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每个汽车品牌都用力比拼智能座舱的当下,还记得智能座舱的概念是从何开始的吗?
实际上,中国汽车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是一个相对时间段,但清晰的时刻点却可以从2016年荣威RX5搭载斑马系统明确喊出“互联网汽车”口号并上市算起。5年时间过去,越来越多汽车搭载了智能车机系统。但客观来讲,绝大多数产品都是“能而不智”:功能虽多,可是并不能达到智能的水平。而消费者要求却越来越高,诉求从“有没有”变成“好不好”。
那么2022年以后的智能车机发展,方向也会因此更加清晰吗?
车机进化史:从模仿功能到拼硬件,消费需求从1.0升级到3.0
回顾车机进化史,不得不说“能听懂”是一条主线,背后的发展逻辑则是“颠覆人机操作的过程”。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旋钮、按钮等物理按键是车上的主要交互方式之一。在开车时驾驶员如果想进行复杂操控,经常会面临手忙脚乱的境遇。所以,智能车机真正的推动性元素是语音识别。
“计算机听觉”在iPhone 4s时代开始进入消费者的视野中,但最早都是集中在英文识别。中文语音识别直到2016年才开始进入成熟阶段,机器语音识别约95%的准确率第一次接近人类水平,智能语音技术也因此具备了进入汽车座舱的基础条件。
1.0代的互联网汽车正从那时而来。在2016 年,上汽与阿里合作推出了搭载斑马智行系统的、全球首款量产互联网汽车——荣威RX5。如果这一年你坐在荣威的车舱内,你可以通过语音,来控制你的爱车完成指令,譬如——“你好,斑马,开个天窗”。之后这种车载语音功能在争议中铺陈开来,即便是被视为保守派的日本和欧洲车企也开始在国产车型上导入。
这以后,智能化、网联化技术不断升级迭代,促使汽车座舱智能化应用开始快速拓展,车载智能语音系统也逐步进入2.0时代。更多的互联网企业成为第三方技术供应商,从独立的科大讯飞、Cerence,到后来BAT的全面进军联手,更多的手机应用开始呈现在车机上,比如地图、实时路况、音乐播放软件,甚至还有相声、读书APP等等,让车内的娱乐系统越来越丰富,并且语音控制也更为流畅和宽泛。
从2019年至今,汽车智能座舱的概念逐步敲定,以电动车新势力为代表的互联网造车企业甚至提出了“智能新物种进化”的概念。车内的中控与仪表产生了大量交互,产品形态也开始出现多联屏、HUD-抬头显示等,并且系统的UI和画面也更精细,语音操控也从凭空想象的指令变成了“所见即可说”的全场景语音,使得智能座舱的体验更有沉浸感。
然而实事求是地讲,虽然屏幕更多了,实际体验并没有成倍的提升,而且早期的车载芯片要带动更多的屏幕、更复杂的动画也有些力不从心。触控屏、语音控制这些体验大都只是在数量上的区别,并没有真正在系统级体验上有差别,因此这只能称之为2.0+时代。
回顾下2016年到2021年三个阶段的智能座舱发展:
1.0时代是从无到有,解决车机从传统到智能,类似于手机从打电话的功能机到塞班系统。
2.0时代是从有到优,加入了OTA的功能,地图、音乐、娱乐功能的丰富,类似于手机时代苹果系统和安卓系统的出现,软件大爆炸。
2.0+时代是从优到精,也就是当前这个阶段,绝大部分的座舱系统更多是在2.0基础上的不断累加,比如大屏幕、多屏幕、副屏幕、视频软件等等,每一个车企拼的仍然是硬件。
那智能座舱3.0时代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一点还是要从用户的需求谈起。
打破内卷的,必然是更懂你
要定义智能座舱3.0时代的需求,首先要明白是谁来定义这个需求。答案显然易见,不是车企,不是供应商,不是互联网企业,而是用户,是驾驶者。
就和营销发展的轨迹一样,功能体验的终点也是用户。最早企业生产什么,用户就消费什么;后来用户缺什么,企业就制造什么;现在则是用户定义自己的需求,企业再去满足用户。这就是企业营销从1.0时代到3.0时代的变化。
因此,1.0解决了有无、2.0解决了够用,那么智能座舱的3.0时代解决的自然就是“好用”。这个“好用”,必须是用户来定义的,而千人千面的用户要觉得“好用”,那就必须是这个系统能够满足每个人不同的需求,也就是具备懂感知、会思考、可进化的能力。
