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幼仪:53岁再婚时,“请示”她和前夫徐志摩的儿子,原因很特殊

“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当蚊子咬伤月亮的时候,主人将扇子撕碎了。”这是张幼仪后来为她自己打的一个生动却也沉重的比喻。民国初年,才华洋溢的现代诗人徐志摩与林徽因、陆小曼的恋情成为当时甚至后来数十年的社会话题,但张幼仪“躲”在这背后多少有些默默无闻,有人说可能是因为她没有才情,但她把这话却说得比诗还诗。所以,有时候,有诗没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它就在那里,只要用心地走过去,总是动人的。

张幼仪:53岁再婚时,“请示”她和前夫徐志摩的儿子,原因很特殊

张幼仪

据说,徐志摩第一次看到张幼仪的照片,嘴角往下一撇,非常嫌弃地说张幼仪是个乡下人,十分土气。看张幼仪留下来的照片,我们觉得不至于。张幼仪1900年出生于江苏宝山,她的家庭非常富裕,家人住的宅子也非常大,风水也非常的好,还有一个非常气派的名字:式训堂。张家祖祖辈辈都做盐的生意,是当地的巨富。张幼仪爷爷曾在四川做过几十年的县令,后来辞官回乡。张幼仪的父亲叫张润之,是个学医的,时常坐在轿子被抬来抬去为乡亲们看病,虽说到了他这一代,张家的家境有所下滑,但也差不到哪里去。原因是张家有12个孩子,8男4女,若不是家底好,非官非商的张润之根本不可能养活这么多孩子的,而张幼仪就是这个家里的“二小姐”。

若要说“土气”,恐怕是张家重男轻女的习气所致,在张幼仪旧式思想严重的母亲心里,家中虽有12个孩子,但她总认为只有8个孩子,原因是在她看来只有儿子才能继承张家的香火,女儿不过是别人家的人,迟早要嫁掉的。为了让张幼仪能顺利地嫁出去,她在张幼仪很小的时候就为张幼仪裹了小脚。正是这个小脚,让徐志摩把它当成了张幼仪的指代,说自己与张幼仪的结合是小脚与西服走到了一起。

张幼仪:53岁再婚时,“请示”她和前夫徐志摩的儿子,原因很特殊

张幼仪和徐志摩

然而,拥有小脚的张幼仪并不是说没有接受过先进的教育——1912年7月,江苏都督程德全在苏州创立“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2岁的张幼仪在二哥张君劢(嘉森)和四哥张嘉璈的帮助下到该校读书。该校首任杨达权,重视女子教育,张幼仪在徐志摩眼里的“土气”在此应该有所改观。至于徐志摩为什么说张幼仪“土气”,其中的原因恐怕还在于,作为诗人的他一直想要追求自由婚姻,而他的家庭却给他一场包办婚姻,在包办婚姻被送来的那个人就是张幼仪,所以嫌弃也便成了一种必然。

张幼仪在女子师范学校上了三年学,还没有结业的她就成为了徐志摩的妻子。最先穿针引线的人是张幼仪的四哥张嘉璈,是时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张嘉璈在杭州巡视学校时发现才华横溢的徐志摩,忽然就想到了自己的妹妹张幼仪,于是开始打听徐志摩的家境,并找到了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徐申如早在1897年就在浙江海宁硖石镇与人合股创办了一家钱庄,后来又发动民间集资,建造商办铁路,是当时有名的实业家。在了解了张家情况后,徐申如定下了徐志摩与张幼仪二人的婚约。于是,15岁的张幼仪就辍学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

张幼仪:53岁再婚时,“请示”她和前夫徐志摩的儿子,原因很特殊

徐志摩

徐志摩比张幼仪大3岁,这场婚姻在他看来是“媒妁之言,受命于父母”,因此,婚后的第二年,他便北上至天津的北洋大学攻读法科。1917年,北洋大学法科正式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着转入北大就读。这就是这个时候,徐志摩对文学的兴趣,开始广交朋友,结识名流,思想注入了不少新的因素,开始不顾一切,甚至舍命追求理想中的人生,开始努力争取婚姻恋爱自由。

