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抗戰時期:來延安的女學生,為什麼很多都選擇嫁給了老幹部?

經過新文化運動的洗禮,生長在城市裡的一部分女人不再滿足于做針工女紅、相夫教子的傳統女人,她們希望自己享受和男子們一樣的權力,可以走上街頭,到工廠裡工作,也希望自己能成為女戰士,為建立一個新中國而奮鬥。

抗戰時期:來延安的女學生,為什麼很多都選擇嫁給了老幹部?

1936年的延安,對于那些想突破家庭和社會束縛的新青年來說,就好像麥加之于伊斯蘭教徒,他們渴望來到這個革命聖地,見到毛主席和那些傳奇的抗戰英雄們,并成為革命隊伍的一員。

據統計,抗戰後到延安的知識分子總共4萬餘人,其中有一半是女性高中以上學曆的占19%以上。這些女性在今天來看,她們都是站在時代潮流,敢愛敢恨的高學曆女性。

抗戰時期:來延安的女學生,為什麼很多都選擇嫁給了老幹部?

不過有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就是這些年輕的女學生們絕大部分都嫁給了比他們年長很多的幹部們。之是以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出于對英雄們的崇拜。與這些女學生相比,這些幹部們雖然年長得多,但他們中很多人在參加革命前都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有些甚至留過學。他們經曆過長征,經曆過革命的風風雨雨,甚至上過戰場殺過敵人,對于這些女學生來說,就像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偶像和英雄。

抗戰時期:來延安的女學生,為什麼很多都選擇嫁給了老幹部?

二、當時對結婚的“軟性規定”。雖然在延安時期的婚姻條例中,看不到有關于“二五八團”或“三五八團”的具體記載,但很有可能是當時在關于結婚問題上形成的共識,就是說要達到一定的年齡、職務、黨齡和軍齡才能結婚。

抗戰時期:來延安的女學生,為什麼很多都選擇嫁給了老幹部?

三、服從組織安排。在這些婚姻中,也有一些是“政治婚姻”,通常是由組織出面介紹,雙方意向統一以後完成的婚姻。比如陳雲在1937年11月因為生病需要有人照顧,才在組織的介紹下認識了于陸華,兩人經過暫時間接觸後便确定了夫妻關系,相濡以沫共度一生。

抗戰時期:來延安的女學生,為什麼很多都選擇嫁給了老幹部?

四、抗戰時期的延安,對于這些女學生來說雖然是精神上的沃土,但在物質上卻非常缺乏。相對于普通群衆,幹部擁有的物質條件會好一些,這恐怕也是女學生嫁給幹部們時一個考量的因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