測有很多種,首先排除的就是溥儀本身不想要孩子的原因,畢竟在那個重視血脈延續的年代,縱使他自己不想要,他身邊的一衆大臣、太後也會逼着他開枝散葉。
其次排除的就是他衆位後妃們因為身體原因而不能生育猜測,畢竟萬榮皇後與侍衛發生苟且之事後,懷有身孕的這一點就是很好的證明。
那麼剩下的理由隻有一個,就是溥儀自身的身體原因,而導緻其不能生育。
這樣的說法顯然存在争議,溥儀無論怎樣也是三登帝位的人,是什麼原因導緻他的身體出現如此嚴重的問題呢?
三、溥儀身體不适,宮女成罪魁禍首
世人對溥儀不能生育的猜測大緻分為兩種,而這兩種原因都與他兒時相伴的宮女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
第一種猜測表示溥儀幼時頑劣,經常不能入睡,是以太後便讓宮女陪同安撫溥儀,而宮女們都懷揣着一顆“飛上枝頭變鳳凰”的心,是以在陪同溥儀就寝時,就會經常地強迫溥儀行房,期望是以懷有龍種改變身份地位。
但是因為溥儀那時尚還年幼,身體發育得并不健全,是以在宮女們不斷地逼迫下,久而久之落下來病根,緻使長大後的溥儀失去了生育的能力,而溥儀最終死于尿毒症,便是證明他腎髒不好的有力證明。
第二種猜測表示因為溥儀年少時經常吵鬧,惹得太後不喜,故而太後勒令宮女不準給溥儀吃飯,以此來懲罰溥儀,可是宮女則變本加厲,不僅不給溥儀吃飯,甚至還威脅恐吓,對溥儀拳腳相加,這讓幼時的溥儀對女性形成了陰影,造成他日後無法正常行房。
其實這兩種猜測,說到底隻是人們對于溥儀沒有留下子嗣的原因進行好奇地猜想罷了,甚至溥儀在本人的自傳中都未曾提及。
如果非要給溥儀不能生育的原因找一個合了解釋的話,倒不如懷疑下溥儀的血統問題,畢竟早在鹹豐年間開始,之後的皇帝們的子嗣數量都與前朝的皇帝子嗣們的數量天差地别,而且一代比一代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