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意,可以說是物如其名,代表着“吉祥如意”。到了清朝時期,如意更是成為了許以“祝福”之意的首選物件,特别是在逢年過節之際,上至王公權貴,下至督撫官員,必會向朝廷進獻如意,取兆吉祥,故此也留下了諸多關于描述如意的詩詞經典。
“椒戚都趨珠寶市,一時如意價連城。”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也有這樣一段關于如意的劇情。
康熙在熱河秋闱時,受到召見的蒙古王公,将一支金如意作為禮物準備敬獻給太子胤礽。誰知康熙卻将這件寶物扣了下來,并且在後來将其作為了一件賞物,計劃獎勵給在狩獵比賽中獲勝的皇子,期間蒙古王公還主動改變初衷建議将如意賞給八阿哥胤禩。然而,弘曆在康熙面前一番“驚豔”的表現,讓康熙甚是歡喜,最終他也改變起初制定的規則,将這支如意獎勵給了弘曆。
而這支如意也就這樣在一次次的“易主”過程中,其所承擔的寓意也遠遠超過了“祝福”與“祝願”,就此成為了各方勢力角逐與關注的焦點的同時,也就此成為了康熙内心真實想法的映射。
一支如意,在各方看來,已經是“儲君”身份的象征。
康熙在熱河秋闱期間,接見了前來朝拜的蒙古王公,而這些蒙古王公除了向康熙進獻了諸多珍貴的禮物外,還為太子胤礽準備一份禮物,即這支金如意。
蒙古王公如此行事的目的也是非常的明确,太子胤礽的名分早定,除了是在刻意的讨好的胤礽外,實際上,也是要表現出對于康熙在立儲問題的支援與認同。
然而,遠在塞外不了解朝局的一衆蒙古王公,此時并不明白,康熙皇帝對于太子胤礽有了諸多的不滿,甚至說已經是頗為憤恨。
首先,胤礽雖然貴為皇太子,但是并沒有在皇子之中樹立足夠的威信與威望,并且滿朝文武大臣對其也是多有怨言,以至于大阿哥胤褆、八阿哥胤禩等人,紛紛建立其自己的政治集團,進而形成了皇子“奪嫡”的政治局面,直接影響到了朝局的穩定。
其次,盡管國庫空虛的主要責任在于八阿哥胤禩借由職務之便邀買人心、廣行便利,但是作為監國的太子胤礽對此也是難辭其咎,康熙對此本就是非常的不滿。而在追比戶部欠款期間,太子胤礽不僅是最大的債主,并且為了還債,不惜賣官鬻爵,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之後胤礽更是擅自抛出了分兩年還清欠款的政策,讓康熙想要借此解決國庫積弊的想法徹底落空。這一切無不令康熙對太子胤礽是失望至極。
再次,刑部出現了“以錢買命”的荒唐案,對此太子胤礽或許并不知情,但是作為主管刑部的皇子,胤礽依舊是要承擔相應的責任,畢竟這與胤礽治下不嚴、用人不當是密切相關的。之後,八阿哥胤禩連夜誘審肖國興,套出了關于太子胤礽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可想而知,這其中必然是有着諸多見不得人的不法行為。而當得知這些事情後,康熙用了一句“朕的這個兒子的病怕是很難好了”,以此來表明自己心中的憤恨與無奈。
然而,此時的康熙雖然并不打算就此将太子胤礽予以廢黜,但是康熙仍要給胤礽一點警示和教訓,讓他感覺到自己的憤怒。
于是,康熙不僅将太子胤礽“隐藏”了起來,沒有讓他随同自己接見這些蒙古王公,同時,安排八阿哥胤禩代表自己賜宴蒙古王公,而在此之前,承接此項差事的都是太子胤礽。
更為關鍵的是,康熙将蒙古王公原本敬獻給太子胤礽的金如意扣了下來,這更加表明了康熙對于胤礽的不滿,甚至是對其“儲君”身份的一種極度不認可,認為胤礽是不配享有這支如意,不配享有這份殊榮。
