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蘇聯不值得同情:曆史證明,幻想赢得侵略者的友誼是多麼的愚蠢

蘇德戰争,是人類曆史上最大規模的地上戰争。在這場幾乎席卷整個歐洲的超級大戰中,由數以百萬計的士兵組成的大規模軍團,在廣闊無垠的俄羅斯大地上展開了血腥的搏殺。而在這場血戰中,蘇聯雖然獲得了最後的勝利,卻也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在短短4年時間裡,蘇聯便付出了2700萬人的性命,經濟損失更是不計其數。

蘇聯不值得同情:曆史證明,幻想赢得侵略者的友誼是多麼的愚蠢

然而筆者卻認為,蘇聯并不值得同情和憐憫,因為這一切都是他們咎由自取。甚至可以說,是他們親手将武器遞到納粹手裡。

1933年,納粹通過選舉,攫取了德國的政權。随後,希特勒立即建立了獨裁統治,并用各種手段迫害德國共産黨和左翼勢力,掀起一輪又一輪的“反共高潮”。由于希特勒采取了明目張膽的“反布爾什維克”政策,蘇德關系迅速惡化。實際在一戰結束後,德國曾是蘇聯唯一的友邦,兩國經貿關系非常緊密。

在納粹上台前,蘇聯一直将德國作為打入帝國主義集團的一枚楔子。但是希特勒上台後,蘇聯開始擔憂法西斯德國會和西方帝國主義國家結成反蘇統一戰線。至此,蘇聯媒體開始向蘇聯群眾大肆宣傳希特勒反蘇、反共的企圖。

蘇聯不值得同情:曆史證明,幻想赢得侵略者的友誼是多麼的愚蠢

在更高層面,蘇聯上司人更是意識到,德國已經變成蘇聯最危險的敵人。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莫洛托夫更是直言不諱地說:

“迄今為止,蘇德之間的友好關系是建立在雙方共同追求和平和經濟發展的目标基礎之上的,我們至今仍完全堅持這種原則。而另一方面,國家社會主義黨所采取的政策和意識形态同我們的原則背道而馳,他們的政策充斥着反動的欲望和帝國主義的侵略圖謀,同加強德蘇友好關系相左。同樣,我們也認為,這樣的政策不會使德國有一個偉大的未來。”

到了1936年,蘇聯對于納粹的擔憂已經上升到極點。一方面,英法等國對納粹采取了綏靖政策,一再縱容德國人撕毀《凡爾賽條約》,想要禍水東引;另一方面,德國與日本簽訂了反共産國際協定,共同反對國際共産主義,從東西兩方面夾擊蘇聯。

蘇聯不值得同情:曆史證明,幻想赢得侵略者的友誼是多麼的愚蠢

1936-1938年蘇聯大清洗時期,加在“托洛茨基分子”頭上的一條罪名就是“勾結德國法西斯”,可見納粹德國是被看做是蘇維埃政權和蘇聯人民的頭号外敵。

然而狡猾的希特勒并沒有因為英法的綏靖政策,就真的将矛頭指向蘇聯。相反,德國對英法以及其仆從的态度變得越來越尖銳,而德國與波蘭已經處在戰争邊緣。為了麻痹蘇聯,德國開始頻頻對蘇聯示好。而蘇聯也幾乎立即從極端緊張的狀态下恢複了過來。

在1939年8月23日以前,蘇聯媒體仍納粹德國口攻筆伐。但是1939年8月23日之後,蘇聯媒體和高層對德國的态度,卻出現了一個180°的轉彎,開始頻頻贊美蘇聯和德國之間的“傳統友誼”。那麼,蘇德之間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轉變呢?原來在這一天,《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了。

如果說,英法縱容德國侵占捷克斯洛伐克,是西方綏靖政策頂峰。那麼,《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就象征着蘇聯對德國的綏靖到達了頂峰。

