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一百零二期(總第574期)
【按】本文首發在《作文通訊》國中版2021年第12期上。
很多同學在寫完作文,交給老師之後,經常會收到這樣的評語,幹巴巴,不夠生動。這很可能是他們自己早就能意識到的一個問題,而且,這個問題也帶給他們極大的困擾,作文究竟要怎樣寫,才能不幹巴巴,才能夠生動形象呢?
簡言之,要想不幹巴巴,要想生動形象,就具備掌握化抽象為具象的能力。要想掌握這種能力,前提是搞清楚什麼是抽象,什麼具象。
以文章中常見的春夏秋冬為例,如果我們說春天充滿生機,夏天炎熱難耐,秋天蕭瑟凄涼,冬天寒氣凜冽,這些可以說都屬于抽象的概括。那如何把四季寫得更為具象,更能讓人具體可感呢?可以讀一讀諸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四世同堂》中寫祥子在烈日下的片段,郁達夫的《故都的秋》,蕭紅在《呼蘭河傳》中描寫冬天的片段,等等。這樣一些名家名篇,都會或多或少給你一些啟發。
不過,這些名家名篇篇幅較長,不太适合在這裡展開分析,簡化起見,讓我們聚焦一下,找幾首大家都比較熟悉古詩詞,看看這些古詩詞中如何把“喜”和“憂”這樣抽象的情感具象化的。
朝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裡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因為受到永王李璘謀反的牽連,被判流放到夜郎,途經白帝城,趕上新帝登基,天下大赦,于是被就地釋放。李白欣喜若狂,在他看來,此時的白帝城簡直就是彩雲之間的一座仙城。白帝和江陵雖然遠隔千裡,卻能“一日還”,這不僅僅因為舟行之快,更因為心理愉悅,連時間和空間都随之縮短了。本來“猿鳴三聲淚沾裳”,但啼不住的猿聲,在李白聽來,那簡直是美妙的樂曲,伴随着他乘坐輕舟穿越了重重高峰。詩中并沒有明确說到哪怕一個“喜”字,但卻讓讀者感覺到那喜悅撲面而來。
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莺恰恰啼。
居住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是杜甫人生中難得的一段開心時光。杜甫先用“花滿蹊”和“千朵萬朵壓枝低”營造了一個優美的環境,接下來寫“時時舞”的蝴蝶,寫“恰恰啼”的黃莺,但他不說蝴蝶,而說“戲蝶”,不說“黃莺”,而說“嬌莺”,兩個看似不經意的修飾詞透露出一種喜愛之情。更為關鍵的是“留連”和“自在”的使用,豈止是“戲蝶留連”和“嬌莺自在”呢,其實,“留連”和“自在”更是作者自己。你看,杜甫同樣沒有直接寫喜悅,但是喜悅之情也溢出紙面了。
登科後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誇,
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金榜題名時”是人生大喜,孟郊登科後,當然得意非凡,開心之至。那麼他如何抒發這種情緒的呢?先是說“昔日龌龊不足誇,今早放蕩思無涯”,用“昔日”和“今朝”做對比,“放蕩思無涯”還稍嫌抽象,不過接下來的兩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則非常具體,非常生動了。
讀過了寫“喜”的詩歌,接下來,我們再讀幾首寫“愁”的詩歌。
秋浦歌
白發三千丈,
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裡,
何處得秋霜。
“愁”本身是抽象的情感,“愁得頭發都白了”,當然算是一個相對具象的表達,但當這種具象表達被普遍應用之後,其具象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基本上等同于說“愁死了”。并不能讓人感同身受。李白如何寫愁呢?他不止寫白頭,而寫“白發三千丈”,一個誇張,寫出了愁之長,愁之多;不止寫照鏡見白發,而是寫“何處得秋霜”,一個比喻,讓人立生凄涼之感。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本就憂國憂民的杜甫,安史之亂期間,憂憤就更加深重了。“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不止是人“濺淚”,人“驚心”,那花也“濺淚”,鳥也“驚心”,這實在是太生動的表達,可以說是唐代的“樹猶如此,人何以堪”。一般人說愁,會說“愁得直掉頭發”,那不過是在叙述一個常見的事實,而杜甫的“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則讓這個事實變得更為形象,更為具體。
武陵春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拟泛輕舟。隻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南渡之後,李清照連遭劫難。“風住塵香花已盡”隻一句,就勾勒出一個凄清的環境,然後用“日晚”,用“倦梳頭”,具體行動代替抽象表達,寫出情緒的極端低落。“物是人非事事休”是愁思的緣起,而“欲語淚先流”則是愁思的具體表現。早年曾有“争渡争渡,驚起一灘鷗鹭”的美好時光,而今“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拟泛輕舟”,但“隻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一轉,愁從無形到有形,仿佛有了重量,重到小船也無法承載。
由以上詩詞可見,化抽象為具象,可以運用環境描寫,也可以運用今昔對比,還可以運用各種修辭手法,等等,不局限于一種手段,這些方法,你學到了嗎?這個能力,你具備了嗎?

【自帶廣告】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新書《減法教育》,寫給減負時代焦慮的家長們的一本書。本書是我公衆号的文章精選。想了解關于本書的更多内容,您可以在公衆号中搜關鍵詞“減法教育”。
圖檔來自網絡,如涉版權,請聯系删除。
歡迎分享,若公衆号轉載,請聯系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