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戰中的奧匈帝國:軍隊總計900萬,士兵交流卻“靠眼神”

【話說軍世】在許多“神評”中,有一句是這樣說的:“一戰是帝國粉碎機,二戰是殖民地粉碎機”;在一戰後,有些帝國不再是帝國,而有些帝國則直接“崩潰”了,這裡說的便是奧匈帝國,相比較于德意志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奧匈帝國在一戰中可以說是直接“打崩”了,作為當時歐洲最為強大的國家之一,為何會如此呢?

一戰中的奧匈帝國:軍隊總計900萬,士兵交流卻“靠眼神”

一戰中的奧匈帝國:總計900萬大軍,面積歐洲第二,工廠現在仍知名

在歐洲的傳統強國中,奧匈帝國是比較“年輕”的一個,但是其哈布斯堡家族是歐洲曆史最悠久的皇室,在一戰之前,奧匈帝國的國土面積達到有67萬平方公裡,在歐洲僅次于當時的俄國,是歐洲第二,全國人口有5200多萬人,僅次于當時的俄國和德國,國内的鐵路總長4萬6000公裡,煤産量4920萬噸,在1913年時,GDP排名世界第6位是當時意大利和日本的兩倍之多。

一戰中的奧匈帝國:軍隊總計900萬,士兵交流卻“靠眼神”

在一戰前,奧匈帝國常備軍力為50萬人,在1914年時迅速擴充到了100萬人,在一戰總計動員兵力高達900萬人,在裝備水準上也并不算落後,其國内有着直到現在依舊非常知名“斯柯達”和“斯太爾”,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軍工廠之一,甚至于在英國發明坦克之前,1911年就已經研發了坦克的雛形,當時稱之為“機動火炮”(Motor-gun),不過因為軍隊高層的“短視”,最終被放棄。

一戰中的奧匈帝國:軍隊總計900萬,士兵交流卻“靠眼神”

一戰中,奧匈帝國陸軍的标準步兵連,有軍官5人,下轄4個步兵排,全連總兵力為267人,是一戰初期“正常”的步兵連兵力,與當時的各國軍隊一樣,一戰初期的奧匈軍隊也并不算注重機槍,其機槍分隊此時還是配屬在步兵營這一級,每個機槍分隊有兩挺“施瓦茨羅斯”M07式機槍(或其他型号,如M07/12式等)。

一戰中的奧匈帝國:軍隊總計900萬,士兵交流卻“靠眼神”

此時奧匈帝國陸軍的制式步槍是“斯太爾-曼利夏M1895步槍”,是一種采用直拉式旋轉後拉槍機的非自動單發裝填步槍,該槍口徑為8毫米,采用5發彈倉式供彈具,主要發射8x50毫米步槍彈,也可發射8x56毫米步槍彈、德制7.92毫米制式步槍彈以及其他同口徑步槍彈,隻要是不超過M1895步槍的最大膛壓要求就可以。

一戰中的奧匈帝國:軍隊總計900萬,士兵交流卻“靠眼神”

強大的奧匈帝國,在一戰中為何“打崩”了

整體而言,奧匈帝國看起來很強大,不過在一戰中的戰績卻談不上很出色,後期也有些“打崩”了,一戰後,奧匈帝國更是直接消失了,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僞強國”,實為落後的半工業國

雖然在當時排名世界第6,不過實際上奧匈帝國的經濟并沒有德國等其他國家那樣理想,1913年時,奧匈帝國工業産值占世界4.4%,一方面,奧匈帝國與其他強國的差距比較大,隻有當時美國的八分之一、英國的三分之一。

一戰中的奧匈帝國:軍隊總計900萬,士兵交流卻“靠眼神”

同時,當時排名歐洲四五,但是與歐洲其他強國,如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等國的國際經濟發展比較平均相比,奧匈帝國當時國内地區發展差異非常的大,如波西米亞當時其中最富的區域之一,而少部分區域甚至沒有多少工業能力,也比較依靠外國的投資,其中50%的投資都來自德國。

一戰中的奧匈帝國:軍隊總計900萬,士兵交流卻“靠眼神”

2、“折中”的二進制制帝國

奧匈帝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國内的成分非常複雜,當時國内并沒有一個單一民族超過人口的50%,缺少足夠的主導能力,凝聚能力也比較差一些,相對管理比較松散,其較為重要的事務甚至需要有12個民族代表來決定,作為一個“二進制制君主立憲制”國家,奧匈帝國實際上1867年才建立。

一戰中的奧匈帝國:軍隊總計900萬,士兵交流卻“靠眼神”

