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工智能可以給教育帶來什麼改變?

人工智能可以給教育帶來什麼改變?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鄭淯心12月16日,在2021全球人工智能與教育大資料大會上,中國教育部原副部長、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劉利民表示,人工智能是實作教育生态重構的有效手段,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中的深度廣泛應用,将徹底改變教育的時空場景和供給水準。

根據現場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提供的資料,目前,全國中國小(含教學點)聯網率達到100%,出口帶寬達到100兆的學校占99.9%,約四分之三的學校實作無線網絡覆寫,99.5%的中國小校擁有多媒體教室,教師終端基本普及。去年疫情期間緊急建設的國家中國小網絡雲平台,免費提供全面覆寫各年級、各學科的8000多節數字課程教學資源和1000多節專題教育資源,為1.8億中國小生線上學習和廣大教師改進教學提供了支撐,至今累計浏覽次數達59億。

呂玉剛認為,推進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對于教師優化教學、學生個性化學習、減輕過重學業負擔等都将産生革命性的影響。

中國教育部原副部長、中國教育學會會長朱之文在講話中也指出,人工智能是影響未來教育形态的最大變數。

從需求層面看,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廣泛應用,将直接影響到各行各業的形态,并催生新的産業,對人才培養提出新的要求,并進而倒逼教育改革。從供給層面看,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将使得教育的機會更加多樣、教育的内容更加豐富、學習的方式更加靈活、獲得教育的途徑更加便捷,“随着需求和供給層面影響的疊加,人工智能對教育的影響将不僅僅局限在技術層面,将逐漸深入到觀念和制度層面,這是一場曆時久、影響大的深層次變革”,朱之文說。

在這場變革中,朱之文提示,人工智能硬體建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将人工智能技術真正應用到教育教學環節在人工智能教育環境下,教師和學生是教育的兩大核心要素,學校是教育活動的主要場所“老師缺席的學習、缺乏互動的學習,都不是我們需要的教育”。

在新的教學模式下,老師目前教的方式對不對?教的方式能不能和學生形成互動?科大訊飛總裁吳曉如介紹,人工智能以通過采集的海量資料,可以對教學資料音頻進行多模态的資料分析,并且通過各種各樣的分析計算,得到實時的回報,進而對老師教和學的行為進行調控。

劉利民認為,通過“人工智能+教育”支援學校開展各種課後育人活動,面向社會開放更多更優的學習資源,人工智能教育普及也要從娃娃抓起,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