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著名作家張榮超談《紅樓夢》對當代小說《主角》的影響

著名作家張榮超談《紅樓夢》對當代小說《主角》的影響

汲取古典精華 成就今典名著

——談《紅樓夢》對當代小說《主角》的影響

張榮超

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主角》,無疑是一部經典力作。從本人的文本細讀所見,成就這一經典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汲取古典精華,成就今典名著。尤其是《紅樓夢》對《主角》的影響比較大。我覺得是《紅樓夢》的藝術光芒照亮了《主角》的藝術成長之路。《主角》以其十分精湛的藝術效果,回饋了《紅樓夢》。可以推斷《主角》的作者陳彥先生是飽讀《紅樓夢》,自覺地汲取古典精華,站在前輩的肩上,上接仙氣,下接地氣,一氣呵成,讓一部為秦腔而立傳的偉大巨著呈現在世人面前。

一、作者的影子:《主角》中的秦八娃如《紅樓夢》中那塊通靈石。

《主角》就像《紅樓夢》一樣,是一部叙寫命運之書。作者以紮實細膩的筆觸,叙寫了秦腔名伶億秦娥近半個世紀人生的興衰際遇、起伏沉浮,及其秦腔藝術的生死起落。作者在叙述上汲取了《紅樓夢》的石頭說話這一藝術手法,巧妙設計了“秦八娃”這個作者的代言人。

《主角》——“多少年後,劇作家秦八娃給秦腔名伶憶秦娥寫文章時,是這樣記述的:那是1976年6月5日的黃昏時分,一代秦腔名伶憶秦娥,跟着她舅——一個著名的秦腔鼓師,從秦嶺深處的九岩溝走了出來。那天,離她十一歲生日還差十九天。憶秦娥是穿着鄉親們送的一雙白回力鞋上路的……”(P7),秦八娃是“作者的影子”,讓“影子”說話。秦八娃是作者與主人公的“橋梁”、“紐帶”、“過渡闆”。這個“影子”就連易青娥的名字也被他改成了憶秦娥。每當憶秦娥的人生“關節點”,秦八娃就會出現為其“解夢”、“解疑”、“解惑”、“解難”。如當秦腔戲迷為憶秦娥組織“秦腔金皇後”演出季而遭到網絡圍攻,讓憶秦娥蒙受無以承受之辱時,秦八娃用一顆憐憫之心,就從目前網絡圍攻憶秦娥的“非理性”、“非禮性”、“非人性”開始分析,“要憶秦娥為何讀《莊子》,并要她記住:能享受多大的贊美,就要能經受多大的诋毀。同樣,能經受住多大的诋毀,你也就能享受多大的贊美。你要風裡能來得,雨裡能去得,眼裡能揉沙子,心上能插刀,才能把事幹大,幹成器了”。這種場景既如父母對子女,也如老師對學生,更如牧師對信徒。

憶秦娥的成名劇本,都由秦八娃親自操刀,“根據憶秦娥的演藝特點,人物形象,個性特征進行編劇,寫出了仁厚剛健,大義凜然的‘驚天地、泣鬼神’的‘曆史潛流’”。如《狐仙劫》、《同心結》,還有為憶秦娥養女宋雨寫的《梨花雨》等。

在秦八娃的人物塑造上也有點像《紅樓夢》裡塑造的那塊有靈性的石頭,尤其是那兩隻被“曲解”了的能夠洞天察地的“互相不搭嘎”的眼睛,也可達到“通靈”之效,這雙眼睛可觀人類曆史長河中秦腔沉浮,又可參透秦腔承繼者的滄桑人生。

秦八娃就如《紅樓夢》中的那塊通靈之石,閱盡滄桑,參透人心。可以換言之,《紅樓夢》在用“石頭記”,而《主角》在用“八娃記”。

二、開頭和結尾的照應:《好了歌》與《散了歌》。(本人後加)

