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魏延到底該不該死?淺談諸葛亮預托死後的軍事

魏延該不該死?人各有其看法,也不必強求一律。從羅老筆下故事的完整性及合理性來講,魏延該死。其責任自身要負八、九成。《三國志》裡則把前因後果寫的更讓人信服。從這件事情的處理上,依稀可見諸葛亮的身影。

魏延到底該不該死?淺談諸葛亮預托死後的軍事

公元234年秋,垂危之際的諸葛亮自知難以活着回到漢中,預托死後的軍事。決定由楊儀暫時指揮全軍撤退,而由魏延斷後。在這裡諸葛亮已經預見到了魏延可能不服從指令,其措施就是盡可能減小是以而造成的損失。至於魏延後來,擅自提前回師并将棧道燒斷,幾乎置楊儀的蜀軍主力于死地,還公然指揮部隊進攻楊儀,導緻失敗被斬,這不是事前所能預見到的,諸葛亮不是神。總之此種内耗,對蜀國的打擊是相當沉重的。當時諸葛亮有沒有更好的辦法,防患于未然?

沒有必要往前翻的太多。諸葛亮自比管仲,對曆史當然不糊塗,更應清楚漢朝的典故。劉邦論建國時說過:我有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的張良;填國家,撫百姓,給饷饋,不絕糧道的蕭何;連百萬之衆,戰必勝,攻必取的韓信,是以取得天下。蕭何跟劉邦起事,張良是貴族,就不用再說了,隻有韓信例外。其先不過是個遊手好閑的人,後為執戟郎,就是到了高祖手下也才混個治粟都尉而已,沒辦法隻好開溜。等到蕭何月下追韓信,劉邦被逼無奈拜其為帥時,發現一個最要命的問題,韓信沒有任何資格、威望可以服衆!甭提将官,連士兵都不認識他是誰,談何指揮部隊打仗?高祖不愧為開國之君,自有其辦法。沐浴、齋戒、築拜将壇,登台拜帥!将威望、權力一并交到韓信手上。以漢王的身份壓服全軍。才有了西漢二百餘年的天下。

魏延到底該不該死?淺談諸葛亮預托死後的軍事

要眼見為實?公元223年劉備白帝城托孤。不論是真心也好,假意也罷,有一點是不容質疑的,那就是不能把蜀給魏、吳,哪怕今後天下不姓劉!因夷陵戰敗,蜀國危如鵝卵,再經不起任何的損失。避免内耗,團結一緻更顯得重要了,劉備深知這點。此時的諸葛亮是丞相,已有相當的資曆和威信了,足以服衆。但劉備還是不放心,當衆吩咐諸葛亮: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并寫诏書告其子: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以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坦誠,使蜀漢的群臣百姓上下一心。讓諸葛亮全力對外,無後顧之憂

諸葛亮再怎麼也學會了吧。把大權交給何人,諸葛亮心中已有人選。蔣琬是其遺命中指定的治國繼承人,但諸葛亮也清楚蔣琬是蕭何式的人物。而統軍打仗需要的是韓信。楊儀、魏延自身的不足,擔當不了這個大任。諸葛亮臨死讓楊儀指揮全軍撤退隻是個權宜之計。姜維?才是其所選,故諸葛亮以其才學,傾囊相教。姜維此時身為護軍,有一定的資本、聲威,就看諸葛亮用什麼方式提拔了。若象高祖、先帝一樣扶其上馬,并送上一程的話,魏延縱使不服氣的話,那種内耗的行為發生的可能性,也要小的多。等到姜維北伐中原的時候,若有魏延等輔佐的話,就不會孤掌難鳴了。而諸葛亮明知卻不為,到底是因為什麼?來不及了?怕不是這麼回事吧。連司馬懿與蜀使談天僅憑食少事煩一句話都猜出諸葛亮活不長,孔明豈能想不到。

魏延到底該不該死?淺談諸葛亮預托死後的軍事

是因諸葛亮的地位所決定的。皇帝是後主劉禅,天下不是諸葛家的!諸葛亮深知軍權的重要性,槍杆子裡面出政權。諸葛亮攝一國之政,專權而不失禮,行君事而國人不疑,行法嚴而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武候以坦蕩胸懷,立了一代君臣師表。但不能保證别人也如此。姜維後來也做的不差,足見諸葛亮有相當的眼力。但諸葛亮不能代行君事,登台拜帥,把一國之事托與他人。這是蜀國之主劉禅應該做的事情,但劉禅沒做!劉禅是一個寬厚之主,卻不是個明君。祖上做的、父親教的,是一樣沒學會。今天我們隻看見了手搖羽扇神采飛揚的諸葛亮,而那時的孔明得處處謹慎,日日思慮。諸葛亮不是仙人,更不是神。周公式的流言可以讓其粉身碎骨!諸葛亮以其誠、公,對得起劉備,對得起老百姓,對得起他的家人與朋友僚屬,也對得起他自己,無愧于生平的抱負。當一回事後專家,在所有情況都已知下,叩心自問,你能比諸葛亮做的更好,把蜀軍平安送回家?

不見高山,不顯平地。諸葛亮可以不是軍事家、不是政治家。但就憑其鞠其躬,盡其瘁,出師未捷而身先死,就可名垂華夏。風雨滄桑洗曆史,諸葛武候做個正直、智慧、善良的人,終有後人來憑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