与徐志摩接受新思想基本同步的是,张幼仪在1917年有了身孕,1918年为徐志摩生下了长子徐积锴。按理说,即使包办的婚姻,有了孩子,婚姻也多少有了一些爱的结晶,但徐志摩偏偏不是这样的。张幼仪的侄孙女张邦梅后来写过一本张幼仪与徐志摩的书(《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2011年,黄山书社),其中说,徐志摩婚后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张幼仪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徐志摩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而已。”父母有了孙子,徐志摩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差事”,孩子出生后不久,徐志摩离开北大,于同年8月14日从上海启程赴美国学习。

两年后,徐志摩厌倦了美国的生活,来到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进修,这时,张幼仪也从国内遥遥远远地来到了他的身边。对于这次相见,张幼仪是这样描述的:她站在甲板上,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心一下子凉了一大截。因为“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非常简单,这时,徐志摩结识了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而林徽因成为了让他倾心的那个人。徐志摩自己也承认,与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的新诗创作,此前的他与诗没有什么关系。也就是在认识林徽因之后,开始崇拜英国的雪莱和拜伦,“换路”走入了诗人的行列,为林徽因写了诸多像《月夜听琴》《青年杂咏》《清风吹断春朝梦》等表现爱情和人生理想的诗歌。

张幼仪:53岁再婚时,“请示”她和前夫徐志摩的儿子,原因很特殊

林徽因

张幼仪:53岁再婚时,“请示”她和前夫徐志摩的儿子,原因很特殊

很显然,张幼仪的到来成了无趣的,但追求着林徽因的徐志摩却让她再次有了身孕。徐志摩对于张幼仪的残酷也在这个时候,被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张幼仪怀孕两个月后,徐志摩对明知她已经怀孕,却提出了离婚,张幼仪不答应,徐志摩便将她一个人留在了沙士顿,自己去康桥接受各种思潮和流派,同时兼顾着对林徽因的追求。1921年,张幼仪产期临近,徐志摩也不肯回来,无奈之下,张幼仪只好向二哥张君劢写信求救,先至巴黎又辗转至前往德国读书的七弟到柏林待产。

徐志摩知道张幼仪去了哪里,在干什么,但就是不予理睬。1922年2月24日,张幼仪生下次子彼得,徐志摩才来到柏林,但并不是为了张幼仪与孩子,而是为了与张幼仪办离婚手续。张幼仪绝望至极,据说,她和徐志摩的离婚是中国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两人签了字就各走各的路,但对张幼仪来说却着的太多的眼泪,不是签字离婚的本身,而是徐志摩签完字跟着她去医院看了彼得。张幼仪说,徐志摩当时把脸贴在医院的窗玻璃上,看小彼得“看得神魂颠倒”,但“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小彼得,小彼得要怎么活下去”。

张幼仪:53岁再婚时,“请示”她和前夫徐志摩的儿子,原因很特殊

两岁的彼得。他只见过父亲一面。

孩子的父亲就这么因为离婚走了,即使孩子能够让他神魂颠倒,但他还是走了。在他走时的解脱的背影里,张幼仪奋发图强,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但到了1925年只有3岁的爱子彼得却意外夭折了。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没有了孩子,等于张幼仪失去了所有的精神支柱,1926年,伤痕累累的她被八弟张禹九接回上海。也就是这一年,一直追求着婚姻自由的徐志摩与陆小曼结了婚。至于林徽因虽然和他有着书信的往来,但却在1924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当他们再次见面时已是1928年,林徽因已经嫁给了梁思成。

张幼仪:53岁再婚时,“请示”她和前夫徐志摩的儿子,原因很特殊

陆小曼 徐志摩

回国后的张幼仪先是带着儿子去北京读书,两年后,因为母亲去世,他又把儿子带回了上海。这时,她的弟弟张嘉璈已经是中国银行副总裁,主持上海各国银行事务,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觉得她一个人带孩子不容易,虽然已与徐志摩离婚,但还带着自己的孙子,就将自己在上海的一处住所送给她,这样一来,她在上海的生活可谓衣食无忧。

这期间,倒是与陆小曼结婚的徐志摩生活很不容易了起来,一方面陆小曼是个离过婚的女人,徐申如认为,儿子离婚已是大逆不道,再娶一个有夫之妇更是有辱门风,很难接受陆小曼;另一方面,陆小曼挥金如土,当时的教授人均年薪约为五块大洋,徐志摩因兼职在好几所学校讲课,课余还写诗文赚取稿费,一年能挣到几百大洋,但即便如此,仍然满足不了陆小曼的花销。而一直不接纳陆小曼的徐申如为了让儿子与陆小曼一刀两断,更是断了徐志摩从家里拿钱的财路,使徐志摩不得不奔波上海、北京两地拼命赚钱养家。

