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汽車皆智能,惟有AI高

汽車皆智能,惟有AI高

在每個汽車品牌都用力比拼智能座艙的當下,還記得智能座艙的概念是從何開始的嗎?

實際上,中國汽車智能化時代的到來是一個相對時間段,但清晰的時刻點卻可以從2016年榮威RX5搭載斑馬系統明确喊出“網際網路汽車”口号并上市算起。5年時間過去,越來越多汽車搭載了智能車機系統。但客觀來講,絕大多數産品都是“能而不智”:功能雖多,可是并不能達到智能的水準。而消費者要求卻越來越高,訴求從“有沒有”變成“好不好”。

汽車皆智能,惟有AI高

那麼2022年以後的智能車機發展,方向也會是以更加清晰嗎?

車機進化史:從模仿功能到拼硬體,消費需求從1.0更新到3.0

回顧車機進化史,不得不說“能聽懂”是一條主線,背後的發展邏輯則是“颠覆人機操作的過程”。

在傳統燃油車時代,旋鈕、按鈕等實體按鍵是車上的主要互動方式之一。在開車時駕駛員如果想進行複雜操控,經常會面臨手忙腳亂的境遇。是以,智能車機真正的推動性元素是語音識别。

“計算機聽覺”在iPhone 4s時代開始進入消費者的視野中,但最早都是集中在英文識别。中文語音識别直到2016年才開始進入成熟階段,機器語音識别約95%的準确率第一次接近人類水準,智能語音技術也是以具備了進入汽車座艙的基礎條件。

1.0代的網際網路汽車正從那時而來。在2016 年,上汽與阿裡合作推出了搭載斑馬智行系統的、全球首款量産網際網路汽車——榮威RX5。如果這一年你坐在榮威的車艙内,你可以通過語音,來控制你的愛車完成指令,譬如——“你好,斑馬,開個天窗”。之後這種車載語音功能在争議中鋪陳開來,即便是被視為保守派的日本和歐洲車企也開始在國産車型上導入。

汽車皆智能,惟有AI高

這以後,智能化、網聯化技術不斷更新疊代,促使汽車座艙智能化應用開始快速拓展,車載智能語音系統也逐漸進入2.0時代。更多的網際網路企業成為第三方技術供應商,從獨立的科大訊飛、Cerence,到後來BAT的全面進軍聯手,更多的手機應用開始呈現在車機上,比如地圖、實時路況、音樂播放軟體,甚至還有相聲、讀書APP等等,讓車内的娛樂系統越來越豐富,并且語音控制也更為流暢和寬泛。

從2019年至今,汽車智能座艙的概念逐漸敲定,以電動車新勢力為代表的網際網路造車企業甚至提出了“智能新物種進化”的概念。車内的中控與儀表産生了大量互動,産品形态也開始出現多聯屏、HUD-擡頭顯示等,并且系統的UI和畫面也更精細,語音操控也從憑空想象的指令變成了“所見即可說”的全場景語音,使得智能座艙的體驗更有沉浸感。

汽車皆智能,惟有AI高

然而實事求是地講,雖然螢幕更多了,實際體驗并沒有成倍的提升,而且早期的車載晶片要帶動更多的螢幕、更複雜的動畫也有些力不從心。觸控屏、語音控制這些體驗大都隻是在數量上的差別,并沒有真正在系統級體驗上有差别,是以這隻能稱之為2.0+時代。

回顧下2016年到2021年三個階段的智能座艙發展:

1.0時代是從無到有,解決車機從傳統到智能,類似于手機從打電話的功能機到塞班系統。

2.0時代是從有到優,加入了OTA的功能,地圖、音樂、娛樂功能的豐富,類似于手機時代蘋果系統和安卓系統的出現,軟體大爆炸。

2.0+時代是從優到精,也就是目前這個階段,絕大部分的座艙系統更多是在2.0基礎上的不斷累加,比如大螢幕、多螢幕、副螢幕、視訊軟體等等,每一個車企拼的仍然是硬體。

汽車皆智能,惟有AI高

那智能座艙3.0時代應該是什麼樣的?這一點還是要從使用者的需求談起。

打破内卷的,必然是更懂你

要定義智能座艙3.0時代的需求,首先要明白是誰來定義這個需求。答案顯然易見,不是車企,不是供應商,不是網際網路企業,而是使用者,是駕駛者。

就和營銷發展的軌迹一樣,功能體驗的終點也是使用者。最早企業生産什麼,使用者就消費什麼;後來使用者缺什麼,企業就制造什麼;現在則是使用者定義自己的需求,企業再去滿足使用者。這就是企業營銷從1.0時代到3.0時代的變化。

汽車皆智能,惟有AI高

是以,1.0解決了有無、2.0解決了夠用,那麼智能座艙的3.0時代解決的自然就是“好用”。這個“好用”,必須是使用者來定義的,而千人千面的使用者要覺得“好用”,那就必須是這個系統能夠滿足每個人不同的需求,也就是具備懂感覺、會思考、可進化的能力。

