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心放

張孝祥(1132—1170年)字安國,号于湖居士,安徽烏江人,紹興二十四年進士第一名。他雖然在世僅三十八年,但身前身後的諸多奇事卻流傳至今。
(一)殿試意外奪魁,意外拒婚
史載張孝祥天資聰慧,“讀書過目不忘,下筆頃刻數千言”。據說他幼時夏天在書齋學習時,聽到窗外池塘中蛙聲久久聒噪不已,不由得煩躁起來,抓起硯台砸進水池,滿池青蛙頓時寂然無聲。更奇怪的是,從此之後水池再無蛙鳴了,池塘更名為“禁蛙池”。
他才高八鬥,學富五車,十六歲即中鄉試,一路過關斬将,直至金殿奪魁。大奸臣、當朝丞相秦桧神色怪怪地說他:論策之文、書法、賦詩你都為先,天下好事被你占完啦。
為啥秦桧這樣酸溜溜的對他呢?說來話長,張孝祥和秦桧之孫秦埙是當年一起參加考試的學子。秦桧一夥早已搞好暗箱操作,秦埙順利地取得了鄉試和省試第一名。
(宋高宗)
最後一關殿試,他們在殿試前已把内定名單呈皇帝,打算借皇帝之手走走程式,讓秦埙當上名正言順的狀元。雖然張孝祥名聲如日中天,把其排為第二名,想來衆人也不敢冒犯龍顔的。
殊不知那天殿試時,宋高宗精神特好,不馬馬虎虎走過場,正南其北當起主考官來,秦埙還是有一定水準的,但寫的奏劄了無新意,通篇都是爺爺秦桧和父親秦熺那些陳詞濫調的翻版。
宋高宗看後面無表情。
而張孝祥的一萬四千言策論,“濡毫答聖問,立就萬言,未嘗加點。”宋高宗拿起張孝祥手書的奏劄翻翻便斷言:他“未嘗著稿,筆酣興健,頃刻即成,初若不經意。”“字畫遒勁,卓然顔魯,必将名世。”最為關鍵的是,文章能針砭時弊,充滿赤誠愛國情與坦蕩忠君意。
宋高宗閱畢“大加稱獎”,盛贊“議論雅正,詞翰爽美”,最終抛棄秦桧一夥原來的内定方案,“擢孝祥為第一,降埙第三”。一貫被秦桧蒙騙的宋高宗,這次當了回明君,辦成了一件好事。
第二天宋高宗在集英殿正式宣布名次後,一行人剛走出殿門,大臣曹泳便迫不及待地攔住新科狀元張孝祥,打躬作揖說不盡奉承話,意思嘛要将自己的女兒許配他。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要說“榜前招親”在當時并不是稀罕事,可以說形成了一種風俗。不說狀元郎,隻要上了榜的,可以說娶媳婦任挑任遠。對于出身寒門的弟子,可以借此機會跨進上流社會。是皆大歡喜的好事喲。
這張孝祥好奇怪,在衆目睽睽之下,對這塊天上掉下來的“大餡餅”視而不見,隻顧各走各的路,讓曹泳讨了個沒趣。
衆所周知,曹泳是當朝宰相秦桧的妻兄和死黨,誰也不敢得罪他。不接他的招,不僅堵住了自己進入仕途之路。還找了一個強悍的對手來跟自己過不去。
“靖康之恥”後,父親張祁被迫舉家背井離鄉避亂南渡。早年的逃亡記憶,使張孝祥從下就立下了“雄略遠志、收複失地”的志向,成為一個堅定的主戰派。嫉惡如仇的張孝祥,如能和奸臣賊子同流合污呢?
