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8000年前的裴李崗人已用紅曲黴釀酒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裴李崗遺址項目負責人李永強17日在2021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會上披露,新鄭裴李崗遺址最新發現距今約8000年使用紅曲黴發酵釀成的酒,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使用這一釀酒技術的實證。

8000年前的裴李崗人已用紅曲黴釀酒

這是位于河南省新鄭市裴李崗遺址出土的陶壺(資料照片)。

“研究确認了裴李崗人使用紅曲黴制曲作為發酵劑,主要利用稻米,并加以芡實和小麥族種子為原料的釀酒方法。”李永強表示,此前有研究揭示仰韶文化的釀酒方法中包括利用紅曲黴為發酵劑的技術,但晚于裴李崗文化。

參與對出土物進行檢測研究的美國斯坦福大學劉莉教授研究團隊在兩件陶壺的殘留物中,檢測出豐富的紅曲黴菌絲和閉囊殼以及具有發酵特征的稻米澱粉粒,表明陶壺被用于釀酒和儲酒。遺址内還出土了一件或用于過濾發酵酒液的漏器,一件或用于溫酒的炊具鼎。

8000年前的裴李崗人已用紅曲黴釀酒

這是位于河南省新鄭市裴李崗遺址出土的漏器(資料照片)。

考古發現顯示,河南舞陽賈湖遺址、浙江義烏橋頭遺址、陝西臨潼零口遺址等均出土過用于盛酒的陶壺,距今9000至7500年。

李永強說,多個遺址點發現酒,反映出先民食物加工方式的一種變革或者流行,可能存在技術傳播路徑。

位于河南省新鄭市的裴李崗遺址距今約8000年,是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現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發掘,已為研究我國農業起源與發展、陶器制作、紡織業、釀酒工藝等提供大量重要實物例證。

“遺址還出土較多植物韌皮纖維,最新檢測顯示,部分纖維顯示有藍、黑、粉色,以藍色為主,表明使用顔料染色工藝的存在。”李永強說,目前還無法鑒定染料的來源,這一謎團未來有望通過化學分析破解。

8000年前的裴李崗人已用紅曲黴釀酒

記者:桂娟、李文哲

圖檔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提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