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高密市聶家莊村泥塑非遺傳承人聶來忱正忙着給一隻隻早已燒制好的“泥叫虎”繪制上色,臨近虎年,虎元素的“泥叫虎”迎來銷售了旺年,精氣神十足的小泥老虎總是供不應求。聶來忱家祖祖輩輩都做泥塑,“泥叫虎”隻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作,如今面對不同消費者的多樣需求,他創作了大量不同的泥塑品種,發展到現在作品達200餘種。
“我現在趕制的這一批叫虎是16cm的精品叫虎,是曲阜客戶定制的,一共400個。馬上就到虎年了,泥叫虎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就這個型号的老虎,往年大約能生産3000個以上,今年訂單會更多,這一個品種也能保證3萬以上的收入。”高密市泥塑非遺傳承人聶來忱說。
聶來忱能夠不遺餘力地制作“泥叫虎”,并得到可觀的收入,得益于當地政府的扶持。高密市投資2000萬元在聶家莊建成高密泥塑産業園,設有高密泥塑文化藝術館、産學研實踐基地、泥塑協會工作室等多個功能區,産業園放大了載體優勢和品牌效應,為泥塑這個非遺文化産業注入了“強心針”。
高密市聶家莊村黨支部書記、主任聶傳書介紹,他們村探索“黨支部+合作社+産業協會”模式,持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在今年10月成功入選山東省文化生态名村。成立的聶家莊泥塑合作社,主要經營泥塑産品制作、批發、零售等,每月可加工“泥叫虎”5000多個。同時,成立高密市泥塑協會,吸納7家企業為會員,實行原料供應、技術指導、品質标準、宣傳推介和銷售管道“五統一”,綜合提升村民收益。
有了“主心骨”,高密泥塑産業走出了正規化、規模化發展的路子,曾經“聶家莊,朝南門,家家戶戶捏泥人”的繁榮場景在今日重制。如今該村有50多戶村民從事泥塑這個非遺文化産業,平均每戶每年收益達8萬元左右。零散的泥塑藝人也有了“娘家人”,能更好地抱團取暖,進而推動非遺産業的崛起。如今走進聶家莊村,處處都是生龍活現的“小老虎”,小小泥疙瘩就這樣在藝人們的手中變成了藝術品,成就了這個美麗鄉村。“真是種下了梧桐樹,吸引了很多的外來人員來我們這裡參觀,帶來了更多的客戶,收益比往年翻了一番,有了政府的支援,我們這個行業的未來我覺着會更加好。作為民俗藝人,我要做出更精美、更有品質的一些作品來,來回報政府給我們打造的這個平台。”聶來忱說。
高密市依托深厚的非遺文化底蘊,按照“弘揚非遺文化、發展美麗經濟、助推鄉村振興”的理論,全力推動民俗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傳統技藝在傳承中延續,在發展中創新,非遺文化産業化強有力地推動了鄉村振興,演繹了由指尖上的“傳承”到“緻富”的文化振興之路。
“我們組織了一系列以‘虎’為主題的活動。舉辦泥叫虎研判研讨活動,鼓勵支援非遺傳承人開展精品創作,着力推進‘泥叫虎’文創開發,舉辦虎年泥塑創新創作展,聚力推動聶家莊泥塑産業園提升打造等工作,以非遺文化産業興旺促進村民增收。”高密市文旅局人文研究室主任于燕說。(大衆報業 大衆日報用戶端記者 都鎮強 通訊員 劉洋 許真瑜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