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二战结束前的日本,几乎所有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军国主义。正是军国主义的肆虐,给中国、亚洲,乃至世界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其余毒甚至弥漫至今。那么什么是“军国主义”呢?
日本方面的解释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政策、组织为战争而准备,重视以军备力量对外发展,用战争来高扬国威的思维方式”(《广辞苑》)。
我们对军国主义的定义为:“把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一切为了侵略扩张的黩武思想和行动”(《辞海》)。

日本的军国主义教育是从娃娃开始的
虽然表述不同,但在具体意思上没有太大区别。军国主义不同于二战中的另一个恶魔“纳粹”,没有独裁的领袖,而是整个国家全体参与并以战争为手段的行为。全体参与才是军国主义能够最终形成的关键。
很多人所认为的日本独裁者东条英机,实际上在二战结束前已经被斗争下岗了。而且东条英机本人也是在1941年11月才担任首相,而一年前德、日、意三国已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这里并没有为东条英机开脱的意思,只是拿他说明一下军国主义不是独裁而是全体参与。
那么日本是怎么走入军国主义这个泥潭而无法自拔的呢?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的美国东印度舰队的4艘军舰抵达日本东京湾。面对来自西方的坚船利炮,日本和当时的满清一样,选择了屈服并打开了国门。
没有谁天生地就甘于贫弱、屈居人下,日本人也开始革新自强。通过向西方列强学习,日本人意识到想要富强首先得结束几百年的诸侯林立的局面。在这种强烈的、统一的国家意识的驱动下,日本人有了同一个理念“为了天皇和日本”。
这种基于国家和民族的团结,保证了明治维新能够快速且大致和平地完成(战争的规模比以往的权力更迭小了太多)。建立了现代政府组织的日本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寻找贸易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地。
日本看中了朝鲜。朝鲜虽然不是日本的对手,但是朝鲜背后有满清,满清再怎么破落也是货真价实的亚洲第一强国,而且很快日本人就认识到了真实的差距。
1886年,大清的北洋水师四艘军舰访问长崎,发生了“长崎清国水兵事件”。具体谁是谁非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日本人看到的是比1853年更大的船、更粗的炮!
再次面对坚船利炮,日本人也只能再次屈服,向大清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被羞辱和刺激的日本当然想报仇,但是没有大军舰凭什么报仇?军舰不是吹出来的,需要真金白银去造。当时的日本不是一般的穷,是非常地穷,根本就买不起“定远”、“镇远”这样的巨舰。
怎么办?明治天皇发布《建舰诏勅》并表示“为了日本”自愿节衣缩食支援国家。在天皇的感召和蛊惑下,全日本人人勒紧裤腰带,剔肉以助海军。疯狂到什么程度,拿一件小事来说明。
日本受东方文化的影响,也和我们有着相似的廉耻观。看不起妓女,妓女的钱那更是肮脏不堪,明面上接受妓女资助那都可以剖腹了。但是经过“为了天皇和日本”的漂洗,政府收妓女捐的钱在大家看来就合情合理了。
最终日本建立足以匹敌北洋水师的舰队,取得了甲午战争的胜利,并逼迫满清签订了《清日马关条约》。巨大的成功,让大量的普通日本人开始狂热,他们开始相信只要他们团结一致,他们将战无不胜。
油画 马关条约签订现场
甲午战争后因为利益争夺,日本和俄国在远东的矛盾日益加深。东京帝国大学的七名博士联合发表了《意见书》,责难政府对俄软弱,主张全民团结对俄宣战,战胜俄国。七博士的言论迅速带动了全国,日本各界纷纷要求对俄强硬,这对日俄最终走向战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04年,日俄战争正式爆发。与甲午战争一样,日本民间再次高呼“为了天皇和日本”支援战争,然而日俄战争的结果却和甲午战争完全不一样。
虽然日本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但是俄国拒绝战争赔偿,只同意将远东的一些权益转让给日本(南满铁路和旅顺的租借权转让给日本,并且割让库页岛南部),日本如果不接受,俄国将选择继续战争。但日本各界却并不接受,他们期望获取甲午战争那样的结果。
不过此时的日本政府尚不狂热,很清楚日本国力并不强,已经无力支撑巨大的战争消耗,遂在英美的调解下与俄国就结束战争展开了谈判。谈判的消息传回日本,以七博士为首的日本知识界纷纷站起来讨伐“卖国日奸”。
在他们刻意的煽动下,几乎所有的媒体对日本为什么必须结束战争的原因避而不谈。只是蛊惑日本平民,他们“为了天皇和日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日本战场上的伤亡远大于俄军,日本国内为支援战争也导致很多人饿死、病死),但这一切就这么轻易地被上层的“日奸”给出卖了。
为了进一步煽动民众,攻击的对象就不只是“日奸”,还有西方人。理由是西方列强操纵了这场战争,利用战争来消耗、打压正在崛起的日本。
日本人愤怒的情绪在1905年9月5日(《朴茨茅斯和约》正式签订生效)再也压抑不住,他们走上街口示威反对与俄媾和,进而开始砸烧美国使馆、西方教堂。当警察前来镇压时,日本人更加愤怒了–我们爱国居然还要被镇压!
