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幼儀:53歲再婚時,“請示”她和前夫徐志摩的兒子,原因很特殊

“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隻用來驅趕吸血的蚊子。當蚊子咬傷月亮的時候,主人将扇子撕碎了。”這是張幼儀後來為她自己打的一個生動卻也沉重的比喻。民國初年,才華洋溢的現代詩人徐志摩與林徽因、陸小曼的戀情成為當時甚至後來數十年的社會話題,但張幼儀“躲”在這背後多少有些默默無聞,有人說可能是因為她沒有才情,但她把這話卻說得比詩還詩。是以,有時候,有詩沒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它就在那裡,隻要用心地走過去,總是動人的。

張幼儀:53歲再婚時,“請示”她和前夫徐志摩的兒子,原因很特殊

張幼儀

據說,徐志摩第一次看到張幼儀的照片,嘴角往下一撇,非常嫌棄地說張幼儀是個鄉下人,十分土氣。看張幼儀留下來的照片,我們覺得不至于。張幼儀1900年出生于江蘇寶山,她的家庭非常富裕,家人住的宅子也非常大,風水也非常的好,還有一個非常氣派的名字:式訓堂。張家祖祖輩輩都做鹽的生意,是當地的巨富。張幼儀爺爺曾在四川做過幾十年的縣令,後來辭官回鄉。張幼儀的父親叫張潤之,是個學醫的,時常坐在轎子被擡來擡去為鄉親們看病,雖說到了他這一代,張家的家境有所下滑,但也差不到哪裡去。原因是張家有12個孩子,8男4女,若不是家底好,非官非商的張潤之根本不可能養活這麼多孩子的,而張幼儀就是這個家裡的“二小姐”。

若要說“土氣”,恐怕是張家重男輕女的習氣所緻,在張幼儀舊式思想嚴重的母親心裡,家中雖有12個孩子,但她總認為隻有8個孩子,原因是在她看來隻有兒子才能繼承張家的香火,女兒不過是别人家的人,遲早要嫁掉的。為了讓張幼儀能順利地嫁出去,她在張幼儀很小的時候就為張幼儀裹了小腳。正是這個小腳,讓徐志摩把它當成了張幼儀的指代,說自己與張幼儀的結合是小腳與西服走到了一起。

張幼儀:53歲再婚時,“請示”她和前夫徐志摩的兒子,原因很特殊

張幼儀和徐志摩

然而,擁有小腳的張幼儀并不是說沒有接受過先進的教育——1912年7月,江蘇都督程德全在蘇州創立“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12歲的張幼儀在二哥張君劢(嘉森)和四哥張嘉璈的幫助下到該校讀書。該校首任楊達權,重視女子教育,張幼儀在徐志摩眼裡的“土氣”在此應該有所改觀。至于徐志摩為什麼說張幼儀“土氣”,其中的原因恐怕還在于,作為詩人的他一直想要追求自由婚姻,而他的家庭卻給他一場包辦婚姻,在包辦婚姻被送來的那個人就是張幼儀,是以嫌棄也便成了一種必然。

張幼儀在女子師範學校上了三年學,還沒有結業的她就成為了徐志摩的妻子。最先穿針引線的人是張幼儀的四哥張嘉璈,是時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書,張嘉璈在杭州巡視學校時發現才華橫溢的徐志摩,忽然就想到了自己的妹妹張幼儀,于是開始打聽徐志摩的家境,并找到了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徐申如早在1897年就在浙江海甯硖石鎮與人合股創辦了一家錢莊,後來又發動民間集資,建造商辦鐵路,是當時有名的實業家。在了解了張家情況後,徐申如定下了徐志摩與張幼儀二人的婚約。于是,15歲的張幼儀就辍學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

張幼儀:53歲再婚時,“請示”她和前夫徐志摩的兒子,原因很特殊

徐志摩

徐志摩比張幼儀大3歲,這場婚姻在他看來是“媒妁之言,受命于父母”,是以,婚後的第二年,他便北上至天津的北洋大學攻讀法科。1917年,北洋大學法科正式并入北京大學,徐志摩也随着轉入北大就讀。這就是這個時候,徐志摩對文學的興趣,開始廣交朋友,結識名流,思想注入了不少新的因素,開始不顧一切,甚至舍命追求理想中的人生,開始努力争取婚姻戀愛自由。

與徐志摩接受新思想基本同步的是,張幼儀在1917年有了身孕,1918年為徐志摩生下了長子徐積锴。按理說,即使包辦的婚姻,有了孩子,婚姻也多少有了一些愛的結晶,但徐志摩偏偏不是這樣的。張幼儀的侄孫女張邦梅後來寫過一本張幼儀與徐志摩的書(《小腳與西服: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家變》,2011年,黃山書社),其中說,徐志摩婚後從沒有正看張幼儀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義務之外,對張幼儀不理不睬。“就連履行婚姻義務這種事,徐志摩也隻是遵從父母抱孫子的願望而已。”父母有了孫子,徐志摩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差事”,孩子出生後不久,徐志摩離開北大,于同年8月14日從上海啟程赴美國學習。

