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85後一代來說,翁同龢是一個謎一樣的人物。
因為85後中學時候,曆史課會說翁同龢向光緒皇帝推薦了戊戌變法的操盤者康有為,從這個表述來說,翁同龢是一個進步人物,但是,近年來,很多晚清題材的書籍則又透露這樣的一個現實:翁同龢為了壓制李鴻章,惡意克扣北洋水師的經費,這種行為成為甲午戰争失敗的原因之一,從這一點來看,翁同龢似乎又是一個奸臣,那麼,翁同龢到底算不算奸臣?

個人認為,這個問題要從深度來探讨:
帝制時代的忠君愛國
在帝制時代,既家天下時代,忠君和愛國,是很難統一的。
因為在帝制時代,朝廷不過是天子的私産而已,是以,如果将維護天下人的利益視為愛國的話,那麼,忠君和愛國并不能劃等号。
當代人提起五代後晉皇帝石敬瑭,認為石敬瑭無恥之處在于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導緻後世王朝深受其害。但其實對于石敬瑭來說,最大的屈辱并不是割幾塊地給外人,而是要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稱臣。不過想起自己畢竟能當皇帝,給契丹人當幹兒子也着實算不得什麼。
同樣,對于翁同龢這種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來說最大的價值觀,就是忠于大清皇帝。至于這種忠是否對得起天下,這不是翁同龢所考慮的。
其實,大清滅亡後,很多清朝的遺老遺少,至死表示願意為宣統帝效忠,甚至很多遺老遺少在溥儀擔任僞滿皇帝期間,依舊為僞滿朝廷效勞,歸根結底,就是因為這種思想的毒害。
翁同龢一生的所作所為,沒有一絲一毫對不起光緒帝的地方,是以從這點說,翁同龢是光緒帝的忠臣,也是大清國的忠臣。
清流誤國
但是,翁同龢對光緒帝忠,對大清國忠,卻不代表翁同龢對得起天下人。
翁同龢的一生,受其見識、眼界的局限,翁同龢意識不到天下人的利益,甚至對于翁同龢來說,自己的首要任務,是防止大清朝廷内部存在任何一方能威脅朝廷地位的勢力,而李鴻章,則是翁同龢首要遏制的人選。是以,翁同龢在得勢期間,竭盡全力打壓李鴻章及李鴻章背後的北洋水師。
但是,當光緒帝打算變法的時候,翁同龢在深知會得罪慈禧太後的前提下,積極為光緒帝變法而奔走——倘若翁同龢奸詐,那麼翁同龢絕對不會犯傻得罪慈禧太後。
是以可以得出結論:翁同龢是一個迂腐的士大夫,是清流誤國的典型代表——迂腐的士大夫,其忠貞精神可佳,其文章也可圈可點,代唯獨對國家建設,毫無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