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民國時期的林長民,大家可能不太了解,但是提起林徽因,大家一定知道,而林長民正是林徽因的父親。
林長民早年對清朝科舉制度心生厭煩,便留學日本,學習政治和經濟。回國後,他在福州法政學堂任教,後來專注于民國法制研究。武昌起義後,林長民到臨時參議院任秘書長,從此步入政壇。而在擔任民國外交事務委員會事務主任時,由林長民點燃的一件事,讓他的人生達到了頂峰—這件事就是對曆史有着巨大影響的“五四”運動。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與英法等國簽訂了密約,規定日本将接管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同時,中國代表曹汝霖與日本也秘密簽訂了濟順、高徐兩條鐵路由日本出資建設的密約。而第一時間截獲這一消息的正是林長民。
無比悲憤的林長民,随後在的《民國日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外交部敬告國民書》,雖然不足300字,卻铿锵有力,極具渲染力,其中的“今果至此,則膠洲亡矣!山東亡矣!國不國矣!”等話語至今還被人傳誦。這篇文章也像一顆定時炸彈,引爆了全國人民的憤怒,舉國震驚之下,各地群眾紛紛上街抗議。
下午,北京12所學校的3000多名愛國學生走出學校請願,廣大群衆、市民、工商人士等也加入隊伍。此時,一部分學生在林長民的帶領下,先是點火燒了曹汝霖的住宅“趙家樓”,而後開始請願,至此,“五四”運動爆發。它是舊民主主義和新民主主義的分水嶺,也直接影響了共産黨的誕生。
“五四”運動後,林長民帶着林徽因到歐洲考察,當他看到歐洲的繁華時,躊躇滿志地想把歐洲的所見所聞應用于中國實踐,不承想,此時軍閥混戰,你下台我登場,政局的不穩定,讓他的政治抱負難以施展。
正在這時,東北軍閥張作霖的第三方面軍司令郭松齡反奉,雖然郭松齡手下的戰将很多,但懂政治的很少。起兵反奉沒有懂政治的,也走不遠,這一點,郭松齡非常清醒。正好這時,林長民在北京家裡無事做,天天在觀察局勢。郭松齡便親派特使邀請林長民出山,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和誠意,并承諾:一旦把張作霖打倒,或是攆張作霖出東三省,東三省經濟民生等事務全部交由林長民治理,奉天省長也非他莫屬。
林長民權衡了一段時間,感覺隻有這條路可以實作自己的政治抱負:如果郭松齡反奉成功,就先在東三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如果郭松齡能統一全國,那自己的主張就完全可以實作了。想到這裡,林長民決定加入郭松齡的反奉陣營。加入後,林長民确實發揮了巨大作用,郭松齡的許多通電全部出自他手,據說,張作霖看了這些通電後都說:“郭松齡找到能人了,這個人的筆墨能殺人。”
隻可惜,林長民的抱負最終沒有成功,郭松齡反奉失敗後,帶着林長民逃脫,途中,林長民遭到了張作霖手下的騎兵追殺,最後身中數彈身亡。
曆史不能重來,如果當初林長民不加入郭松齡的陣營,或許他的人生就是另一片天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