兩年後,徐志摩厭倦了美國的生活,來到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進修,這時,張幼儀也從國内遙遙遠遠地來到了他的身邊。對于這次相見,張幼儀是這樣描述的:她站在甲闆上,看到徐志摩站在東張西望的人群裡,心一下子涼了一大截。因為“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來,他是那堆接船的人當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兒表情的人”。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非常簡單,這時,徐志摩結識了林長民及其女兒林徽因,而林徽因成為了讓他傾心的那個人。徐志摩自己也承認,與林徽因的相遇激發了他的新詩創作,此前的他與詩沒有什麼關系。也就是在認識林徽因之後,開始崇拜英國的雪萊和拜倫,“換路”走入了詩人的行列,為林徽因寫了諸多像《月夜聽琴》《青年雜詠》《清風吹斷春朝夢》等表現愛情和人生理想的詩歌。

張幼儀:53歲再婚時,“請示”她和前夫徐志摩的兒子,原因很特殊

林徽因

張幼儀:53歲再婚時,“請示”她和前夫徐志摩的兒子,原因很特殊

很顯然,張幼儀的到來成了無趣的,但追求着林徽因的徐志摩卻讓她再次有了身孕。徐志摩對于張幼儀的殘酷也在這個時候,被淋漓盡緻地表現了出來。張幼儀懷孕兩個月後,徐志摩對明知她已經懷孕,卻提出了離婚,張幼儀不答應,徐志摩便将她一個人留在了沙士頓,自己去康橋接受各種思潮和流派,同時兼顧着對林徽因的追求。1921年,張幼儀産期臨近,徐志摩也不肯回來,無奈之下,張幼儀隻好向二哥張君劢寫信求救,先至巴黎又輾轉至前往德國讀書的七弟到柏林待産。

徐志摩知道張幼儀去了哪裡,在幹什麼,但就是不予理睬。1922年2月24日,張幼儀生下次子彼得,徐志摩才來到柏林,但并不是為了張幼儀與孩子,而是為了與張幼儀辦離婚手續。張幼儀絕望至極,據說,她和徐志摩的離婚是中國史上依據《民法》的第一樁西式文明離婚案,兩人簽了字就各走各的路,但對張幼儀來說卻着的太多的眼淚,不是簽字離婚的本身,而是徐志摩簽完字跟着她去醫院看了彼得。張幼儀說,徐志摩當時把臉貼在醫院的窗玻璃上,看小彼得“看得神魂颠倒”,但“始終沒問我要怎麼養小彼得,小彼得要怎麼活下去”。

張幼儀:53歲再婚時,“請示”她和前夫徐志摩的兒子,原因很特殊

兩歲的彼得。他隻見過父親一面。

孩子的父親就這麼因為離婚走了,即使孩子能夠讓他神魂颠倒,但他還是走了。在他走時的解脫的背影裡,張幼儀奮發圖強,進入裴斯塔洛齊學院攻讀幼兒教育,但到了1925年隻有3歲的愛子彼得卻意外夭折了。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沒有了孩子,等于張幼儀失去了所有的精神支柱,1926年,傷痕累累的她被八弟張禹九接回上海。也就是這一年,一直追求着婚姻自由的徐志摩與陸小曼結了婚。至于林徽因雖然和他有着書信的往來,但卻在1924和梁思成到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當他們再次見面時已是1928年,林徽因已經嫁給了梁思成。

張幼儀:53歲再婚時,“請示”她和前夫徐志摩的兒子,原因很特殊

陸小曼 徐志摩

回國後的張幼儀先是帶着兒子去北京讀書,兩年後,因為母親去世,他又把兒子帶回了上海。這時,她的弟弟張嘉璈已經是中國銀行副總裁,主持上海各國銀行事務,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覺得她一個人帶孩子不容易,雖然已與徐志摩離婚,但還帶着自己的孫子,就将自己在上海的一處住所送給她,這樣一來,她在上海的生活可謂衣食無憂。

這期間,倒是與陸小曼結婚的徐志摩生活很不容易了起來,一方面陸小曼是個離過婚的女人,徐申如認為,兒子離婚已是大逆不道,再娶一個有夫之婦更是有辱門風,很難接受陸小曼;另一方面,陸小曼揮金如土,當時的教授人均年薪約為五塊大洋,徐志摩因兼職在好幾所學校講課,課餘還寫詩文賺取稿費,一年能掙到幾百大洋,但即便如此,仍然滿足不了陸小曼的花銷。而一直不接納陸小曼的徐申如為了讓兒子與陸小曼一刀兩斷,更是斷了徐志摩從家裡拿錢的财路,使徐志摩不得不奔波上海、北京兩地拼命賺錢養家。