《紅樓夢》第一回“甄士隐夢幻識通靈,賈雨村風塵懷閨秀”是小說的開頭,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隻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好了歌》說的是甄士隐通過痛失女兒英蓮,家中又遭火災,再遇丈人封肅的冷眼相對,最後讓一個封建文人喪失生活信心,開始對人生醒悟,并對《好了歌》作了一番解釋……

再看《主角》下部四十四回(P882)。

“似乎從老城根下,傳來了一個秦腔黑頭的吼叫聲,酷似老腔:

人散了,戲開了,

幾多把式唱來了。

人去了,戲散了,

悲歡離合都齊了。

上場了,下場了,

大幕開了又關了……”

這首《散了歌》在小說結尾出現,《好了歌》在《紅樓夢》的開頭出現,二者叙寫的都是人的命運,也是小說的大結局。可謂是匠心獨具,一切繁華落盡,“荒冢一堆草沒了”。也如《散了歌》“上場了,下場了,大幕開了又關了……”。試問,這世上有誰逃過這種命運的安排?過程有别,結果都莫過如此!

這就是偉大古典的力量,《主角》恰恰是繼承了這一血脈,并發揮的淋漓盡緻,恰到好處,如此自然流淌的文字,讓人賞心悅目了。

三、主人公的出家:尋找救贖。

《紅樓夢》裡設計了賈寶玉在八十回後是以出家的形式,了卻塵緣。賈寶玉是經曆過大起大落的家庭悲劇和大悲大喜的情感悲劇後遁入佛門,在晨鐘暮鼓、青燈黃卷中了卻此生的。當然《紅樓夢》中除了賈寶玉出家外,還有賈敬、惜春,以及十二金钗中的妙玉。所有這些出家之人,都莫過是被俗世生活纏繞得無法招架,向俗世“投降”而走進佛門的。

再回到《主角》,下部第二回(P622)。憶秦娥從一個燒火丫頭,一步步走上省秦名角——秦腔小皇後的位置,又經一落千丈,成為舞台砸死多人的“有罪團長”,再加上丈夫和兒子的種種壓力,大起大落,大紅大紫,千丈山峰獨一人,又墜入萬丈深淵。她在苦難中想到的唯一一條路那就是去尼姑庵尋求救贖。(P626)很小的時候她就聽說,佛門是能超度罪孽的。她覺得自己要贖的罪孽是太多太多了。那三個孩子,還有單團長的死,都與她有直接關系。甚至自己就是壓死他們的最後那根‘稻草’。還有兒子劉憶,難道真的是傻子嗎?自己到底造了什麼孽,要生出一個傻兒子來呢?但願她的贖罪,能給死者的親人帶去福根;也能為自己的兒子贖來常人的生命。她在一遍又一遍念着《地藏菩薩本願經》……念着念着,她感到自己是真的有點跳出三界外了。

賈寶玉與憶秦娥都經曆了人生大驚大險,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從山峰摔進了萬丈深淵的變化,最終都選擇了遁入空門,尋找救贖。我覺得《主角》作者是對《紅樓夢》的了解已經到了熟爛如心地步,藝術的承繼上絲毫不讓曹公了。

四、意識流寫法在兩部經典中的使用

弗洛伊德在1900年寫了《夢的解析》後,西方文學出來一個叫作意識流的小說寫法,寫人的潛意識及心理狀況。《紅樓夢》比它要早兩百年,它已經寫出了潛意識世界,第五回“遊幻境指迷十二钗,飲仙醪曲演紅樓夢”寫的是賈寶玉夢的意識。他在太虛幻境夢裡做愛的對象是林黛玉、薛寶钗,也是秦可卿,是兼具多種美于一身的叫“兼美”。還有第十二回“王熙鳳毒設相思局,賈天祥正照風月鑒”,以及第十六回“賈元春才選鳳藻宮,秦鲸卿夭逝黃泉路”,寫的是秦鐘和賈瑞“因情而死”,“死前夢境”的超現實主義寫法。