蘇聯不值得同情:曆史證明,幻想赢得侵略者的友誼是多麼的愚蠢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說是《互不侵犯條約》,實際已經等同于同盟條約。在這個秘密協定中,蘇聯和德國規定了兩國在歐洲的勢力範圍。德國許諾,隻要蘇聯不幹涉自己入侵波蘭以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就一會支援後者将波蘭東部、波羅的海三國、比薩拉比亞等地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而在斯大林看來,這些地區都是當年沙俄從一戰中“丢失”的土地。

與此同時,德國也頻繁對蘇聯釋放着“甜言蜜語”。德國人說“德意日組成的“反共産主義同盟””并非針對蘇聯(這實在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1940年10月13日,德國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給斯大林寫去了一封長信。信中表達了三國同盟想與蘇聯友好合作的願望,且希望蘇聯參加這一同盟,以便德意日蘇四大國能共同制定一項長期的政策,通過進行長久的利益範圍劃分,将本民族的未來發展納入正确的軌道。也就是說,德國希望将蘇聯納入瓜分整個世界的侵略主義同盟之中。

對于領土的貪欲,讓斯大林“利令智昏”。似乎僅在一夜之間,德國就成了蘇聯的鐵杆友邦。就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的當天,《真理報》便發表社論:

“蘇德之間的敵視已到盡頭,兩國在意識形态和政治體系上的差别不應該也不會成為兩國間建立睦鄰友好關系的障礙。蘇聯和德國人民的友誼曾因蘇德兩國敵人的種種卑劣行徑而一度陷入絕境,而今兩國人民的友誼應該得到發展和深化。”

蘇聯不值得同情:曆史證明,幻想赢得侵略者的友誼是多麼的愚蠢

得到蘇聯的保證後,德國迫不及待地于1939年9月1日發動閃擊波蘭的戰役。而蘇聯随即趁火打劫,出兵占領了波蘭東部,與德國瓜分了波蘭。此後,蘇聯紅軍和德國黨衛軍還進行了“友好”的會師。

不久後,蘇聯又大兵壓境,強迫波羅的海三國“自願”加入蘇聯。随後,蘇聯又強迫羅馬尼亞割讓比薩拉比亞,同時還割讓北布科維納作為“利息”。1939年11月30日,蘇聯又對芬蘭發動大規模侵略戰争,史稱“冬季戰争”。在付出巨大代價後,又逼迫芬蘭割讓大片領土。

為了“報答”德國對自己侵略行為的默許,蘇聯為德國的軍事行動提供了大量原材料。在蘇德簽約的17月裡,蘇聯向德國提供了316萬噸麥子,79.3萬噸燕麥,棉花10.1萬噸,木材94.2萬噸,汽油86.5萬噸,此外還有大量的銅、鐵、鎳、碳酸鹽等礦物。這些資源都極大地加強了德國的實力。而實際上,這些資源都被德國用于攻擊蘇聯。

令人發笑的是,蘇聯一直到開戰前17個小時,火車仍然在給德國運送資源。

蘇聯不值得同情:曆史證明,幻想赢得侵略者的友誼是多麼的愚蠢

更令人齒冷的是,蘇聯還将流亡本國的800名德國共産黨送給了納粹德國,用以繼續赢得侵略者的信任。同樣的,德國也投桃報李,把流亡于自己國内的蘇共反對派遣送給蘇聯。

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影響下,蘇聯和日本于1940年11月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蘇聯承認了日本建立了傀儡政權——滿洲國,并停止了對中國抗日的支援;而日本同樣承認了蘇聯扶植“蒙古國”。

蘇聯對于侵略者的幻想,并沒有真正赢得納粹的友誼。所謂《互不侵犯條約》,不過是德國入侵蘇聯的緩兵之計。1941年6月22日,德國500萬大軍分三路閃擊蘇聯,而蘇聯猝不及防,遭遇了慘烈的失敗。而造成這一切的,完全都是蘇聯人咎由自取。他們背叛了信仰,和侵略者沆瀣一氣,導緻他們對于可能到來的侵略,毫無戒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