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九龍奪嫡,康熙為何屢廢太子?

九龍奪嫡,康熙為何屢廢太子?

當太子太久,也會讓人不滿

康熙8歲即位當皇帝,再加上古人早婚,在不到18歲時,就有了兒子,其中二兒子因為是嫡子,是以一出生就被确立為太子,尤其開啟了漫長的儲君生涯。

當太子對于皇子來說,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康熙的太子胤礽在開始時,自然也是如此。

但再美好的事情,也經不起時間的消磨,胤礽原以為自己接班當皇帝不會太久,卻沒料到自己和父親康熙之間的年齡差距不到二十歲,再加上康熙還是中國曆史上當皇帝時間最長的帝王,而且還是一位英明的帝王,這樣一來,胤礽想接班就成了泡影,隻能在儲君的位置上一等再等。

如此漫長的等待,即便是當儲君,也足以讓人厭煩和發瘋,于是,胤礽有了怨言,抱怨父親康熙即便不死,也應該發揚風格,将皇位讓給自己。

殊不知,在帝制社會,皇帝什麼都可以讓,就是皇位不能讓。即便是真心要讓位養老,而且就是讓自己的親身兒子接班,那讓位的人的下場也好不到哪去。

是以,自古天家無父子,說得非常到位,而儲君一旦心有怨言,那下場就不妙了。

其實,康熙對胤礽還是非常不錯的。為了培養胤礽,康熙為他配備了很強的輔導班子,讓他接受帝國最高水準的教育。不僅如此,康熙甚至還為胤礽打破了帝制架構内皇帝和儲君之間的界限,讓胤礽參與處理政務,在群臣中樹立胤礽的權威。

因為胤礽是老二,上面還有一位能打仗的哥哥,而這位哥哥的親舅舅是大學生明珠,也是一位有實權的人物。

九龍奪嫡,康熙為何屢廢太子?

明珠自然偏向于自己的外甥,見胤礽當儲君時間長了,認為康熙不會讓他繼位,就想着幫助自己的外甥奪位。但事情剛開了頭,就被康熙發覺,不但罷黜了明珠,還明确表示長子沒資格繼位。

雖然康熙如此苦心,但卻沒有換的胤礽的真心。原因無他,就是因為胤礽覺得自己當太子的時間太長了,他發牢騷說天下哪有當了四十多年的太子?

而他的牢騷被權臣索額圖知道了,索額圖和太子也是外祖關系,自然想着要擁立太子,為自己的未來買上保險。于是,雙方一拍即合,開始了謀逆。

康熙一廢太子,卻還對他抱有希望

康熙厚待胤礽,給了群臣和胤礽一個錯誤的信号,認為他就是未來的皇帝,而胤礽也開始提前過當皇帝的瘾。

索額圖表現得尤其過分,他為胤礽制定的相關制度,都和皇帝幾乎完全一樣,還公開提議胤礽在服裝上也應該和皇帝一樣穿黃色。

這種作派,自然引起了康熙的不滿,于是,康熙斷然将索額圖下獄,并廢了胤礽太子之位。

雖然胤礽失去了儲君的資格,但康熙卻對他還抱有希望,并沒有馬上立新太子,相反,還下诏讓群臣讨論誰來當太子。按照康熙的意思,是讓群臣繼續擁立胤礽,好讓自己有個台階可下。

九龍奪嫡,康熙為何屢廢太子?

但出乎康熙意料的是自己的一片苦心,沒有幾個大臣知曉,相反,八皇子卻異軍突起,獲得了大多數群臣的推薦。

這個結果讓康熙驚駭不已,他沒想到自己的八兒子竟然有如此大的能量,幾乎可以統領朝綱了。

為此,憤怒的康熙将八皇子好一頓痛罵,并直言他永不可能繼位。同時,他讓胤礽恢複了太子之位,重新成為儲君。

可以說,康熙果斷出手,消除了内部力量對皇權的威脅。而重新扶持胤礽上位,等于對朝綱進行了一次洗牌和整頓,八王失勢,讓那些支援八王上位的大臣不得不重新作出選擇,站到康熙和胤礽這一邊。

這樣,康熙的皇權得以維持,也讓那些窺探皇位的幾個兒子暫時收斂。

胤礽沒有吸取教訓,再一次失去儲君的位置

對于胤礽,康熙可以說已經做到了仁至義盡。但康熙對自己的皇位同樣重視,在第一次廢除太子之位的前十年,康熙為了消除太子對皇位的威脅,将皇長子和皇三子都冊封為郡王,其他幾個皇子都冊封為貝勒,從冊封的結果就可以看出,康熙對其他幾個皇子,也非常喜愛。

如果胤礽聰明的話,就會在窺探皇位上有所收斂,不會赤裸裸地表現出野心,而是耐心等待康熙歸天後和平接班。

但是,胤礽對于康熙表現出對其他皇子的喜愛非常警覺,認為這是康熙在警告自己,如果自己不能讓他滿意,自己的太子之位随時都會被替換。

再加上康熙其他幾個兒子都不是省油的燈,都憋着勁想代替胤礽的儲君。于是,胤礽和其他兄弟之間的沖突就不可避免了。

九龍奪嫡,康熙為何屢廢太子?

胤礽恢複儲君之位後,沒有吸取教訓,在生活等各方面,還向康熙看齊,他的這些做派,讓一些講究君臣倫理的漢族官員看不下去了,他們都議論太子這種行為極端不妥,應該改正。但是,胤礽依仗有康熙撐腰,依然我行我素。

對于太子這種目無君上的行為,雖然是父子,但康熙也覺得不能容忍,胤礽發現自己雖然還是太子,但和康熙之間的關系完全破裂,而且沒有了修複的可能,索性自暴自棄,在各方面不但觸怒康熙。

終于,康熙忍無可忍,下诏第二次廢除胤礽的太子之位,并将其圈禁。至此,胤礽徹底失去了繼承皇位的可能。

胤礽當儲君四十多年,可以說其位置想當穩固,但最後還是沒能做到善始善終,可以說其原因在于自己。

太子本來就是衆矢之的,再加上他和其他兄弟之間為了皇位而明争暗鬥,處于危機四伏的局面,卻還四處樹敵,最終功敗垂成。

可以說,正是因為胤礽的麻木不仁,才在争奪儲君的宮鬥當中,遭到了失敗。假如他能接受規勸,在皇位繼承方面不表現得那麼急切,康熙之後應該是他繼承大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