于是乎,康熙的這一舉動,給了蒙古王公們以極大的錯覺,認為這是康熙的一種暗示,畢竟在此之前,胤禩剛剛獲封郡王爵位,這一次又頂替太子胤礽賜宴蒙古王公,不得不讓人浮想聯翩。而此時的八阿哥胤禩也産生了極大的自我滿足感,是以才會說出高祖努爾哈赤與康熙為古今“聖君”,借以暗示康熙要“傳位于八子”這樣的話,進而在蒙古王公層面,進一步的鞏固輿論基礎。
在這樣的情況下,蒙古王公才會在皇子狩獵期間,建議康熙将這支金如意賞賜給八阿哥胤禩。
一方面,蒙古王公此前就是準備将這支金如意進獻給原本是國家儲君的太子胤礽,然而康熙的言行舉動讓衆位蒙古王公看到了其對于太子胤礽的巨大不滿,而與此同時,康熙卻表現出的更多的是八阿哥胤禩的喜愛,是以這些蒙古王公才會見風使舵似的建議康熙将寶物賞賜給八阿哥胤禩,意為可以籍此迎合康熙的意思,獲得康熙的認可。
另一方面,此前蒙古王公都是向太子胤礽表達自己的誠意,而這一次是在太子胤礽沒有被廢黜的情況下,主動向八阿哥胤禩示好,為的也是提前給八阿哥胤禩留下一個非常好的印象。
可最終的結果是,諸位蒙古王公錯誤的了解了康熙的意思,而八阿哥胤禩更加不知道,康熙此時對于他的憤恨甚至是超過了太子胤礽。
蒙古王公建議将如意賞賜給八阿哥胤禩,結果卻是适得其反。
康熙起駕熱河并且安排八阿哥胤禩代其賜宴蒙古王公,可以說這是康熙最為欣賞與喜愛胤禩的時刻,之是以如此還是要鑒于胤禩在署理“刑部冤案”時候還算顧全大局的表現。
胤禩連夜審訊肖國興,并且通過其掌握了太子胤礽為患朝廷的證據,可他卻直接将肖國興的供詞呈交給了康熙,并且将所有事務就此交由康熙裁奪。
此舉對于胤禩來說,起到的是“一箭雙雕”的效果,即讓康熙了解到太子胤礽的罪證,讓康熙對其的厭惡又加重了一分,同時他如此顧全朝廷聲望、顧全太子地位的做法,也赢得了康熙的贊同。于是康熙将其加封為廉郡王,這是康熙對于胤禩進行褒獎的同時,也是希望其能夠繼續保守太子胤礽的“秘密”。
然而,康熙對于胤禩的好感,伴随着一句“其心可誅”而變得蕩然無存。
當然,這一切都源于康熙内心巨大的心理落差,原本以為胤禩是顧全大局、保全太子而如此的用心良苦,結果卻是為了擷取太子的罪證,不惜假借聖意進行誘審,可見胤禩完全是假仁假義,對于此,康熙是極度的反感和厭惡。
對于此,八阿哥胤禩可謂是全然不知,依然在狩獵場上将他的“假仁假義”表現了出來,所有捕獲的獵物全部是活捉,而他的目的也就是給外界留下“仁德”的印象。對于此,蒙古王公算是“上當”了,他們對于胤禩的此舉是稱贊有加,并且鑒于康熙此前的表現,因而建議康熙将金如意賞賜給八阿哥胤禩。
可此時康熙的心中卻是另一番的滋味。
在此之前,胤禩先是利用職務之便,大開友善之門,默許官員借取國庫存銀,緻使國庫虧空,這是用國家的資源,并且是置國家的安危于不顧來邀買人心。之後又出現了“誘審肖國興”的一幕,企圖騙取康熙的喜愛與信任。現如今,又一次用在狩獵場上的“假仁假義”來取得蒙古王公以及其他皇子的信服與支援,這樣的舉動康熙怎能不對其更加的反感與憤恨。
特别是蒙古王公建議将如意賞賜給八阿哥胤禩的時候,康熙更是看到八阿哥胤禩的一番挖空心思的鑽營即将得逞,心中是更加的不悅。
然而,康熙如果此時貿然批駁,不僅是讓自己的兒子下不了台,自己也将陷入極為尴尬的境地,無疑是在蒙古王公面前讓朝廷顔面掃地,而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弘曆的一番言論不僅是幫助康熙成功解圍,更是直接對八阿哥胤禩進行的批判與打擊,算是給予了康熙、給予了太子胤礽以及給予了雍正以莫大的支援。
弘曆的語出驚人,為自己赢得了這支金如意,也為自己赢得了未來。
狩獵場上,弘曆毫無差錯的說出了康熙狩獵的成果,說的康熙是心情極為舒暢。
一方面,弘曆的說法不僅直接否定了蒙古王公将如意賞賜給八阿哥胤禩的建議,同時更是用祖制對于八阿哥胤禩“假仁假義”的行為予以了批判與駁斥,說出了康熙想說卻又不友善說的話。
