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蘇聯正式解體,俄羅斯聯邦成為蘇聯的唯一繼承國。這是二十世紀一件重大的曆史事件。蘇聯的解體,也讓全世界掀起了波瀾。
蘇聯解體之後,分裂成了十五個國家。這意味着,原本共同擁有的一切都必須重新劃分。更令人為難的是,軍事力量應該如何劃分呢?最終連葉利欽也無法左右。

危機暗伏,蘇聯正式解體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蘇聯解體這樣大的事件,更不是一夕之間決定的。在正式解體之前,已有無數次暗伏的危機暴露出來了。
29年前,龐大的蘇聯轟然崩塌,瞬間分裂為東斯拉夫三國、波羅的海三國、中亞五國、外高加索三國、摩爾多瓦15個國家。有關蘇聯解體的原因,可謂衆說紛纭。
令人費解的是既無外敵侵入,也無内部武裝鬥争,雖然有不到三天的8·19事件,但再無掙紮和打鬥,蘇聯的解體,黨無異議,國無抗争,民無反應,一切都在悄無聲息中進行。究竟是為什麼呢?
問題根子就在于選擇的加盟共和國制度的加盟共和國基本都是以一個族群為主構成的,也就是說15個加盟共和國劃分的标準不是經濟或地理而是以民族為主,這樣一個文化族群就是一個加盟共和國,使族群與政治高度合一。這為日後的解體埋下了隐患伏筆。
總之一句話,蘇聯政府很多的政策根本就不得人心,經過不到八十年的時間終于民心喪盡徹底完蛋。
等到1991年,長期的沖突激化再也無法調和,到最後也就隻能散夥了。然而即便是散夥了,依然有一大堆的沖突要處理。畢竟在分裂之後,許多共有的東西都需要合理地配置設定解決才行。
強大軍隊随着分裂,葉利欽無可奈何
蘇聯紅軍,是由列甯、斯大林、托洛茨基、伏龍芝等人締造的,全稱為蘇聯工農紅軍,是1917年至1945年間蘇聯陸基和航空武裝力量的統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人數達到最高峰,有超過一千一百萬軍官及軍人。
衆所周知,二戰期間蘇聯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破壞。至于蘇聯為什麼敢在二戰結束後,美國如日中天之時,向其發起挑戰?它最大的優勢與資本,莫過于有一支彪悍的蘇聯紅軍。
以1988年的蘇軍資料為例子,那時蘇聯總兵力在不包含内衛部隊和民兵組織的基礎上達到了513萬。
其中陸軍199萬,裝備主戰坦克5.3萬輛、裝甲戰鬥車輛6.3萬輛、火炮2.9萬門、地對地飛彈發射架約1570部。海軍則稍微少一點,人數僅為45.1萬,各式潛艇300餘艘,水面作戰艦193艘。
空軍也不多,總人數大約在55.3萬左右,但卻裝備科中遠端轟炸機752架、殲擊機、殲擊轟炸機和強擊機5167架。最後是蘇聯手中的王牌——戰略火箭軍,别看人數29.8萬,但是擁有洲際飛彈1398枚,戰略作戰飛機1690架。
在國内戰争結束後,蘇聯紅軍于1924~1925年期間進行了一場全面的軍事改革,逐漸建立起一支正規化的無産階級軍隊。
然而到了九十年代,蘇聯正式解體之後,這支軍隊的去留就成了大問題。
在最開始做決斷時,葉利欽有意将軍隊依然保持為一個整體,免得削弱了軍隊的力量。然而,在分裂為十五個國家的情況下,這樣的做法顯然是不受支援的。即便葉利欽有意如此,也是他無法左右的。
經過多次協商決議之後,終于得出了一個較為好接受的方法。前蘇聯軍隊主要由俄羅斯繼承,其餘的分點湯湯水水。名義上按蘇軍所駐紮國家瓜分,但早在蘇聯解體前,俄羅斯就已經開始部署接管蘇聯軍隊,當時的蘇軍基本上由俄國人開工資。而且,俄羅斯人在蘇軍軍官團裡占絕大多數。
這樣算來,可以肯定,俄國接管了超過95%的軍力,波羅的海三國加入北約時,俄羅斯軍官曾經嘲笑說,“頂多給北約增加一個摩步連”。由此可以想象俄軍接管的徹底。除此之外,軍隊所屬的武器也進行了一定的劃分。雖有多個國家,但最終還是靠國家大小來配置設定。
但對于葉利欽來說,與完全接管還是有些許差別的。在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占據了最大的好處。因為實力強大,就連這軍隊歸屬,也基本是占大頭了。
小結
蘇聯解體代表持續了近半個世紀的冷戰和兩極格局結束,很多原來被蘇聯控制的歐洲主權國家在蘇聯解體後獲得了真正的外交自主權,美國也在蘇聯解體後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而對于蘇聯而言,後果也是需要漫長的時間來消化的。
參考資料:《大國悲劇:蘇聯解體的前因與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