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小泥巴”捏出大产业 高密深耕非遗文化助力产业发展

“小泥巴”捏出大产业 高密深耕非遗文化助力产业发展

近日,高密市聂家庄村泥塑非遗传承人聂来忱正忙着给一只只早已烧制好的“泥叫虎”绘制上色,临近虎年,虎元素的“泥叫虎”迎来销售了旺年,精气神十足的小泥老虎总是供不应求。聂来忱家祖祖辈辈都做泥塑,“泥叫虎”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作,如今面对不同消费者的多样需求,他创作了大量不同的泥塑品种,发展到现在作品达200余种。

“我现在赶制的这一批叫虎是16cm的精品叫虎,是曲阜客户定制的,一共400个。马上就到虎年了,泥叫虎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就这个型号的老虎,往年大约能生产3000个以上,今年订单会更多,这一个品种也能保证3万以上的收入。”高密市泥塑非遗传承人聂来忱说。

聂来忱能够不遗余力地制作“泥叫虎”,并得到可观的收入,得益于当地政府的扶持。高密市投资2000万元在聂家庄建成高密泥塑产业园,设有高密泥塑文化艺术馆、产学研实践基地、泥塑协会工作室等多个功能区,产业园放大了载体优势和品牌效应,为泥塑这个非遗文化产业注入了“强心针”。

“小泥巴”捏出大产业 高密深耕非遗文化助力产业发展

高密市聂家庄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聂传书介绍,他们村探索“党支部+合作社+产业协会”模式,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今年10月成功入选山东省文化生态名村。成立的聂家庄泥塑合作社,主要经营泥塑产品制作、批发、零售等,每月可加工“泥叫虎”5000多个。同时,成立高密市泥塑协会,吸纳7家企业为会员,实行原料供应、技术指导、质量标准、宣传推介和销售渠道“五统一”,综合提升村民收益。

有了“主心骨”,高密泥塑产业走出了正规化、规模化发展的路子,曾经“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的繁荣场景在今日重现。如今该村有50多户村民从事泥塑这个非遗文化产业,平均每户每年收益达8万元左右。零散的泥塑艺人也有了“娘家人”,能更好地抱团取暖,从而推动非遗产业的崛起。如今走进聂家庄村,处处都是生龙活现的“小老虎”,小小泥疙瘩就这样在艺人们的手中变成了艺术品,成就了这个美丽乡村。“真是种下了梧桐树,吸引了很多的外来人员来我们这里参观,带来了更多的客户,收益比往年翻了一番,有了政府的支持,我们这个行业的未来我觉着会更加好。作为民俗艺人,我要做出更精美、更有质量的一些作品来,来回报政府给我们打造的这个平台。”聂来忱说。

“小泥巴”捏出大产业 高密深耕非遗文化助力产业发展

高密市依托深厚的非遗文化底蕴,按照“弘扬非遗文化、发展美丽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理论,全力推动民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技艺在传承中延续,在发展中创新,非遗文化产业化强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振兴,演绎了由指尖上的“传承”到“致富”的文化振兴之路。

“我们组织了一系列以‘虎’为主题的活动。举办泥叫虎研判研讨活动,鼓励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精品创作,着力推进‘泥叫虎’文创开发,举办虎年泥塑创新创作展,聚力推动聂家庄泥塑产业园提升打造等工作,以非遗文化产业兴旺促进村民增收。”高密市文旅局人文研究室主任于燕说。(大众报业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都镇强 通讯员 刘洋 许真瑜 报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