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埔軍校建校時設了哪些職位?這些人後來成了蔣介石親密夥伴

文/傅華軒

1924年1月20日,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 孫中山經過艱苦努力,壓下黨内的不同聲音,堅決改組國民黨,他要将一個“士大夫”階層的黨,改造成有人民參加、有人民支援的合格的政黨。而孫中山接下來的主要任務就是建立一支忠于黨忠于自己的軍隊。要有這樣的軍隊,就必須要有培養軍官的學校。于是他決定創辦一文一武兩所學校——國立廣東大學和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前者就是現在的中山大學。那麼,廣為人知的“黃埔軍校”在哪裡? 其實,從來就沒有什麼“黃埔軍校”,隻是因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後來定址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大家就以地名“黃埔”代稱它,其真名反而被世人忽略。就像一個人的綽号叫響了,真實姓名被人們忽略了一樣。為了行文友善,下面的叙述依舊稱為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建校時設了哪些職位?這些人後來成了蔣介石親密夥伴

下面就來聊一聊這個培養了無數将星的搖籃,說一說這所近代中國史上最偉大的軍校。

在蘇聯的幫助下,孫中山終于邁出了“創辦軍官學校、建立革命軍”的第一步:成立軍校籌備委員會,并任命37歲的蔣介石為籌備委員會委員長。

值得一提的是,在黃埔軍校的籌備過程中,由于籌備工作繁重,辦校經費、武器彈藥和訓練器械極度缺乏,以及不少老資曆的革命幹部出于心理不平衡對他處處掣肘,蔣介石多次打算撂挑子不幹,最後還是孫中山拿出老上司的架子,狠狠地批了蔣介石一頓,才讓其勉為其難地挑起這副擔子。

黃埔軍校建校時設了哪些職位?這些人後來成了蔣介石親密夥伴

1924年1月下旬才建立籌委會,5月學校就落成并開始招生,6月16日新生竟然就入學了。 這樣的進度不免令人浮想聯翩。其實按現在的建設标準,黃埔軍校算不得一個正規的軍校。說不正規,是不想掃這些曆史牛人的面子,要講難聽點,辦學校怎麼能這樣,匆匆忙忙、慌手撩腳地就開學呢。黃埔軍校雖然有點倉促,但總算是起步了,一窮二白,多不容易!

下面一起來看一看黃埔軍校的第一屆上司班子,請注意,其中的大部分人都将在未來的幾十年中叱咤風雲,左右了中國半個世紀。

軍校總理孫中山。孫先生這一輩子最愛的就是總理這一稱呼,以至于軍校都要設定一個總理。

黃埔軍校建校時設了哪些職位?這些人後來成了蔣介石親密夥伴

校長蔣介石,雖說他的資曆不夠老,不過作為唯一既精通軍事,還懂政治宣傳,又深得孫中山信任的進階幹部,這個校長也就隻好由他來當了。當然,這跟他擅長搞人際關系也有一定的關系,如他的盟兄弟張靜江、戴季陶、許崇智,還有平日裡關系不錯的廖仲恺都願意幫他說話,都支援他做校長。

黨代表廖仲恺 他從未在部隊待過,但追随孫中山多年,久經考驗,搞财政的能力也不錯。這個黨代表制度是學習蘇聯的,相當于咱們現在軍事院校的政委。

政治部主任戴季陶。這位仁兄工作不到一個月就跑路了,不辭而别。他為什麼不辭而别呢?原來,校長蔣介石和政治部主任戴季陶是鐵哥們,“蔣戴”組合聯手,在黃埔有誰能相抗?對于黃埔軍校這樣一個各方利益糾葛其中的香饽饽,這顯然破壞了其中的公權力平衡。是以國民黨内部的眼紅人士,紛紛跳出來反對:或蔣走,或戴走,兩者餘一! 戴季陶也算夠義氣,他把機會留給了蔣介石,自己離開黃埔軍校,去籌辦另一所新的大學,中山大學。 可話又說回來,因他跑掉了,英俊有為的周恩來才能接任政治部主任。

黃埔軍校建校時設了哪些職位?這些人後來成了蔣介石親密夥伴

戰術總教官何應欽。他在日本振武學校念過書,是蔣介石的校友。一年前還在貴州軍閥手下幹活,職務是貴州省軍區參謀長,可惜那邊窩裡鬥鬥得太厲害,于是轉投前途遠大的蔣介石同學。後來,何應欽成為在黃埔系中影響力僅次于蔣介石的二号人物,一直在台灣幹到退休。

