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愛情是熊熊燃燒的友誼。” 從朋友到戀人,可能是最甜的打開方式

策劃、撰文 / Chris

編輯 / KY主創們

這周,背景收到了這樣兩條留言:

“愛情是熊熊燃燒的友誼。” 從朋友到戀人,可能是最甜的打開方式

相信很多人都有、或者有過類似的困惑:和朋友相處時,産生了一些超越友誼的想法,既擔心自己錯過了最知心的人,又擔心說破了,最後連朋友都沒得做。

從友情應該如何過渡到愛情?從朋友變戀人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和好朋友談戀愛又是什麼感覺?怎麼判斷好朋友可以發展成戀人嗎?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從友情到愛情這件事。

*本文讨論内容僅适用于異性戀語境,性少數群體可能存在不同的情況。

“愛情是熊熊燃燒的友誼。” 從朋友到戀人,可能是最甜的打開方式

愛情的發生方式有很多種。

我們在生活中,在電視媒體裡都至少見過這兩種例子——

1)陌生男女在社交場合一見鐘情,在浪漫的約會中墜入愛河;

2)朋友之間慢慢産生吸引力,最終在深夜裡終于互相袒露心聲……

然而,很多時候談及浪漫愛情,人們都會自然而然代入第一種場景。甚至于心理學家們在進行關于愛情的各種研究時,往往也隻将注意力放在前者(Stinson, 2021)。

研究者們分析了抽樣的所有關于戀愛開始方式的發表文章,發現84%的文章都涉及由約會開始發展(dating initiation)浪漫關系,比如約會中吸引力、羞恥感等等的研究;

而隻有18%的文章涉及朋友開始發展(friends-first initiation)浪漫關系,比如研究人際關系中的性吸引等。

可以說,心理學家們投入了相當多的精力來研究兩個陌生人第一次見面時産生的吸引力火花(the spark of attraction),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從朋友開始發展戀愛的方式。

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相比于在熟人關系中,在陌生人之間進行與吸引力、好感度有關的研究,各種變量和現實因素較好控制,得出有意義的結論相對來說較容易。

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心理學研究者們也受到了文化腳本(cultural scripts)的限制(Stinson, 2021)。即因為文化環境的影響,人們對愛情發生的具體行為會存在一定的刻闆印象。例如,下面這個過程你是不是感覺很熟悉?

愛情開始于

男性感受到女性的性吸引,

進而主動采取行動“追求”,

讓女性知道他們的興趣;

而女性專注于保持吸引力,

等待男性采取行動,

……

在很多文化中,都有這樣的腳本刻闆地解釋愛情開始的過程,但卻并沒有對應的文化腳本來描述從朋友間發展出愛情的過程(Mongeau & Knight, 2015)。

這可能是基于愛情和友情在我們的想象中的差異——戀人是迷人、神秘且有吸引力的,而朋友則不是這樣的(Aron et al., 2008)。這些文化偏見可能阻礙了人們讨論愛情發生的各種方式。

是以,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人們“從朋友到戀人”的過程是陌生迷茫的,也缺乏專業的資料和研究做參考。

甚至有時候,人們還會有這樣的疑惑:從友情發展出的愛情是真正的愛情嗎?

“愛情是熊熊燃燒的友誼。” 從朋友到戀人,可能是最甜的打開方式

雖然我們可能對從朋友到戀人的過程仍知之甚少,但研究者們發現,“先是朋友,再發展成戀人”是一種普遍的戀愛方式。

一項荟萃分析(meta-analysis)研究了7個樣本人群後發現,将近1900名參與者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報告自己和伴侶是“從朋友開始的戀愛”,并且在成為戀人之前,ta們與伴侶的朋友關系平均持續了近兩年。

另外,相比于從同僚關系、同學關系、朋友的朋友介紹等關系開始,47%的人認為“從朋友開始的戀愛(a friendship turning romantic)”是發展一段浪漫關系最好的方式(Stinson, 2021),(另外人們認為網戀和相親是兩種最糟糕的戀愛方式)。

這可能與人類對親密感體驗有關。研究者們很早就發現至少有兩種類型的親密(Berscheid, 2010):

一種是基于激情的親密(passion-based intimacy),這種親密體驗包括情感上的積極的浪漫喚醒、性吸引和激情,多巴胺是重要的參與者;

另一種是基于友誼的親密(friendship-based intimacy),這種親密體驗包括認知、情感和心理上的互相依賴、溫暖和了解,催産素是重要的參與者。

在文化腳本的影響下,我們很容易刻闆地感覺愛情應該是由激情的多巴胺開始,再慢慢在體驗到讓人感覺互相依賴和信任的催産素。

然而事實上,這兩種親密的系統之間的生物行為聯系是雙向的(Diamond, 2003)。也就是說,相反的情況也完全可能發生——兩人先發展深厚的友誼,再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體驗到多巴胺帶來的激情。

正如咨詢專欄作家Ann Landers所說:愛情是“熊熊燃燒着的友誼”(Love is friendship that has caught fire)。

人們自然地成為朋友,然後在互相了解後,感受到吸引和興趣,這就是“友誼之愛”(Storge,來自古希臘語στοργ )。

友誼之愛,是一種以深厚的友誼為基礎的愛戀,人們緩慢地建立依戀,充滿對伴侶溫情的信任,然後産生持久的承諾。它并不依賴于激情,是以往往更穩定。因為真正的愛情應該比純粹的激情更為深刻和豐富。

能夠把最好的朋友戀人,變成與我們生活互相交織的夫妻,是一件多麼幸福和愉快的事情。

“愛情是熊熊燃燒的友誼。” 從朋友到戀人,可能是最甜的打開方式

異性友誼中,往往存在一個可能的選擇題:是繼續保持友誼,還是發展成愛情呢?