(二)當官時間不長,卻政績顯赫
蟾宮折桂,使張孝祥深感宋高宗慧眼識才之恩,更堅定其忠君報國之心。宋高宗也很欣賞他的氣質和才華。不斷地擢升他。但他忠君不是為了當官,而是為了報國,拯救國家于水火之中。
雖然那時從紹興協定簽訂後已維持了十二年和平,但金國亡宋之心始終不死,長江北岸一直有雄師數萬虎視眈眈。而南宋呢?朝廷滿足于偏安一隅,秦桧大奸臣執掌權力,贓吏恣橫,民不聊生,國家軍備廢弛軍隊紀律渙散,将士毫無進取雪恥之心。
張孝祥認為,朝廷的當務之急,就是要洗心革面,凝聚民意,協力同心共度難關。為嶽飛平反,正是朝野上下統一思想振奮精神的最佳辦法。
張孝祥呈奏章,要求為嶽飛平反。
(嶽飛)
張孝祥不是粗魯輩,而是有謀略之人,奏章中有意忽略冤案制造者,并且再三為皇帝開脫,重點放在為嶽飛平反昭雪上,“亟複其爵,厚恤其家,表其忠義,播告中外”,達到“俾忠魂瞑目于九原,公道昭明于天下”的目的。
不管如何講政策,明裡暗裡其實都是當着和尚罵秃驢。宋高宗讀罷奏折龍顔大怒,但出于張孝祥的赤膽忠心,也可能出于對枉殺忠良的歉疚,最終“特優容之”,隻是為了耳根清淨,放張孝祥外任。殊不知秦桧一夥正好下張孝祥的“爛藥”,短短的十多年仕途中,時任時免,調動頻繁。盡管如此,他仍然有所作為。
他任撫州知府時,有次當地駐軍因被拖欠軍饷嘩變,四處哄搶。其他文武官員明哲保身,躲得無影無蹤。張孝祥單槍匹馬馳入軍營,先安撫亂兵情緒,再開倉發放金帛。其間他暗中觀察并确定出倡亂者,抓捕後叱令處斬,很快就穩定了形勢。
平江知府任上,當地有個名叫并海囊橐的富豪大族,幹了許多傷天害理的壞事。張孝祥将其抓捕治罪,并查封他家糧庫,沒收谷粟數萬石。次年,吳中遭受大饑荒,當地百姓全靠這些被罰沒的糧食度過災荒。其後,浙東水災泛濫,百姓民不聊生。張孝祥兩次上疏,請求朝廷“不催兩浙積欠”,朝廷感其愛民之心,答應減免,災民得以生存。
他任荊湖北路安撫使雖僅八個月,依然“築寸金堤,自是荊州無水患,置萬盈倉以儲諸漕之運”,世人高度贊譽他“六郡能聲”。
1163年,宋軍慘遭“符離之潰”。敗軍之将邵宏淵率領的敗兵所過之處“市肆皆空,蕪民甚恐”。張孝祥利用與邵宏淵有世誼之交關系,緻信慰問,并自費購買數百斛米,與父親同往湖中勞軍。邵宏淵為禮所困,雖心有不甘而又無可奈何,隻好率部離開蕪湖。蕪湖百姓免除了一場浩劫,無不對張孝祥感激。
可以這樣說,張孝祥到任一處,為民服務一處,就是被罷官閑居,也想方設法為民排憂解難。
(三)皇上親自為他重新立題字碑
雖然這故事出自野史而不是正史,但筆者卻相信是真的。
話說張孝祥生前為慈雲嶺下的鳳凰池親筆題寫了池名。有人将其镌刻成一塊木碑并描紅,立在池邊。池邊廟子的群僧敬重他的人品,悉心保護這塊木碑。
這天當朝皇帝的舅子——夏國舅來了,叫僧人們給他煮茶備飯,端到池邊的小亭子裡,友善他邊吃邊欣賞風景。他看見張孝祥題寫的木碑,硬說那字寫得差勁,叫人把木碑拔掉,換上他題字的木碑。衆人敢怒不敢言,隻好照辦。
過了一些時日,宋孝宗來此遊玩,發現池邊木碑上的字變了,不是張孝祥的,一問才知是夏國舅寫的。宋孝宗大怒,親自執斧将那木碑砍了一下,衆人上前接着砍,不一會木碑就成了一堆碎木屑。宋孝宗又問,張大人的碑在那裡?衆僧趕緊從廟子裡把用紅綢裹着的張孝祥題字木碑扛出來。
宋孝宗親自給木碑擦去灰塵,叫衆人快點立起來,永遠立在這裡,誰也不能動。以後這木碑與清澈的湖水,成了這裡的一道靓麗風景。
張孝祥是南宋的一個著名詞人,他的詞風格宏偉豪放,是“豪放派”代表人物,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詞》等著作傳世。筆者早年就十分欣賞他的詞,現以他的一段《念奴嬌》詞結束本文: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作者簡介】趙心放,筆名趙式,重慶市南岸區作家協會會員,黃桷文學社副社長。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