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家具的裝飾上,卷草紋是出鏡率最高的明星之一。其随絲綢之路在不同的文明之間碰撞,于阿拉伯地區、地中海沿岸歐洲國家、東南亞的中日朝等國均有應用,是具有國際文化交融背景的“混血兒”。根據不同形體、地域及習慣,又可稱卷葉、卷枝、纏枝、唐草等。應用于家具中多呈曲線排列,構成連續、起伏、圓潤的圖案,可繁可簡。在中國古代藝術如瓷器、刺繡、建築、家具等方面應用廣泛。
田自秉先生在《中國紋樣史》一書中提到:“如從紋樣發展演變來分,漢代可稱之為卷雲紋,魏晉南北朝稱之為忍冬紋,唐代稱之為卷草紋(唐草紋),近代則稱之為香草紋,名稱各異,但大體呈波浪形枝蔓骨架,配以葉片;配以花朵的,又稱纏枝花。”
卷草紋的獨特之處在于其優雅華美、流暢多變,是以可以很好地适用于狹長、塊面、不規則等多種立面的裝飾,适合鏟地浮雕、透空镂雕等多樣手法,又常與螭龍紋結合,互為象征。這一特點,使其非常好的平衡了古典家具禮器為要、端莊為首的呆闆,帶來視覺上的律動和活潑。尤其在明式家具上,卷草紋的圖形和線條更為注重概括和簡練,使制作者對其情有獨鐘。
作為儒家思想的國度,美好而含蓄的隐喻是卷草紋大流行的文化根源。它既契合道教有無相生、長短相形的規律,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又是佛教文化兼備祥雲流轉氣韻和生生不息輪回的象征;而其無限重複、勾連形成的生命力,則契合了吉祥、瑞氣的禮制需要,傳達出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祈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