暴力规模迅速扩大,人们开始攻击国民新闻社、内务大臣府邸、基督教会、警察署和市内电车,烧毁十分之七的警察岗亭和派出所。9月7日和12日,神户、横滨的爱国人士也有学有样,把神户和横滨打砸了一遍。这就是日本有名的“日比谷烧打事件”。
当年集会的日比谷公园
虽然暴力行为很快就被日本政府镇压下去,但是“爱国大合唱”并没有停止,思想的武装和斗争仍然在继续。那个有名的名词又被喊了出来-- “大和魂”。当时日本人对这个词痴迷到什么程度,看看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描述:
日本人像肺病患者似地咳嗽着,大喊道:大和魂!报贩喊道:大和魂!小偷喊道:大和魂!大和魂一跃渡过了海洋,在英国作着大和魂的演说,在德国上演着大和魂的戏剧。东乡大将有大和魂,鱼店的阿银也有大和魂。骗子、拐子、杀人犯,也都有大和魂!到底大和魂是什么东西呢?回答道:就是大和魂呗。回答完就走过去了,走过了几丈路之后,可以听到哼了一声。大和魂是三角的呢?大和魂是四角的呢?大和魂像字面所示,就是一种魂。唯其是魂,所以永远是飘飘渺渺的。没有一个人嘴里不说它,却没有一个人真正见到过,没有一个人耳朵里不听见它,却没有一个人亲自遇见过。大和魂大概是天狗一类的东西吧。
最终东京日比谷烧打事件的犯人们是被判了罪,但是社会舆论对他们的看法是:他们犯了什么罪?犯的不就是“爱国罪”么?
这个时候的“大和魂”确切的说它是一种观念和逻辑。意思就是在“为了天皇和日本”这个目标下,一切行为都是合理且必须的,任何阻挠这个目标的行为都是错误的。
换句话说行为对错的判断标准就是符不符合“为了天皇和日本”,是能不能让日本获利。因为朝鲜不愿意被日本奴役,所以朝鲜有错有罪;因为中国不愿意向日本屈服,所以中国有错有罪;因为亚洲不愿意向日本贡献资源,所以亚洲有错有罪……
在这种思潮下,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发现只有自己才掌握着道理,外部世界要么阻碍日本前进的敌人,要么是理解不了道理的愚昧之徒。怎么办?
敌人自然要消灭,愚昧的野蛮人必须得征服,所以日本需要的是暴力。让军部扩张就成了绝大多数日本人的选择。暴力总是从自身开始,民间的少数“异己”因为其恨国行为被扣以“日奸”的帽子排挤和消灭,日本的政府也进入了快速更迭期。而更迭的主要方式就是政治暗杀引发的政府倒阁和改组。
实际上说政治暗杀并不准确,那些制造事端的军部少壮们从不认为自己是在做卑鄙的杀手。他们认为自己是在进行崇高的事业而不是阴谋,是在为日本的发展扫清障碍。
每次刺杀前消息都传得满天飞,基本上人人都知道谁近期要杀谁。行刺者们也不玩虚的都是大摇大摆地去杀人,杀完也不逃跑。社会舆论对他们也是报于同情和嘉奖,所谓的审判往往也都是流于形式,轻判了事。
说明:只有二二六事变是个例外,天皇觉得自己的肱骨大臣被杀了。导致治天皇明确要求严惩凶手,所以最后才不得不处决了几个主要参与者。
就这样日本从上到下里反军部扩展的势力(例如西园寺公望、犬养毅等)都被暗杀或清除,民众成为军国主义的拥趸,政府成为军国主义的政府。解决完内部的敌人,实现了全日本一个声音,那么就必须得对付外面的敌人了,而方式就是战争。
二战期间为支援前线战争,日本在国内拼命地搜刮资源,挣扎于生死线上的日本平民们惨不惨?惨!
太平洋战争中,困守于太平洋上一个个孤岛的日军,为了活下去而吃战友尸体,他们惨不惨?很惨!
东京轰炸后的照片 这就是字面意义上的地毯式轰炸
李梅用燃烧弹对日本进行战略轰炸时,城市燃烧的高温将河流都加热沸腾,将在河中躲藏的日本人活活煮死,他们惨不惨?很惨!
“小男孩”和“胖子”瞬间就将几十万人判了死刑,把两个城市夷为平地,看看照片里那些如同焦炭、皮肤一片片剥落的人,惨不惨?非常惨!
我们作为旁人,如果愿意,可以施舍怜悯之心,予以同情。但是他们自己没有要求怜悯和同情的权利,因为他们只能后悔。施加于他们头上的灾难,以及全亚洲遭受的苦难,都是因他们的选择而来,所以他们必须承担因此而来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