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二戰結束前的日本,幾乎所有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軍國主義。正是軍國主義的肆虐,給中國、亞洲,乃至世界帶來了無盡的災難,其餘毒甚至彌漫至今。那麼什麼是“軍國主義”呢?
日本方面的解釋是,“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教育等政策、組織為戰争而準備,重視以軍備力量對外發展,用戰争來高揚國威的思維方式”(《廣辭苑》)。
我們對軍國主義的定義為:“把國家完全置于軍事控制之下,一切為了侵略擴張的黩武思想和行動”(《辭海》)。

日本的軍國主義教育是從娃娃開始的
雖然表述不同,但在具體意思上沒有太大差別。軍國主義不同于二戰中的另一個惡魔“納粹”,沒有獨裁的領袖,而是整個國家全體參與并以戰争為手段的行為。全體參與才是軍國主義能夠最終形成的關鍵。
很多人所認為的日本獨裁者東條英機,實際上在二戰結束前已經被鬥争下崗了。而且東條英機本人也是在1941年11月才擔任首相,而一年前德、日、意三國已簽訂了三國同盟條約。這裡并沒有為東條英機開脫的意思,隻是拿他說明一下軍國主義不是獨裁而是全體參與。
那麼日本是怎麼走入軍國主義這個泥潭而無法自拔的呢?
1853年美國海軍準将馬休·佩裡率領的美國東印度艦隊的4艘軍艦抵達日本東京灣。面對來自西方的堅船利炮,日本和當時的滿清一樣,選擇了屈服并打開了國門。
沒有誰天生地就甘于貧弱、屈居人下,日本人也開始革新自強。通過向西方列強學習,日本人意識到想要富強首先得結束幾百年的諸侯林立的局面。在這種強烈的、統一的國家意識的驅動下,日本人有了同一個理念“為了天皇和日本”。
這種基于國家和民族的團結,保證了明治維新能夠快速且大緻和平地完成(戰争的規模比以往的權力更疊小了太多)。建立了現代政府組織的日本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尋找貿易市場和原材料供應地。
日本看中了北韓。北韓雖然不是日本的對手,但是北韓背後有滿清,滿清再怎麼破落也是貨真價實的亞洲第一強國,而且很快日本人就認識到了真實的差距。
1886年,大清的北洋水師四艘軍艦通路長崎,發生了“長崎清國水兵事件”。具體誰是誰非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日本人看到的是比1853年更大的船、更粗的炮!
再次面對堅船利炮,日本人也隻能再次屈服,向大清賠禮道歉并賠償損失。被羞辱和刺激的日本當然想報仇,但是沒有大軍艦憑什麼報仇?軍艦不是吹出來的,需要真金白銀去造。當時的日本不是一般的窮,是非常地窮,根本就買不起“定遠”、“鎮遠”這樣的巨艦。
怎麼辦?明治天皇釋出《建艦诏勅》并表示“為了日本”自願節衣縮食支援國家。在天皇的感召和蠱惑下,全日本人人勒緊褲腰帶,剔肉以助海軍。瘋狂到什麼程度,拿一件小事來說明。
日本受東方文化的影響,也和我們有着相似的廉恥觀。看不起妓女,妓女的錢那更是肮髒不堪,明面上接受妓女資助那都可以剖腹了。但是經過“為了天皇和日本”的漂洗,政府收妓女捐的錢在大家看來就合情合理了。
最終日本建立足以匹敵北洋水師的艦隊,取得了甲午戰争的勝利,并逼迫滿清簽訂了《清日馬關條約》。巨大的成功,讓大量的普通日本人開始狂熱,他們開始相信隻要他們團結一緻,他們将戰無不勝。
油畫 馬關條約簽訂現場
甲午戰争後因為利益争奪,日本和俄國在遠東的沖突日益加深。東京帝國大學的七名博士聯合發表了《意見書》,責難政府對俄軟弱,主張全民團結對俄宣戰,戰勝俄國。七博士的言論迅速帶動了全國,日本各界紛紛要求對俄強硬,這對日俄最終走向戰争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1904年,日俄戰争正式爆發。與甲午戰争一樣,日本民間再次高呼“為了天皇和日本”支援戰争,然而日俄戰争的結果卻和甲午戰争完全不一樣。
雖然日本在戰場上取得了勝利,但是俄國拒絕戰争賠償,隻同意将遠東的一些權益轉讓給日本(南滿鐵路和旅順的租借權轉讓給日本,并且割讓庫頁島南部),日本如果不接受,俄國将選擇繼續戰争。但日本各界卻并不接受,他們期望擷取甲午戰争那樣的結果。
不過此時的日本政府尚不狂熱,很清楚日本國力并不強,已經無力支撐巨大的戰争消耗,遂在英美的調解下與俄國就結束戰争展開了談判。談判的消息傳回日本,以七博士為首的日本知識界紛紛站起來讨伐“賣國日奸”。
在他們刻意的煽動下,幾乎所有的媒體對日本為什麼必須結束戰争的原因避而不談。隻是蠱惑日本平民,他們“為了天皇和日本”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日本戰場上的傷亡遠大于俄軍,日本國内為支援戰争也導緻很多人餓死、病死),但這一切就這麼輕易地被上層的“日奸”給出賣了。
為了進一步煽動群眾,攻擊的對象就不隻是“日奸”,還有西方人。理由是西方列強操縱了這場戰争,利用戰争來消耗、打壓正在崛起的日本。
日本人憤怒的情緒在1905年9月5日(《樸茨茅斯和約》正式簽訂生效)再也壓抑不住,他們走上街口示威反對與俄媾和,進而開始砸燒美國使館、西方教堂。當警察前來鎮壓時,日本人更加憤怒了–我們愛國居然還要被鎮壓!