教練部主任李濟深,畢業于保定軍校。他不僅是粵軍中的實力派,而且跟新桂系的關系很不錯,在兩廣一帶有很強的活動能量。

教育長、總隊長兼教練部副主任鄧演達,畢業于保定軍校,原為粵軍第一師參謀,後來搞了一個“第三黨”跟蔣介石唱對台戲,唱了好幾年。

黃埔軍校建校時設了哪些職位?這些人後來成了蔣介石親密夥伴

教授部主任王柏齡,畢業于保定軍校,這個家夥一遇到危險就逃跑,實在是沒臉沒皮的經典人物。

教授部副主任葉劍英,兩年前還隻是個下級軍官的葉劍英,此時竟躍升為教授部副主任。究其原因,唯一的解釋隻能是:在陳炯明炮轟總統府的事件中,他火線“救駕”,得到了孫中山的信任與賞識。

顧問團團長是來自蘇聯的加倫将軍,此人本名布留赫爾,後被封為蘇聯元帥。他上司的顧問團還包括了炮兵專家鮑羅金,通信專家德拉特文,戰略專家切列潘諾夫……他們的到來大大提高了黃埔軍校師生的戰術水準。

校長辦公廳主任陳誠。陳誠,字辭修,畢業于保定陸軍軍官軍校,一生追随蔣介石,無論是在大陸還是台灣,都是蔣介石最親信的人之一。

招生委員會委員陳果夫,此人是蔣介石把兄弟陳其美的親侄子。

校長辦公廳機要秘書陳立夫,陳果夫的親弟弟,陳其美的親侄子,美國匹茲堡大學采礦學碩士畢業生。

誰也不會想到,這所在不起眼的小島上顫顫巍巍起步的黃埔軍校,竟然在日後名揚天下。從建校起,在半個多世紀的漫長歲月裡,幾乎每起重大曆史事件中都會看到黃埔軍人的影子。

黃埔軍校的教官、畢業生實在太多了,他們每個人的故事都可以寫一部書或者拍一部電影。是什麼力量,使這個倉促搭建的草台班子,爆發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能量?

黃埔軍校的校風,從學校大門上的一副對聯便可見一斑,

上聯:升官發财請往他處 ,

下聯:貪生怕死勿入斯門 ,

橫批:革命者來 。

黃埔軍校之是以能成功,關鍵還在于優秀的生源素質。

當時,兵荒馬亂的,招到優秀學生很難! 不過,黃埔牛就牛在這裡,不愁生源。說到這一點,那就得感謝蘇聯的幫助了,當然也要歸功于孫中山的求變。孫中山以蘇聯為師,不但獲得了實打實的物質援助,而且在蘇聯或者說共産黨的幫助下,大大提升了幹部隊伍的思想素質。 國民黨的主要大佬們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放棄了眼睛隻向上看的習慣,放棄了對普通百姓的傲慢态度。國民黨開始真心地、熱誠地到基層去,到勞工農民中去宣傳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理論。 是以,國人開始覺得孫中山、廣東政府代表是進步和有希望的。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一時間,“到廣州去!黃埔軍校去!”成了最時尚的口号,無數有志青年紛紛行動。他們成群結隊地到廣州去,目的隻有一個——救中國! 1924年的廣州,精英雲集,正是這些人領銜主演了中國幾十年的近現代史大戲。

黃埔軍校招生不像那些軍閥,不分優劣是人就招,而是要講條件的。請看黃埔苛刻的入學标準:

标準一,政治合格。

标準二,要有較高的文化水準。 黃埔軍校的招生考試分初試、複試、總試三關,考試内容竟然包括了那個時代很少有人聽說過的幾何、代數。沒有高中知識是很難考過的,也就是說考生應試之前就已經擁有高中以上同等學力。

标準三,面試要能過關。 實際上就是對口才和應變能力要求較高,因為這些人畢業之後必定是軍隊的幹部。

據說面試還有一個特殊内容:考核外貌。 蔣校長對那些骨骼清奇、面相端正和目光有神的學生會心生好感,并且加以關照,而對于那些長得低于審美标準太多的歪瓜裂棗則堅決不要。這也許就是後來我們看到的黃埔軍人大都英姿飒爽的原因所在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