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家具的装饰上,卷草纹是出镜率最高的明星之一。其随丝绸之路在不同的文明之间碰撞,于阿拉伯地区、地中海沿岸欧洲国家、东南亚的中日朝等国均有应用,是具有国际文化交融背景的“混血儿”。根据不同形体、地域及习惯,又可称卷叶、卷枝、缠枝、唐草等。应用于家具中多呈曲线排列,构成连续、起伏、圆润的图案,可繁可简。在中国古代艺术如瓷器、刺绣、建筑、家具等方面应用广泛。
田自秉先生在《中国纹样史》一书中提到:“如从纹样发展演变来分,汉代可称之为卷云纹,魏晋南北朝称之为忍冬纹,唐代称之为卷草纹(唐草纹),近代则称之为香草纹,名称各异,但大体呈波浪形枝蔓骨架,配以叶片;配以花朵的,又称缠枝花。”
卷草纹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优雅华美、流畅多变,因此可以很好地适用于狭长、块面、不规则等多种立面的装饰,适合铲地浮雕、透空镂雕等多样手法,又常与螭龙纹结合,互为象征。这一特点,使其非常好的平衡了古典家具礼器为要、端庄为首的呆板,带来视觉上的律动和活泼。尤其在明式家具上,卷草纹的图形和线条更为注重概括和简练,使制作者对其情有独钟。
作为儒家思想的国度,美好而含蓄的隐喻是卷草纹大流行的文化根源。它既契合道教有无相生、长短相形的规律,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又是佛教文化兼备祥云流转气韵和生生不息轮回的象征;而其无限重复、勾连形成的生命力,则契合了吉祥、瑞气的礼制需要,传达出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