《主角》中的主人公憶秦娥在遭受人生磨難,痛不欲生時曾兩次做惡夢。下部第一章和第三十九章,在經曆了那場舞台坍塌事故後,憶秦娥再次走出了觀衆視線。憶秦娥回到了她的出生地九岩溝,她白天到山上放羊,帶着有智障的兒子劉憶暫時過着消停日子,但每到晚上就做惡夢,每每夢見自己被閻王招了去,嚴刑拷打,問這問那的。(P616)

“……憶秦娥:求求你們,能讓我跟我娘,還有我兒,再見上一面嗎?”

馬面:少啰嗦,你以為你還是什麼角兒?什麼秦腔鳥皇後?什麼二團的弼馬溫團長?在閻王爺眼裡,都是個屁。爺要喚你三更去,哪能磨蹭到五更。走!

憶秦娥:小女子有什麼罪?

閻王:你還不知罪,就因為你愛出風頭,把多少好慕虛名的凡俗無辜,招緻虛空台前,看你搔首弄姿,大玩花拳繡腿,鼓噪愛恨情仇,引發血光之災,你竟然還不知罪,那好吧,先帶這幫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家夥去參觀,待參觀完後,再看她們如何反悔思過……”

《主角》把人生存過程中的孤獨、災難、痛苦、驚怵、病魔、恐懼、饑餓、鬥争、仇恨等,通過做惡夢的超現實寫法,達到直抵人心的效果。這種超現實主義的寫法,《主角》對《紅樓夢》既有繼承,又有創新。

五、《莊子》:照亮《紅樓夢》點燃《主角》。

《紅樓夢》第二十一回“賢襲人嬌嗔箴寶玉,俏平兒軟語救賈琏”——“因命四兒剪燈烹茶,自己看了一回《南華經》。正看至《外篇·胠箧》一則,其文曰: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樸鄙;掊鬥折衡,而民不争……”

“看至此,意趣洋洋,趁着酒興,不禁提筆續曰:焚花散麝,而閨閣始人含其勸矣;戕寶钗之仙姿,灰黛玉之靈竅,喪減情意,而閨閣之美惡始相類矣……”

這章節中引用的是《莊子·外篇·胠箧》,中心思想是“絕聖棄知”。賈寶玉是讀了《莊子》,但“悟反了”《莊子》,是正話反說。《紅樓夢》的大悲劇結局決定了賈寶玉一直是在人生選擇上的徘徊,對《莊子》的研讀更是選擇性的“曲解”和“誤讀”,成為大悲劇的犧牲品。

而《主角》中的憶秦娥在遭遇人生“一唱成霸萬鬼哭”的網絡鋪天蓋地的全面攻擊後,憶秦娥又一次陷進了人生最低谷,欲生不能,欲死不能。這時,她的秦腔牧師秦八娃走近了她。《主角》下部第三十八回,“秦八娃說……為啥我老要叫你看《老子》,看《莊子》?就是覺得一個成了事的人,不看這個不行的。先人太偉大了,把什麼事情都參透了。我們隻需要明白他們的話,就能規避好多苦難。其實也沒啥,說你是娼婦,你就是娼婦了?……記住,能享受多大的贊美,就要能經受多大的诋毀。同樣,能經受多大的诋毀,你也就能享受多大的贊美。你要風裡能來得,雨裡能去得,眼裡能揉沙子,心上能插刀子,才能把事幹大,幹成器了。”

《主角》中,秦八娃用《莊子》“樂生”的觀點,正面勸導憶秦娥内心豁達,看開一切,樂觀面對輿論诋毀,正确面對困難,一切都會過去,隻有這樣,才能做到兵來将擋,水來土掩,承受黑暗,迎來光明。憶秦娥按照秦八娃的“樂生”去做了,是真悟了《莊子》與賈寶玉的“假悟”産生的後果正好相反。