奧匈帝國1867年2月建立,這其中,奧地利的伊麗莎白皇後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她更為我們熟知的名稱是“茜茜公主”,奧匈帝國是由日耳曼人和匈牙利人為主的二進制制帝國,匈牙利為第二大民族,這保證了奧地利皇室、匈牙利貴族的利益,不過,羅馬尼亞人和斯拉夫人等基本無權。

一戰中的奧匈帝國:軍隊總計900萬,士兵交流卻“靠眼神”

這種“折中”的二進制制帝國,主要是因為在19世紀時,奧地利失去原有在意大利的大量土地,普奧戰争中又被排出了德意志聯邦,1848年鎮壓下匈牙利的革/命,也是在俄國的幫助下完成的,但是由于國力被大幅削弱,無法占據絕對的優勢地位,不得不給予匈牙利貴族更多的權力,統一對方的要求,成為二者共同主導的二進制制帝國,但是其他民族卻無法得到這樣的“優待”,比較松散的民族管理方式,這也埋下了缺少足夠凝聚力隐患,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先後分解成了十個小國,且互相之間還混亂了好一陣,可見一斑。

一戰中的奧匈帝國:軍隊總計900萬,士兵交流卻“靠眼神”

3、軍隊内部成分複雜,語言不通,士兵交流“靠眼神”

雖然當時奧匈帝國人口基數很大,軍隊員額也比較高,但是,民族成分很複雜,其國内的總人口中,實際60%為各種斯拉夫裔血統人口,由于民族太多造成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軍隊的溝通和凝聚力問題,不同民族之間的語言就是一個很直接的問題,甚至會出現了同一個步兵隊伍中,士兵和士兵之間無法進行語言溝通的情況,交流隻能“靠眼神”或者手勢等情況,這樣不僅效率非常低,也嚴重的影響着戰鬥力。

一戰中的奧匈帝國:軍隊總計900萬,士兵交流卻“靠眼神”

雖然奧匈帝國隻用了100萬軍隊,就擋住了300萬意大利軍隊在戈裡齊亞戰線發動的12次伊松佐河戰役,不過在與塞爾維亞的戰鬥中,奧匈帝國并沒有表現出與其國力真正比對的戰鬥力,甚至1914年的塞爾維亞戰役中,奧匈帝國傷亡高達20.3萬人,被俘也有7萬人,而對面的塞爾維亞軍隊傷亡不夠11.3萬人。

一戰中的奧匈帝國:軍隊總計900萬,士兵交流卻“靠眼神”

由于無法像以日耳曼人為主力的德國那樣,即便是在戰況不利或者巨大傷亡時,仍能保持相當高的凝聚力,奧匈帝國軍隊在一戰中傷亡、被俘、失蹤總計達到了500萬人,更出現了大量的逃兵,尤其是在一戰末期的1918年,奧匈軍隊有多大80萬的逃兵,此時的奧匈帝國已經完全被“打崩”了。

一戰中的奧匈帝國:軍隊總計900萬,士兵交流卻“靠眼神”

來自俊赫君的胡說,被刺的王儲,與茜茜公主之間的人物關系

一戰的導火索是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南大公被刺,那麼,這位皇儲與茜茜公主之間有着什麼樣的關系呢?茜茜公主全名“伊麗莎白·亞美莉·歐根妮”,是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的妻子,而這位皇帝便是一戰中奧匈帝國的皇帝,不過,斐迪南大公雖然是皇儲,卻并不是茜茜公主的兒子。

一戰中的奧匈帝國:軍隊總計900萬,士兵交流卻“靠眼神”

茜茜公主和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唯一的兒子名為魯道夫,出生于1858年8月21日,是奧匈帝國皇太子,不過在1889年是殉情自殺,這不僅沉重地打擊了此時已經50多歲的茜茜公主,也讓奧匈帝國皇帝失去了唯一直接男性繼承人,随着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的弟弟,皇儲卡爾·路德維希大公去世,卡爾·路德維希大公的長子,也就是弗朗茨·斐迪南大公,成為了新的皇儲。

一戰中的奧匈帝國:軍隊總計900萬,士兵交流卻“靠眼神”

就關系上來說,斐迪南大公是茜茜公主的丈夫的弟弟的兒子,也就

是茜茜公主和的弗蘭茨·約瑟夫一世侄子

;斐迪南大公被刺後,弗蘭茨·約瑟夫一世于1916年駕崩,而斐迪南大公的子女因為母親身份低賤而無皇位繼承權,是以随後由卡爾·路德維希大公之孫、斐迪南大公的侄子、奧托·弗朗茨大公之子卡爾一世繼位,成為奧匈帝國的末代皇帝。

一戰中的奧匈帝國:軍隊總計900萬,士兵交流卻“靠眼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