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六夜死了,但窈娘卻活在高秉燭的心裡。
當大仇已報時,高秉燭内心釋然,嘴角挂着笑意,眼眶卻含着淚水,他不相信自己日日夜夜追清除害自己小夥伴的兇手,竟是内心唯一可以信任依靠的人,一邊是心願已了,一邊是痛苦糾結,冰與火的反複碾壓,已經讓他不清楚是喜是憂,是該慶祝還是悲傷……
我相信,作為一名殺手,十六夜罪有應得,她無情殺害了高秉燭最在乎的人,讓他為了追查兇手而成為活着的動力;但作為窈娘,她是真心在乎高秉燭,要不然也不會一次次手下留情、一次次救他。是以,你很難以用一個标準說清楚她是十惡不赦還是令人惋惜,這就像現實中的人性一樣,單純以好壞來評判一個人的是是非非,顯然有些單薄。
可是,窈娘最後依然選擇了以愛高秉燭的方式結束生命,而不是以十六夜的面目展開厮殺。這充分說明,她是真的愛高秉承多一些,把他當作今生最看重的人。但是又不能違背春秋道的指令,又不忍心傷害高秉承,隻能最終傷害自己,作為結局。
窈娘可以犧牲自己來證明自己的愛,但是高秉燭卻無法忘記十六夜帶給自己的傷害。在他心中,沒有那麼愛窈娘,更多的是對兄弟們責任的在乎。
當窈娘倒下那一刻,高秉燭沒有上前攙扶;當窈娘問他“是不是會記自己一輩子時”,也沒有答話。
站在感情角度而言,高秉燭絕對不是一個适合托付終生的好男人,在他心中最看重的或許是友情與朋友,愛或不愛不是他在乎的事,如果遇到這樣的男人,恐怕也是一種悲哀。
哪怕武思月對他直截了當表明心迹,他也是不為所動,依然加入了聯昉,追查案情。
如果想要找到答案,這一切都與原生環境、家庭息息相關。
高秉燭從小生活在暗不見天日的不良井,與地上繁華的神都是截然相反的兩個世界。是以,自小打在他内心的烙印是低人一等,在他的回憶中,一直出現的畫面是答應小夥伴要把他們帶出去,可以像正常人一樣行走在神都的每一個地方。而且,與小夥伴的關愛,是他最幸福的事情,也是他快樂的源泉。
是以,當他失去了小夥伴之後,就感覺自己失去了一切,可以不管不顧連續多年一直追查下去,并且把這個作為自己活着的理由,在他的生命全部,對于其他女人的愛來說,不會看得那麼重。
窈娘也是苦命人,甚至可以說比高秉燭更加不如意。從小被父親賣給春秋道,接着為了活命讓自己成為了一個殺手。準确來說,在她被父親賣掉之後,她的内心就開始漸漸對親情失去信任,對身邊人都不再相信了,她隻知道隻有靠自己才能活下來。
可是,高秉燭無意間卻救了她一次,讓她第一次體驗到了被關懷的滋味,也正是因為這一次的“英雄救美”,才讓她漸漸愛上了高秉燭,是他讓自己在黑暗的世界裡,看到了一絲光亮,感受到這個世界還有一絲溫暖尚存。
可是,高秉燭并非是喜愛窈娘才出手相助,是他看不得别人受委屈,出于拔刀相助的責任,才願意去關心窈娘。
愛錯了人,而會出現了一連串的是是非非,以及恩斷情仇。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當你全身心去愛一個人,哪怕傾其所有,最終也無法換來對方的真情,并不是你做得不夠好,隻是你愛錯人而已。
是以,單純感情來說,高秉燭并不是一個值得去愛的男人,他是一個有正義感、有擔當的男人,但他不會去好好愛一個人,因為他看重的是自己活着的價值與意義,而并非會真心投入到一段感情中,好好去經營。
找一個不愛自己的人,無疑是飛蛾撲火,最終讓自己失去一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