張幼儀:53歲再婚時,“請示”她和前夫徐志摩的兒子,原因很特殊

陸小曼

衣食無憂的張幼儀并沒有讓自己一味享受,她先是在在東吳大學教德語,後來在張嘉璈的支援下出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總裁,再後來,她弟弟中唯一一個與徐志摩一樣當了詩人的八弟張禹九,與徐志摩合夥開了一家服裝公司,她又出任了那裡的總經理,使自己經營能力得到充分發揮的同時,也在社會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雖說還是小腳的傳統女人,但身上卻具備了現代女性的氣質。

1931年,徐志摩的母親錢慕英病危,徐志摩被召回硖石。徐志摩本想讓妻子陸小曼也一同前來,卻遭到徐申如的強烈反對,徐志摩替陸小曼據理力争,頂撞父親,結果父子反目。也就是這一年的11月19日,徐志摩于去參加林徽因在北平舉辦的演講會的飛機上罹難突發,離開了人世。徐家人因為不喜歡陸小曼,徐志摩的追悼會,陸小曼也未能參加。而被徐志摩狂熱追求過的林徽因,始終沒有給過徐志摩以愛的回應。在徐志摩死後,她寫了兩篇悲傷的悼念文。

張幼儀:53歲再婚時,“請示”她和前夫徐志摩的兒子,原因很特殊

林徽因和梁思成

徐志摩所追求的自由的愛情,因為他的離去一切成空,倒是把很多具體的事情留給了與他離婚的張幼儀。1944年,徐申如在上海病逝。兩年後,張幼儀攜兒子徐積锴将他歸葬于硖石西山徐志摩墓旁。一個女人,在這裡很想哭,哭的是早就不屬于自己的丈夫。其後,張幼儀赴香港。1953年,53歲的她打算與鄰居中醫蘇紀之結婚,單身多年,無人管束,她忽然想到此事應該“請示”一下自己在美國的兒子徐積锴,理由很特殊:“因為我是個寡婦,理應聽我兒子的話。”

兒子徐積锴給張幼儀的回信情真意切:“母孀居守節,逾三十年,生我撫我,鞠我育我……綜母生平,殊少歡愉,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大意是:母親辛苦養育我長大,為了我的幸福,犧牲了自己的幸福。現在兒子已經長大了,母親要放心追求自己的幸福。不管母親要跟誰結婚,我都會把他當做自己的親生父親。張幼儀看到兒子的信淚落成行,這也許就是兒子給她的與徐志摩有關聯的愛的慰藉。

張幼儀:53歲再婚時,“請示”她和前夫徐志摩的兒子,原因很特殊

徐積锴、徐申如、張幼儀

《道德經》中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意思是:狂風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天地讓狂風暴雨成了這樣,天地的狂暴都不能持久,對于人來說當然是一樣的。這一刻,張幼儀終于等到了。《道德經》又說,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意思是:是以,從事于道的就同于道,從事于德的就同于德,從事于失的人就同于失。對于徐志摩而言,在“失”裡,可以“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但是,那些随同自己而來的人無論如何都會留下腳印,不管是走得春暖花開還是秋風蕭瑟,在腳印裡一看便知。

張幼儀:53歲再婚時,“請示”她和前夫徐志摩的兒子,原因很特殊

張幼儀和兒子徐積锴

1972年蘇醫生病逝,張幼儀赴美,與兒子團聚。暮年的她被人這樣問起:“你愛不愛徐志摩?”她答:“你曉得,我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我對這個問題很迷惑,因為每個人總告訴我,我為徐志摩做了這麼多事,我一定是愛他的。可是,我沒辦法說什麼叫愛,我這輩子從沒跟什麼人說過‘我愛你’。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愛的話,那我大概是愛他的吧。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在愛情裡,人們往往會給會文藝的那一方光鮮太多,因為人們都渴望愛情像詩,是永遠深情地美麗。毫無疑問,這人們忽略了,有時候真正的愛并不是詩,甚至是被淚水糅合而成的狂風暴雨。1988年,張幼儀病逝于紐約。之後,一直不願張揚很少公開露面的徐積锴接受了一次記者的采訪,他說,父親如果活到八九十歲,相信還會有女人愛他的,因為很多女人羨慕他的文采。不過,沒有為文的他覺得文采是個很虛無缥缈的東西,不管是對擁有者還是對傾慕者來說,都是如此。最後,他肯定地說,父親是個苦人,一個命很苦的人。

張幼儀:53歲再婚時,“請示”她和前夫徐志摩的兒子,原因很特殊

本文圖檔來自于網絡,感謝原作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