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斬馬谡”,為何要“揮淚”?

在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中,“馬谡拒谏失街亭”和“孔明揮淚斬馬谡”是兩個家喻戶曉、脍炙人口的經典故事。

諸葛亮“斬馬谡”,為何要“揮淚”?

這兩個故事的曆史藍本是,蜀漢建興六年,諸葛亮出祁山北伐,以馬谡為先鋒駐守街亭,結果被曹魏大将張郃打敗。戰後,馬谡被捕,在獄中去世,年僅三十九歲。馬谡去世後,諸葛亮親自前往吊喪,“為之流涕”。

無論是小說裡的“揮淚”,還是正史中的“流涕”,馬谡去世時,諸葛亮确實是流淚了,這一點應該确定無誤。那麼,諸葛亮“斬馬谡”時,為何要“揮淚”呢?

諸葛亮“斬馬谡”,為何要“揮淚”?

馬谡,字幼常,才器過人,好論軍計,從荊州随劉備入蜀,曾擔任過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

建興三年,諸葛亮率軍讨伐雍闿,馬谡獻策說:“南中依恃地形險要和路途遙遠,叛亂不服已經很久。即使我們今天将其擊潰,明天他們還要反叛。目前您正準備集中全國的力量北伐,以對付強賊,叛匪知道國家内部空虛,就會加速反叛。如果将他們全部殺光以除後患,既不是仁厚者所為,也不可能在短期内辦到。用兵作戰的原則,以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以心理戰為上,以短兵相接為下,望您能使其真心歸服。”

諸葛亮采納了馬谡的建議,在斬殺雍闿之後,依照馬谡之言多次赦免孟獲,以使南中人心歸服,因而諸葛亮在世之日,南方不敢再次反叛。由此可見,馬谡還是有一定的見識的。

諸葛亮“斬馬谡”,為何要“揮淚”?

建興六年,諸葛亮準備出祁山北伐曹魏,以馬谡為先鋒,駐守街亭。

馬谡來到街亭,不聽副将王平勸谏,又私自違背諸葛亮的行軍部署,放棄水源,将部隊駐紮在南山之上,部隊分置排程混亂不堪。曹魏大将張郃于是趁機斷絕馬谡軍的水源,然後發動進攻,大敗馬谡。

街亭丢失,導緻諸葛亮進軍沒了落腳據點,前功盡棄,隻好在攻取西縣百姓一千多家後回到漢中。

諸葛亮“斬馬谡”,為何要“揮淚”?

客觀來說,作為失街亭的直接責任人(不是第一責任人),馬谡罪責難逃,應該受到懲罰。

但勝負乃兵家常事,馬谡丢失街亭是否應該處死,卻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後來蔣琬就曾針對此事,對諸葛亮說:“昔楚殺得臣,然後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

諸葛亮答複說:“孫武是以能制勝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楊幹亂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複廢法,何用讨賊邪!”

從諸葛亮的這個答複以及之前的“流涕”中,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的本心或許不想殺馬谡,但為了嚴明法紀,他又不得不殺馬谡。換句話說,馬谡其實是諸葛亮嚴明法紀的犧牲品。

諸葛亮“斬馬谡”,為何要“揮淚”?

此外,我們還應該看到,馬谡失街亭,實際上是諸葛亮一手造成的,諸葛亮才是馬谡失街亭的第一責任人。

劉備生前其實并不看好馬谡,臨終之時,還曾特意告誡諸葛亮說:“馬谡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遺憾的是,對于劉備的臨終告誡,諸葛亮頗不以為然。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就調馬谡來到自己的身邊擔任軍事參謀,“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北伐之時,當時有許多人認為,應該以久經戰陣的魏延或吳壹為先鋒。然而,諸葛亮最終還是不顧衆人意見,獨斷專行,讓缺少行軍打戰經驗的馬谡為先鋒。

諸葛亮既違背了劉備臨終告誡,又違背了衆人的一緻意見,執意重用馬谡,終于導緻街亭失守,既有揠苗助長之嫌,又有識人不明之失。

諸葛亮“斬馬谡”,為何要“揮淚”?

再者,馬谡到街亭後,放棄水源,駐守南山,難道就是一個絕對錯誤的選擇嗎?

馬谡再如何缺乏行軍打戰的經驗,再如何弱智(實際上他才器過人,一點也不弱智),也不可能沒有意識到水源對于軍隊的重要性。那麼,在街亭,他為何會選擇放棄水源呢?

我們可以猜想一下,馬谡之是以會選擇放棄水源,駐守南山,極有可能是他認為,諸葛亮的後繼大軍很快就将到來。而如果諸葛亮的後繼大軍能夠很快趕到,馬谡駐守山頂自然要比駐守平地更加有利。

隻是令馬谡沒想到的是,諸葛亮的後繼大軍卻遲遲未能趕到,于是他短時間駐守的打算變成了長時間的相持。在這種情況下,張郃斷了馬谡的水源,令馬谡無計可施,隻能是以失敗告終。

由此可見,馬谡失去街亭,還有諸葛亮行軍遲緩,救援不力之誤。

諸葛亮“斬馬谡”,為何要“揮淚”?

總之,在馬谡失街亭的戰役中,諸葛亮既有揠苗助長之嫌,識人不明之失,又有行軍遲緩,救援不力之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我們不否認諸葛亮是中國曆史上一代傑出的名相,然而,就蜀漢第一次北伐這件事而言,諸葛亮最終把北伐無功而返的責任全部推在馬谡失街亭上(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不僅有失公允,也有讓馬谡替自己背黑鍋之嫌,确實不夠厚道。

或許正因為此,諸葛亮在斬馬谡時,才會“揮淚”。他的落淚,不僅有愛才之意,也有對馬谡的愧疚之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