张幼仪:53岁再婚时,“请示”她和前夫徐志摩的儿子,原因很特殊

陆小曼

衣食无忧的张幼仪并没有让自己一味享受,她先是在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来在张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再后来,她弟弟中唯一一个与徐志摩一样当了诗人的八弟张禹九,与徐志摩合伙开了一家服装公司,她又出任了那里的总经理,使自己经营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在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虽说还是小脚的传统女人,但身上却具备了现代女性的气质。

1931年,徐志摩的母亲钱慕英病危,徐志摩被召回硖石。徐志摩本想让妻子陆小曼也一同前来,却遭到徐申如的强烈反对,徐志摩替陆小曼据理力争,顶撞父亲,结果父子反目。也就是这一年的11月19日,徐志摩于去参加林徽因在北平举办的演讲会的飞机上罹难突发,离开了人世。徐家人因为不喜欢陆小曼,徐志摩的追悼会,陆小曼也未能参加。而被徐志摩狂热追求过的林徽因,始终没有给过徐志摩以爱的回应。在徐志摩死后,她写了两篇悲伤的悼念文。

张幼仪:53岁再婚时,“请示”她和前夫徐志摩的儿子,原因很特殊

林徽因和梁思成

徐志摩所追求的自由的爱情,因为他的离去一切成空,倒是把很多具体的事情留给了与他离婚的张幼仪。1944年,徐申如在上海病逝。两年后,张幼仪携儿子徐积锴将他归葬于硖石西山徐志摩墓旁。一个女人,在这里很想哭,哭的是早就不属于自己的丈夫。其后,张幼仪赴香港。1953年,53岁的她打算与邻居中医苏纪之结婚,单身多年,无人管束,她忽然想到此事应该“请示”一下自己在美国的儿子徐积锴,理由很特殊:“因为我是个寡妇,理应听我儿子的话。”

儿子徐积锴给张幼仪的回信情真意切:“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大意是:母亲辛苦养育我长大,为了我的幸福,牺牲了自己的幸福。现在儿子已经长大了,母亲要放心追求自己的幸福。不管母亲要跟谁结婚,我都会把他当做自己的亲生父亲。张幼仪看到儿子的信泪落成行,这也许就是儿子给她的与徐志摩有关联的爱的慰藉。

张幼仪:53岁再婚时,“请示”她和前夫徐志摩的儿子,原因很特殊

徐积锴、徐申如、张幼仪

《道德经》中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意思是: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天地让狂风暴雨成了这样,天地的狂暴都不能持久,对于人来说当然是一样的。这一刻,张幼仪终于等到了。《道德经》又说,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意思是: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从事于失的人就同于失。对于徐志摩而言,在“失”里,可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但是,那些随同自己而来的人无论如何都会留下脚印,不管是走得春暖花开还是秋风萧瑟,在脚印里一看便知。

张幼仪:53岁再婚时,“请示”她和前夫徐志摩的儿子,原因很特殊

张幼仪和儿子徐积锴

1972年苏医生病逝,张幼仪赴美,与儿子团聚。暮年的她被人这样问起:“你爱不爱徐志摩?”她答:“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在爱情里,人们往往会给会文艺的那一方光鲜太多,因为人们都渴望爱情像诗,是永远深情地美丽。毫无疑问,这人们忽略了,有时候真正的爱并不是诗,甚至是被泪水糅合而成的狂风暴雨。1988年,张幼仪病逝于纽约。之后,一直不愿张扬很少公开露面的徐积锴接受了一次记者的采访,他说,父亲如果活到八九十岁,相信还会有女人爱他的,因为很多女人羡慕他的文采。不过,没有为文的他觉得文采是个很虚无缥缈的东西,不管是对拥有者还是对倾慕者来说,都是如此。最后,他肯定地说,父亲是个苦人,一个命很苦的人。

张幼仪:53岁再婚时,“请示”她和前夫徐志摩的儿子,原因很特殊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