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獨幕喜劇《時間都去哪兒了》爆火網絡。
獨幕喜劇一開始,上司打電話催稿,主角大鎖向上司保證12點之前一定交。
這時,“手機軟體”相繼彈出消息,經不住誘惑的大鎖隻好不斷地說:“那我再刷五分鐘?”
約朋友圈、發朋友圈、刷視訊……
時間一分一秒流逝,直到距離交稿時間隻剩下1分鐘,大鎖連标題都還沒寫。
生活中,我們習慣把事情推到最後一刻才行動。
然而晚幾分鐘的惰性,帶來的并不是對生活的“掌控”,而是糟糕的連鎖反應。
做事的時候,如果你對自己說過5分鐘再做,30分鐘後肯定做,過1小時也來得及,要不等晚上,要不明天再說……
那你永遠不會開始這件事。
正如史鐵生在《命若琴弦》中所說:
“人的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
生活有目标,就要動起來。
人生充滿緊迫感,才能日臻完善,欣欣向榮。

時代“淘汰”你,從不打招呼
看過這樣一句紮心的話:
“這世界就是一撥人在晝夜不停地高速運轉,另一撥人起床發現世界變了。”
大江奔流的時代,沒人會預料明天會發生什麼。
松懈下來的日子,隻會讓我們逐漸背離通往優秀的軌道。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時刻準備着。
被稱為“中國網際網路教父”的張朝陽,曾風光無限。
在學生時代,他就是個不折不扣的學霸。
1998年成立搜狐,并帶領其成長為中國最著名的門戶網站之一。
此時的張朝陽很滿意搜狐在網際網路領域的地位,逐漸開始在工作上放慢了速度。
正所謂:時間一分,貴如千金。
結果,失去緊迫感的搜狐,“完美錯過”了網際網路的兩次重大風口。
直到2013年,張朝陽才如夢方醒。
他開始加緊步伐,試圖趕上新趨勢,結果收效甚微。
有句話說得好:
“你的每一次緊迫意識,都是未來的你跨越時空的求救。”
沒有緊迫感的人生,隻會是一盤散沙。
聽說過一種說法,假如人均壽命80歲,去掉前20年學習,後20年養老。
一個人最有價值的20年還剩下兩個:前20年積累經驗,後20年釋放價值。
如果在應該緊迫的時候,選擇了安逸,終會一路平庸。
縱然有一次兩次的幸運機會,到頭來還是捱不過命運的重擊。
居安思危,保持緊迫,磨砺自己,才不會錯過任何成長的機會。
努力跑,才能停在原地
“在我們這個地方,你必須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這是《愛麗絲漫遊奇遇記》裡的經典台詞。
魔幻世界裡的規則映襯了現實的殘酷:停留即是後退,奔跑才有機會超越。
前段時間,“歌壇常青樹”林志炫又一次沖上了熱搜。
他在舞台上的完美表現,受到大家的一緻好評。
林志炫雖已年過半百,但嗓音依然清亮純淨,極富穿透力和感染力。
如果說初入樂壇時,林志炫靠的是天賦。
那中年以後,時刻保持緊迫感則是他制勝的秘訣:
節目中,為保護嗓子不受幹擾,堅決不開空調,并保證每天12個小時的睡眠時間;
為維護嗓子的狀态,堅決不吃辣椒,隻适度接受辣度不通過嗓子的芥末……
林志炫時刻保持緊迫,都是為了讓嗓子機能“停留在最佳狀态”,能夠繼續在舞台上唱出完美的聲音。
這世上沒有所謂的天才,他們不過是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拼了命地加速前行而已。
生活如逆水行舟,保持緊迫感才能開啟向上攀爬的人生。
不同程度的緊迫,必會有不同程度的成績。
選擇了遠方,就别怕風雨兼程,長久地堅持一定會換來生活的回饋。
讓我們一起從當下開始,從腳下努力,讓腳步緊迫起來,不斷豐厚生命。
學會過“緊迫人生”
選擇安逸,看似是在享受生活。
其實這種順從的态度,隻會讓人生這盤棋日漸陷入死局。
與其讓“我還有時間”拖沓生活節奏,不如先讓自己動起來:
1. 設定具體清晰的目标
心理學上有一個說法:
“設定一個清晰目标就等于達成了目标的一部分。”
很多人“動不起來”的原因是找不到努力的方向。
想要緊迫起來,從緩步走變成小步跑,我們可以利用“三隻青蛙”時間管理法:每天完成最重要的三件事。
把目标設定在跳一跳夠得着的高度,一天内“吃掉”三隻青蛙,生活節奏自然也會緊迫起來。
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曾在創立京瓷時說:
“我們的目标,就是從現在,走到市區第一,走向國家第一,直到世界第一。”
後來,稻盛和夫僅用10年時間,就把這間小小的工廠變成了世界500強企業。
拆解大目标才會有動力,如果你認定那是你應得的,步履不停終會抵達終點。
2. 進行自我危機暗示
“我并不是真正的知識分子,我隻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我沒有其他的天賦。”
這是作家艾麗斯·芒羅接受采訪時說的一句話。
在成為作家之前她曾做過餐廳服務員、煙草采摘工和圖書館管理者,直到20歲時結婚成為一名家庭主婦。
艾麗斯有個愛好:喜歡閑暇時寫點東西。
直到第一次懷孕,她突然有了危機感:
“以後有了孩子,寫作的時間可能會大大減少。”
人總是等到有了危機感,才想守住心底的東西。
這種自我危機暗示,促進艾麗斯下了決心,她每天早上六點就起床開始創作。
結果一發不可收拾,她連續創作出14部小說集,被譽為“當代契诃夫”,并最終摘下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
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避風港,沒有危機感,就是最大的危機。
适當的自我危機暗示,是我們行動起來的催化劑。
快速進入狀态,往往能事半功倍地達成目标。
3.學會充實生活中的空白
一日無為,三日不安。
林清玄在《空白筆記本》中分享過一個很有哲理的故事。
一天,林清玄去書店買書,看到書籍的售價是一百多,而一本普通的筆記本卻在二百以上,精緻些的甚至要五百多。
林清玄很驚訝,他問店員:“為什麼筆記本比書還要貴?”
店員回答:
“書再好,那是别人寫的;筆記本是自己的,自己填補的空白比買别人的想法可貴多了。”
不敷衍生活,就是不辜負自己。
空閑時間有價值的利用,是提升自身很好的方式:看一部高分電影,讀一本經典書籍,學會一個簡單的技能……
日漸精進,厚積薄發,而後方能在人生旅程中“風生水起”。
▽
聽說過一句話:
“人生本就是一場即興演出,沒有做不成的夢,隻有不早醒的人。”
甘于平庸永遠是弱者的自我安慰,懶惰拖延隻會消磨我們的鬥志。
大家都聽過“寒号鳥”的故事。
它每天隻知道曬太陽、唱歌,卻不想着及時築巢。
上天一再給它機會,可它一拖再拖,終于因為冬天的到來而凍死在了寒冷的夜裡。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身後沒有強大的靠山,手裡也沒有大把的金錢。
人生賽道上,唯有在最短的時間内加速發力,才能擁有應對危機的能力和戰勝自我的底氣。
餘生路上,願我們都能及時點燃心底的那團火,凡事走在前面,給未來的自己多留一點餘地,少留一份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