《紅樓夢》、《主角》兩部經典的作者都試圖使用《莊子》這把金鑰匙打開主人公“人生危機”之鎖。

六、《紅樓夢》曲對《主角》詞的照映。

《紅樓夢》有十四支曲,即“引子”、“終身誤”、“枉凝眉”、“恨無常”、“分骨肉”、“樂中悲”、“世難容”、“喜冤家”、“虛花悟”、“聰明累”、“留餘慶”、“晚紹華”、“好事終”、“飛鳥各投林(收尾)”,除去前面的“引子”和“飛鳥各投林”收尾,中間十二支曲,分詠金陵十二钗,暗喻各人的身世結局和對她們的評價。

《主角》中共有五阕《憶秦娥》詞。第一次出現是在中部三十二章中(P497),秦八娃教導憶秦娥,要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秦腔表演藝術家必須多背唐詩、宋詞、元曲。憶秦娥開始背李白詞《憶秦娥·箫聲咽》,這是向古人尋找敲門磚。

第二次出現在中部第四十六章(P579),《憶秦娥·狐仙劫》,這是秦八娃老師親自為憶秦娥量身定做的秦腔戲《狐仙劫》在上海公演後,捧回了九項大獎,名操上海,紅極一時,秦八娃為主角憶秦娥口占一阕《憶秦娥·狐仙劫》,對憶秦娥的藝術表演取得成功表示鼓勵,表明憶秦娥的秦腔藝術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第三次出現在下部第十八章(P720),當秦腔受到時尚舞劇的沖擊,遇到無法生存的危機時,街市上出現了“秦腔茶社”,這是秦腔的“變種”,憶秦娥逆時而動,盡管因生活不得不走進秦腔茶社,但她拒絕了一個老闆的一百萬“搭紅”,甚至是一千萬的“合作費”,這時秦八娃老師又為憶秦娥“劃拉”了一首《憶秦娥·茶社戲》,表揚憶秦娥的精神境界已經達到了“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度,是秦腔藝術的滋養讓一個秦腔舞台主角達到如此精神境界,也是時代和人民的召喚。

第四次出現在下部第四十四章(P877),秦八娃為憶秦娥養女宋雨專門編的《梨花雨》劇本,終于“一錘子砸出了鼻血來”,省秦又一次“點火發射衛星”了,沒想到一場公演,主角宋雨變成了“小憶秦娥”,秦八娃又“胡劃拉”了幾句,這便是《憶秦娥·看小憶秦娥出道》,表明秦腔自有後來人,傳統秦腔文化得到了非常好的發揚和繼承,也說明憶秦娥的藝術生命自有延續人。秦腔的煙火更加旺盛起來。

第五次出現在下部第四十五章(P887),“秦八娃曾經說過‘你哪天要是能自己吟出一阕《憶秦娥》來,就算是把戲唱得有點意思了。’她就突然脫口而出,随意吟了一阕《憶秦娥·主角》:

易招弟,

十一從舅去學戲。

去學戲,

洞房夜夜,

喜劇悲劇。

轉眼半百主角易,

秦娥成憶舞台寂。

舞台寂,

方寸行止,

正大天地。”

這是憶秦娥對自己從藝生涯的總結,對舞台主角的追憶,也是修成正果後的華麗轉身。

這五阕《憶秦娥》貫串着《主角》的始終,是憶秦娥藝術生涯禅變的一個過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古通今。

《紅樓夢》與《主角》都用古詩、詞、曲作為主人公人生禅變演繹的“聖經”,無疑是高明的,《主角》在《紅樓夢》的基礎上又有創新,将五阕《憶秦娥》像天女散花一樣分布在80萬字長篇小說的不同位置,并且都是主人公人生大悲大喜之時出現,就更顯其微妙而重要。作者獨具匠心,似乎比《紅樓夢》的十四支曲放到一起吟唱要更高明些。