这种看似“吹牛”的功能,其实已经逐渐在我们的生活场景中铺陈开来。
如果你用过iPhone,就会发现手机总是越来越聪明。当你闹钟响了就能看到天气预报,点开手机屏幕就能看到你习惯的APP呈现在你的首页;当你拿起手机,点开地图,第一个选择就是给出预计你到公司的时间预测。
这一切,都是手机根据你使用某个APP的时间、地点做的预测,因此你会越用越顺手。显然,这种系统的自我学习会让你觉得使用手机越来越顺畅。
智能座舱3.0的进化也遵循这样的思路,只要车机拥有足够聪明的AI,足够快的网络连接,再加上有足够强大的算力。而和时时翻阅手机屏幕的视觉呈现不同,智能座舱的交互一方面是视觉,另一方面则是听觉。3.0时代的语音控制要实现“智能化”,就需要对长语义能够进行自我学习、不断升级,甚至对驾驶者的模糊指令进行预测。
在2.0时代,虽然越来越多的车实现了语音控车功能,但车机对话普遍表现得“很傻”,必须要用很精准的指令才能唤醒。为此,许多汽车品牌为提升车机“智力”,往往只是增加词库。然而这种笨办法就好像“撞库”,一是用户要去记住越来越多的词汇,二是机器要不断加载这些指令词,久而久之效率就变低了。
洛神智能座舱的“养成式AI语义”则颠覆了以上这种常规做法,开启了车机3.0时代情感需求的元年。这套由斑马智行联合阿里达摩院共同打造的语义系统,是基于上汽与阿里海量的语义库且拥有深度语言学习模型体系,对于简单问题,用户换种说法它也能秒懂,轻松识别各种个性化指令。最重要的是,“养成式AI语义”通过云端自动标注和训练,还能自主学习并进行成果共享,实现听得懂、学得快、会得多,让对话变进化。
举一个例子,有些车主对于“打开车窗”这种指令会直接说“打开窗户”。在传统语音指令中,因为这种极小概率的指令一般不会被固化在车载系统中。但是,当你有了“养成式AI语义”,那么云端就有可能去标注这些语音需求所想要实现的功能,之后你再发出这样的指令时,车机就可以越来越顺畅地作出回应并完成。
更温情的车机带来更懂人的汽车
3.0时代的洛神智能座舱系统是一种“陪伴”,它不仅仅是一套系统,更像是年轻人的一个好伙伴。
背后的一个原因是,直到2021年年底,车载系统才迎来接近于这个时代的智能芯片。之前汽车行业最早使用的都是高通骁龙820A,然而这款芯片的民用产品还是2016年推出的骁龙820芯片,算力和处理能力都不足以支撑3.0的智能化。
除了芯片的加持,为了解决“听得懂”的体验,上汽荣威还在语音功能上做了更多的强化:主驾上车无需唤醒直接发起指令;多个麦克风实现车内四音区的控制,前后排多成员与车辆的交流更自然,也让驾驶者能更为专注。这意味着这套系统会时时“待命”,并且能够精准捕捉用户的指令。
在交互上,仪表屏幕和中控娱乐屏一左一右融为一体,根据驾驶场景把当前最需要的信息整合智能呈现。导航状态下,需要滑动屏幕选择音乐及其他功能时,地图全览信息会智能流转到仪表。复杂路口、碰撞风险等情况下仪表自动切换AR-Driving,车道级VR导航智能流转至中控屏幕。
与此同时,新的座舱系统也支持两种操作界面设定:一是“地图即桌面”设定;一是个性DIY界面设定。功能上也加入了网易云、B站APP,更加贴近用户。虽然视频以前也有,但是在车上看B站和爱奇艺,当然是两种不同的体验。
驾仕结语>>>
而我们也不禁要问,为什么这次走在前面的又是上汽?答案或许和企业发展理念有关,上汽乘用车在智能化方面持续积极进取,前不久成为唯一获得2021年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荣誉的自主品牌车企。
众所周知,当下汽车行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切都在创新,一切都在重构。而身处在时代浪潮之中的任何一家汽车企业,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局势之变,并与时俱进,不断突破创新,抓住时代机遇。
作者|刘学晓、张俊岭
图|网络
前沿资讯 原创观点
最有逼格的原创型汽车新媒体品牌
新浪微博:@驾仕派
驾仕派现已入驻各大媒体平台
日均全网浏览量超过1,000,0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