那麼,什麼樣的友情可能發展成愛情呢?一起來看看我們總結的從友情到愛情的幾種常見情況吧!

1)本就“目的不純”的友誼,在暧昧後,發展成了愛情

顯而易見,有的友誼并不是真正柏拉圖式的。隐藏的激情欲望才是這種關系背後的真正動機。畢竟,大約30%-60%的異性朋友報告彼此至少有适度的性吸引力(e.g., Halatsis & Christakis, 2009)。

這類異性友誼的開始可能本就有浪漫的成份在,隻是可能暫時出于這樣那樣的考慮,兩人選擇了保持朋友關系。這類友誼往往随着了解程度的加深,在一段短暫的暧昧後,會逐漸發展成愛情。

2)因為一些契機,友誼的本質發生了變化,升華成了愛情

友情中通常沒有“排他性”,沒有“性意味”,是平等的夥伴關系。然而,在異性交往的過程中,有時候就是會有一些“擦出火花”的契機,比如一次傾囊相助,或者是一次徹夜暢談……

這時,ta們會開始重新審視與這個朋友的關系,于是友誼中不應該存在的“排他性”和“性意味”都開始萌芽——友誼被升華成了愛情。

3)感情的本質沒有變化,擇偶觀的成長帶來了愛情

大多數人都曾和異性有過親密的友誼,尤其是在學生時代。雖然離開了校園,人們往往很難維持親密的異性友誼(Marshall, 2010),但卻有不少人選擇和學生時代的異性好友戀愛。

年輕時,我們對愛情的了解可能受影視作品的熏染——愛情必須是怦然心動的,是轟轟烈烈的,是盲目的。于是,我們把對身邊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同學,都簡單地劃為朋友。

随着年齡的增長,我們或許開始了解,愛情也可以是細水長流的,是平平淡淡的,是深厚堅實的。這時再回頭看看身邊這個熟悉的人,相知相伴的這些年,你是友情,還是錯過的愛情?

“愛情是熊熊燃燒的友誼。” 從朋友到戀人,可能是最甜的打開方式

首先,讨論這個問題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你們之間是真正的友誼。

真正的友誼裡,你和你的好朋友了解彼此,互相尊重、信任,相處得自在輕松,能夠由衷地為彼此的成功感到快樂,你能感受到對方是你重要的社會支援。

隻有當你和對方都認同你們是彼此很重要的朋友,你的感情需求才會被對方認真考慮,而不是被對方所利用(比如發展成“炮友”)。

其次,你有足夠強烈的意願去承諾,并可以為了這段關系放棄其他潛在的浪漫關系。

很多時候,好朋友無法發展成戀人的原因是,在這份親密關系裡,個體對于親密的需要沒有得到足夠的滿足,比如缺少激情和欲望。隻有當個體在親密關系中的大部分需求都能在一個人身上得到滿足時,ta才有足夠強的意願把友情轉化成愛情。

如果你還有些猶豫,你可以認真思考一下是什麼阻礙了你,或者這就是你們隻能是朋友的原因哦。如果你願意對你的好朋友作出承諾,那麼說明這份友誼是時候該更新啦。

最後,如果你願意冒着失去這份關系的風險,把這份友情轉化為愛情,那麼就鼓起勇氣試探一下ta吧!

任何時候向愛情前進都需要勇氣。有時候你喜歡上了好朋友,但對方的态度模棱兩可,你就需要承擔失敗的風險。

不過沒關系,大可不必一上來就打直球表白。你可以在平時的互動中,多多觀察對方是否有這方面的想法。你們究竟是兩情相悅,還是你在自作多情?Ta是在撩我嗎?還是我多想了?科學識别的方法在這!

如果發現對方完全不接招,你可以重新調整自己對關系的期待。如果對方的回應讓你很有信心,那麼恭喜你,表白就是最終勝利的号角啦!

寫到這裡,很想問問大家:你喜歡(過)你的好朋友嗎?

晚安

今日互動:你有和朋友發展為戀人的經曆嗎?你身邊有這樣的例子嗎?歡迎來評論區現身說法!

“愛情是熊熊燃燒的友誼。” 從朋友到戀人,可能是最甜的打開方式

References:

Aron, A., Fisher, H. E., Strong, G., Acevedo, B., Riela, S., & Tsapelas, I. (2008). Falling in love.

Berscheid, E. (2010). Love in the fourth dimension.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1, 1–25.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sych.093008.100318

Diamond, L. (2003). What does sexual orientation orient? A biobehavioral model distinguishing romantic love and sexual desire. Psychological Review, 110(1), 173–192. https://doi.org/10.1037/0033-295X.110.1.173

Halatsis, P., Christakis, N. (2009). The challenge of sexual attraction within heterosexuals’ cross-sex friendship.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6(6–7), 919–937. https://doi.org/10.1177/0265407509345650

Marshall, T. C. (2010). Gender, peer relations, and intimate romantic relationships.In Handbook of gender research in psychology(pp. 281-310).Springer, New York, NY.

Mongeau, P. A., Knight, K. (2015). Friends with benefits. In Berger, C. R., Roloff, M. E.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Vol. 2, pp. 692–696). Wiley-Blackwell.

Stinson, D. A., Cameron, J. J., & Hoplock, L. B. (2021). The Friends-to-Lovers Pathway to Romance: Prevalent, Preferred, and Overlooked by Science.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