七、古典《紅樓夢》魅力四射,照亮了今典《主角》。

可以說,從《主角》的多重角度都能看到《紅樓夢》的影子,就像一個老師攙着一個學生去趕考的姿勢,這種趕考是穿越200多年的師徒對話。《主角》的藝術不在大的架構而在每個細節,就如書中藝人對秦腔的“摳”,到處都可以“砸出鼻血來”。

1.大量的方言使用,使作品很親切很接地氣。

《紅樓夢》中大量使用南方語系——吳語,如“侬”,因為主角之一林黛玉是蘇州人。如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埋香冢飛燕泣殘紅”中的《葬花吟》。其中兩句:

爾今死去侬收葬,未蔔侬身何日喪?

侬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侬知是誰?

兩句唱詞中用了四個“侬”。

當然《紅樓夢》裡還有很多民間語言的使用,如賈母歪在榻上,“歪”這樣的土語或民間語言使用比比皆是,就為閱讀和流傳增加了更多的樂趣。

《主角》發揚了《紅樓夢》這一優良傳統,大量使用了秦嶺一帶的民間語言,使作品活潑、細膩、耐讀,有鄉土味,有人情味,接地氣,讀來親切,令人覺得主角憶秦娥就是自家的姑姑、姨姨、嬸嬸、姐姐、妹妹、鄰居、鄉親。會讓讀者産生為憶秦娥的高興而高興,痛苦而痛苦,憤恨而憤恨的情愫,甚至于想為她拔刀相助,讀着讀着,你就想捆了劉紅兵,揪出楚嘉禾,踢死郝大錘,閹了廖耀輝……所有情緒的波動都被書裡的主人公牽制着,捧起書來欲罷不能。

作品中使用最多的“秦系”語言——“咥”,“尻”,“碎”,“谝”,“端直”等等。“咥”——用了14次,“尻”——用了7次,“碎”——用了35次,“谝”——用了19次,“端直”——用了9次。當然還有好多鮮活的詞、字、句,比如《主角》(P120),“但卻一直拿眼睛餘光掃着”,這個“拿”字用的非常鮮活,記得《紅樓夢》裡,也有類似用法,如“賈寶玉拿起腳就走”。這樣就把書面語變成了生活的語言,親切易入心。再比如《主角》(P130)“把老臉丢到爪哇國去了”。這個“爪哇國”最早就出現在《紅樓夢》的第十章裡,“金氏聽了這半日話,把方才在他嫂子家的那一團要向秦氏理論的盛氣,早吓的都丢在爪哇國去了。”

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出訪印尼國會發表重要演講時就引用了《紅樓夢》對來自爪哇的奇珍異寶有着形象的描述,說明爪哇國就是印尼。200多年前曹雪芹就在《紅樓夢》裡有所表述。足以說明古典文學的博大精深,也說明學習古典對當代文學有着何等的重要意義。

2.藥方的出現

《主角》中部第四十二章(P550),“憶秦娥生完娃,還真是一門心思在家裡享受起産假來了。劉紅兵成天買鲫魚,鴿子,豬腳子。還買了太子參,當歸,紅棗,通草,黃花,讓她娘給她炖了吃……”

這個藥方的出現就讓我想起《紅樓夢》第十回“金寡婦貪利權受辱,張太醫論病細窮源”。

益氣養榮補脾和肝湯

人參二錢,白術二錢土炒,雲苓三錢,熟地四錢,歸身二錢酒洗,白芍二錢炒,川芎錢半,黃芪三錢,香附米二錢制,醋柴胡八分,懷山藥二錢炒,真阿膠二錢蛤粉炒,延胡索錢半酒炒,炙甘草八分,引用建蓮子七粒去心,紅棗二枚。

這個《紅樓夢》的藥方是張太醫給秦可卿号了脈相之後開具的藥方。《主角》也作了藥方的引用,也許憶秦娥隻是生小孩,需要的中藥比較簡單,不像秦可卿得的是死病症侯那麼嚴重,但這種在小說中使用藥方的方法是師出有道。