這種看似“吹牛”的功能,其實已經逐漸在我們的生活場景中鋪陳開來。

如果你用過iPhone,就會發現手機總是越來越聰明。當你鬧鐘響了就能看到天氣預報,點開手機螢幕就能看到你習慣的APP呈現在你的首頁;當你拿起手機,點開地圖,第一個選擇就是給出預計你到公司的時間預測。

這一切,都是手機根據你使用某個APP的時間、地點做的預測,是以你會越用越順手。顯然,這種系統的自我學習會讓你覺得使用手機越來越順暢。

智能座艙3.0的進化也遵循這樣的思路,隻要車機擁有足夠聰明的AI,足夠快的網絡連接配接,再加上有足夠強大的算力。而和時時翻閱手機螢幕的視覺呈現不同,智能座艙的互動一方面是視覺,另一方面則是聽覺。3.0時代的語音控制要實作“智能化”,就需要對長語義能夠進行自我學習、不斷更新,甚至對駕駛者的模糊指令進行預測。

汽車皆智能,惟有AI高

在2.0時代,雖然越來越多的車實作了語音控車功能,但車機對話普遍表現得“很傻”,必須要用很精準的指令才能喚醒。為此,許多汽車品牌為提升車機“智力”,往往隻是增加詞庫。然而這種笨辦法就好像“撞庫”,一是使用者要去記住越來越多的詞彙,二是機器要不斷加載這些指令詞,久而久之效率就變低了。

洛神智能座艙的“養成式AI語義”則颠覆了以上這種正常做法,開啟了車機3.0時代情感需求的元年。這套由斑馬智行聯合阿裡達摩院共同打造的語義系統,是基于上汽與阿裡海量的語義庫且擁有深度語言學習模型體系,對于簡單問題,使用者換種說法它也能秒懂,輕松識别各種個性化指令。最重要的是,“養成式AI語義”通過雲端自動标注和訓練,還能自主學習并進行成果共享,實作聽得懂、學得快、會得多,讓對話變進化。

舉一個例子,有些車主對于“打開車窗”這種指令會直接說“打開窗戶”。在傳統語音指令中,因為這種極小機率的指令一般不會被固化在車載系統中。但是,當你有了“養成式AI語義”,那麼雲端就有可能去标注這些語音需求所想要實作的功能,之後你再發出這樣的指令時,車機就可以越來越順暢地作出回應并完成。

更溫情的車機帶來更懂人的汽車

3.0時代的洛神智能座艙系統是一種“陪伴”,它不僅僅是一套系統,更像是年輕人的一個好夥伴。

汽車皆智能,惟有AI高

背後的一個原因是,直到2021年年底,車載系統才迎來接近于這個時代的智能晶片。之前汽車行業最早使用的都是高通骁龍820A,然而這款晶片的民用産品還是2016年推出的骁龍820晶片,算力和處理能力都不足以支撐3.0的智能化。

汽車皆智能,惟有AI高

除了晶片的加持,為了解決“聽得懂”的體驗,上汽榮威還在語音功能上做了更多的強化:主駕上車無需喚醒直接發起指令;多個麥克風實作車内四音區的控制,前後排多成員與車輛的交流更自然,也讓駕駛者能更為專注。這意味着這套系統會時時“待命”,并且能夠精準捕捉使用者的指令。

在互動上,儀表螢幕和中控娛樂屏一左一右融為一體,根據駕駛場景把目前最需要的資訊整合智能呈現。導航狀态下,需要滑動螢幕選擇音樂及其他功能時,地圖全覽資訊會智能流轉到儀表。複雜路口、碰撞風險等情況下儀表自動切換AR-Driving,車道級VR導航智能流轉至中控螢幕。

與此同時,新的座艙系統也支援兩種操作界面設定:一是“地圖即桌面”設定;一是個性DIY界面設定。功能上也加入了網易雲、B站APP,更加貼近使用者。雖然視訊以前也有,但是在車上看B站和愛奇藝,當然是兩種不同的體驗。

駕仕結語>>>

汽車皆智能,惟有AI高

而我們也不禁要問,為什麼這次走在前面的又是上汽?答案或許和企業發展理念有關,上汽乘用車在智能化方面持續積極進取,前不久成為唯一獲得2021年國家級“智能制造标杆企業”榮譽的自主品牌車企。

衆所周知,當下汽車行業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切都在創新,一切都在重構。而身處在時代浪潮之中的任何一家汽車企業,都應該充分認識到局勢之變,并與時俱進,不斷突破創新,抓住時代機遇。

作者|劉學曉、張俊嶺

圖|網絡

前沿資訊 原創觀點

最有逼格的原創型汽車新媒體品牌

新浪微網誌:@駕仕派

駕仕派現已入駐各大媒體平台

日均全網浏覽量超過1,000,000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