暴力規模迅速擴大,人們開始攻擊國民新聞社、内務大臣府邸、基督教會、警察署和市内電車,燒毀十分之七的警察崗亭和派出所。9月7日和12日,神戶、橫濱的愛國人士也有學有樣,把神戶和橫濱打砸了一遍。這就是日本有名的“日比谷燒打事件”。
當年集會的日比谷公園
雖然暴力行為很快就被日本政府鎮壓下去,但是“愛國大合唱”并沒有停止,思想的武裝和鬥争仍然在繼續。那個有名的名詞又被喊了出來-- “大和魂”。當時日本人對這個詞癡迷到什麼程度,看看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描述:
日本人像肺病患者似地咳嗽着,大喊道:大和魂!報販喊道:大和魂!小偷喊道:大和魂!大和魂一躍渡過了海洋,在英國作着大和魂的演說,在德國上演着大和魂的戲劇。東鄉大将有大和魂,魚店的阿銀也有大和魂。騙子、拐子、殺人犯,也都有大和魂!到底大和魂是什麼東西呢?回答道:就是大和魂呗。回答完就走過去了,走過了幾丈路之後,可以聽到哼了一聲。大和魂是三角的呢?大和魂是四角的呢?大和魂像字面所示,就是一種魂。唯其是魂,是以永遠是飄飄渺渺的。沒有一個人嘴裡不說它,卻沒有一個人真正見到過,沒有一個人耳朵裡不聽見它,卻沒有一個人親自遇見過。大和魂大概是天狗一類的東西吧。
最終東京日比谷燒打事件的犯人們是被判了罪,但是社會輿論對他們的看法是:他們犯了什麼罪?犯的不就是“愛國罪”麼?
這個時候的“大和魂”确切的說它是一種觀念和邏輯。意思就是在“為了天皇和日本”這個目标下,一切行為都是合理且必須的,任何阻撓這個目标的行為都是錯誤的。
換句話說行為對錯的判斷标準就是符不符合“為了天皇和日本”,是能不能讓日本獲利。因為北韓不願意被日本奴役,是以北韓有錯有罪;因為中國不願意向日本屈服,是以中國有錯有罪;因為亞洲不願意向日本貢獻資源,是以亞洲有錯有罪……
在這種思潮下,越來越多的日本人發現隻有自己才掌握着道理,外部世界要麼阻礙日本前進的敵人,要麼是了解不了道理的愚昧之徒。怎麼辦?
敵人自然要消滅,愚昧的野蠻人必須得征服,是以日本需要的是暴力。讓軍部擴張就成了絕大多數日本人的選擇。暴力總是從自身開始,民間的少數“異己”因為其恨國行為被扣以“日奸”的帽子排擠和消滅,日本的政府也進入了快速更疊期。而更疊的主要方式就是政治暗殺引發的政府倒閣和改組。
實際上說政治暗殺并不準确,那些制造事端的軍部少壯們從不認為自己是在做卑鄙的殺手。他們認為自己是在進行崇高的事業而不是陰謀,是在為日本的發展掃清障礙。
每次刺殺前消息都傳得滿天飛,基本上人人都知道誰近期要殺誰。行刺者們也不玩虛的都是大搖大擺地去殺人,殺完也不逃跑。社會輿論對他們也是報于同情和嘉獎,所謂的審判往往也都是流于形式,輕判了事。
說明:隻有二二六事變是個例外,天皇覺得自己的肱骨大臣被殺了。導緻治天皇明确要求嚴懲兇手,是以最後才不得不處決了幾個主要參與者。
就這樣日本從上到下裡反軍部擴充的勢力(例如西園寺公望、犬養毅等)都被暗殺或清除,群眾成為軍國主義的擁趸,政府成為軍國主義的政府。解決完内部的敵人,實作了全日本一個聲音,那麼就必須得對付外面的敵人了,而方式就是戰争。
二戰期間為支援前線戰争,日本在國内拼命地搜刮資源,掙紮于生死線上的日本平民們慘不慘?慘!
太平洋戰争中,困守于太平洋上一個個孤島的日軍,為了活下去而吃戰友屍體,他們慘不慘?很慘!
東京轟炸後的照片 這就是字面意義上的地毯式轟炸
李梅用燃燒彈對日本進行戰略轟炸時,城市燃燒的高溫将河流都加熱沸騰,将在河中躲藏的日本人活活煮死,他們慘不慘?很慘!
“小男孩”和“胖子”瞬間就将幾十萬人判了死刑,把兩個城市夷為平地,看看照片裡那些如同焦炭、皮膚一片片剝落的人,慘不慘?非常慘!
我們作為旁人,如果願意,可以施舍憐憫之心,予以同情。但是他們自己沒有要求憐憫和同情的權利,因為他們隻能後悔。施加于他們頭上的災難,以及全亞洲遭受的苦難,都是因他們的選擇而來,是以他們必須承擔是以而來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