3.鹦鹉學舌

《主角》中部第四十八回(P595):——“就在這時,憶秦娥身後的半空中,突然發出了同樣的聲音:‘吃水把打井人忘啦!’吓了憶秦娥一跳。她急忙扭頭一看,是一隻鹦鹉。”

接下來,劉紅兵的媽媽就給憶秦娥介紹了,我們家養兩隻鹦鹉,一隻叫“兩袖”,一隻叫“清風”,就因為你爸爸從副專員崗位剛退下來,那隻“兩袖”就偷跑了,現在隻剩下“清風”了,副專員這個“兩袖”是沒了,也就談不上“清風”了,這是諷刺官場時弊,用鹦鹉學舌會顯得真實,能反映出“家内”的實況。

再回到《紅樓夢》第三十五回“白玉钏親嘗蓮葉羹,黃金莺巧結梅花絡”……“那鹦哥便長歎一聲,竟大似林黛玉素日籲嗟音韻,接着念道:‘侬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侬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顔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顔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黛玉、紫鵑聽了都笑起來。”

《紅樓夢》的營養無時無地不滋養着小說《主角》的成長,作者也自覺不自覺的,意識或潛意識地會走進古典,借道行車,借河揚帆,汲取足夠的營養為我所用。隻要你把那兩部作品裡的鹦鹉學舌放到一起研讀,就會産生無盡的遐思和想像,也會産生無盡的閱讀快感。

4.人物取名大有深意

《紅樓夢》無處不經典,包括給主人公起名。尤其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姐妹四個的名稱,意思是“原應歎息”,因為《紅樓夢》是一個大悲劇的結局——“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是以在人物的取名上大都有悲劇的色彩。

當然《主角》就大不同,這部小說主旨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是以在上部二十四章中對幾個老藝人的姓名作了交待,裘存義,苟存忠,周存仁,古存孝這四位老藝人的姓名,其實就是忠、孝、仁、義。這是傳統文化的精髓,秦腔藝術是傳統文化不可忽卻的一部分。

《主角》中的人物取名都是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元素,《紅樓夢》中的人物則是按大悲劇的結局和人物個性特征起名,但二者有着強烈的照應關系。

瑕不掩瑜。試想,《主角》如何能像《紅樓夢》一樣,兩三百年後經久不衰,成為那時的古典,我覺得在細節上也還有值得推敲打磨的空間。比如,“薛桂生與石懷玉是如何認識的?”有三處叙述(P736)“他認識石懷玉還是在戲校學戲的時候……”(P737)“他們從少年起,便有許多交往,是以石懷玉一來,就敢跟他薛桂生狗皮襪子沒反正。”(P793)“他(石懷玉)是在烏魯木齊遇見薛桂生……”這三處寫的都是兩人初識初見,卻出現了三個地方,三種語境,可否商榷再推敲一下。這是本人的一葉之見,不敢與名家頂嘴。

衷心祝願陳彥先生在文學經典創作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攀越高,用偉大的作品回報這個為文學提供多種可能與營養的偉大時代。

著名作家張榮超談《紅樓夢》對當代小說《主角》的影響

張榮超 江蘇省泗陽縣文聯主席,中國作協會員,一級作家。魯迅文學院西海固作家研修班學員。出版長篇小說《鎮長》《蟹肥了》《活着不易》《滄桑》《我是扶貧書記》(合著)等10餘部;長篇報告文學《美德載夢》;散文集《留下青春的腳印》《陽光的顔色》等6部;作品被《雨花》《人民文學》《小說選刊》《長篇小說選刊》等刊發和選載。作品獲江蘇省第九屆、第十屆公德心“五個一”工程獎,宿遷市第一、二屆金鼎文學藝術獎,宿遷市第一、二、三屆楚風文藝獎,梁斌文學獎長篇小說獎,吳承恩文學獎短篇小說獎等獎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