另一方面,弘曆的言論對于八阿哥胤禩是一種極大的拆穿與打擊,相對應的是,對于太子胤礽便是一種扶持和幫助,進而維系的是皇權統治的根基。
與此同時,弘曆如此“驚豔”的表現,必然是為雍正加分不少,畢竟,康熙并不知道雍正請了哪位師傅來教導弘曆,隻知道弘曆出色的表現是雍正的教子有方,對于雍正,康熙則也會更加的另眼相看。
于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康熙将這支如意獎勵給了弘曆。
當然,康熙如此做的首要目的,還是對于弘曆如此“驚豔”表現的一種獎勵,并不代表着此時的他已經決定将弘曆作為傳位的考察範圍,這個時候的胤礽依然是“國之儲君”的唯一人選。
可康熙既已将如意賞賜給弘曆,同時是希望此舉将自己的心思含沙射影似的傳遞給太子胤礽。
一來,康熙希望太子胤礽明白八阿哥胤禩的手段與勢力,并且有所警覺,還要懂得保護自己與對抗潛在的威脅,這是對于胤礽的教導。
二來,康熙将這支原本應該屬于胤礽的如意拿了出來,本就是在警告胤礽,他的行為已經引得了康熙的不滿,希望胤礽能夠引以為戒,不斷地改正、改善自己的行為。
三來,康熙可以将這支蒙古王公敬獻給胤礽的如意,直接收回并轉賜給弘曆,這無疑也是在告訴胤礽,一件物件可以如此,那麼太子之位同樣可以,這也是對于胤礽的一種威脅與威懾。
四來,康熙此舉也是在告誡胤礽,他并不是繼位者的唯一人選,是以,胤礽要有危機意識,如若不然,那麼胤礽此前的一切也将就此變得一無所有。
然而,胤礽對于康熙的這份“用心良苦”,并沒有領會,相反,就在狩獵結束後的當晚,他與鄭春華偷情就位康熙所撞見,而伴随着此後一系列事件的發生,胤礽也被康熙廢黜了皇太子之位。
一件作為禮物,原本要呈獻給太子胤礽的如意,起初所承接着的隻是美好的祝福之意,并無其他寓意。可在當時的情勢下,這支如意的動向成為了各方關注與争奪的焦點,因為此時的它早已成為了輿論中“儲君”的代名詞與象征,至少對于将其獻上的蒙古王公們以及對太子之位早有觊觎之心的八阿哥胤禩等人,是如此看待的。
然而,對于康熙來說,盡管他也認同這是敬獻給儲君并且暗示儲君地位的物件,可這支如意更像是一件“抛磚引玉”的物品,通過它,康熙要了解的是皇子内心的所思所想,掌握的是朝廷上的輿論動向,以及看清各方奪嫡勢力的行動走勢。
此時的康熙,不可不謂之為老謀深算。
而最終,這件如意經過一番争論,康熙還是堅持給到了自己的皇孫弘曆,這是康熙對其的獎賞,更是對于太子胤礽,以及其他皇子的一種警示和暗示,也可見康熙作為一位帝王、一位父親的用心良苦。
當然,這一切都隻是影視作品的一番演繹,正史中,盡管康熙确實是在熱河秋闱的過程中,當機立斷的以“太子不孝,所行不善”為由将其廢黜,可“一廢皇太子”的時間是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而弘曆卻是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出生的。是以,按照正史,這個時候的乾隆皇帝弘曆尚未出生,更加不可能如劇中那般已經是一位可以習文背書的孩童了。
而弘曆被康熙皇帝接進宮中親自撫養教導卻是不争的曆史史實,隻不過并不像《雍正王朝》那樣,前後持續了十多年的時間,曆史上的弘曆是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入宮,為康熙照看也就隻有一年左右的時間。
至于到底是康熙因為欣賞雍正而對弘曆有着如此的厚愛,還是因為這一年的時間弘曆讓康熙倍感欣慰繼而對雍正“愛屋及烏”,成為雍正日後能夠登上皇位的重要砝碼,那也隻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