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時期最長壽的武将,他在任時控制了今越南北部

呂岱(161年-256年)出身寒微,步入中年才投奔到江東孫氏政權下在吳郡試任一名郡丞,但他并沒有安于現狀,得過且過,而是努力做好分内的工作,取得了孫權的信任與器重,得到了組建一隻自己的軍隊的機會,開啟了後半生的戎馬生涯。呂岱讨伐山越賊寇,平定長沙三郡,鎮壓醴陵叛亂,征戰萬裡,平定交州(包括今越南北部和中部、廣東雷州半島和廣西南部),威震南疆!擔任交州刺史期間,在南洋群島和東南亞一帶宣揚國家的教化,開始了與今東南亞國家的正式往來。到了80歲依然體态剛健,親自處理政事,93歲時官拜大司馬,96歲去世,臨終叮囑其子喪事從簡,清廉一生。

三國時期最長壽的武将,他在任時控制了今越南北部

《三國志·卷六十 吳書十五 賀全呂周锺離傳第十五》曰:“呂岱字定公,廣陵海陵人也,為郡縣吏,避亂南渡。孫權統事,岱詣幕府,出守吳丞。”由此可知,呂岱是為了躲避海陵戰亂,投奔孫權帳下的。一次孫權親自察看各縣倉庫以及監獄犯人,官員都被接見。“岱處法應問,甚稱權意,召署錄事,出補馀姚長。”不難看出呂岱是因出色的才幹脫穎而出,獲得了這次重要提升。接着他開始招募精壯的士兵,得到一千多人。恰逢會稽的東治等五個縣的賊寇呂合、秦狼等人作亂,孫權任命呂岱為督軍校尉,和将軍蔣欽等人帶兵征讨,最後捉住了呂合、秦狼,五個縣的騷亂被平定,呂岱因優秀表現被加封“拜昭信中郎将”。呂岱也曾奉命入蜀地幫助劉備攻占益州,但中途離開了,《吳書》曰:“建安十六年,岱督郎将尹異等,以兵二千人西誘漢中賊帥張魯到漢興寋城,魯嫌疑斷道,事計不立,權遂召岱還。”

建安二十年,“督孫茂等十将從取長沙三郡。又安成、攸、永新、茶陵四縣吏共入陰山城,合衆拒岱。”面對頑死抵抗的敵人,呂岱攻打包圍了陰山,直到叛軍投降,平定了三郡。孫權把呂岱留下來鎮守長沙。之後“安成長吳砀及中郎将袁龍等首尾關羽,複為反亂。砀據攸縣,龍在醴陵。”孫權派橫江将軍魯肅攻打攸縣,吳砀突圍逃走。呂岱攻打醴陵,終于捉住并斬了袁龍,再次升遷為廬陵太守。

二、平定交州

交州:包括今中國廣東、廣西、越南北部和中部。自秦漢時代起即已歸入中華版圖,漢獻帝,建安八年,因“張津為刺史,士燮為交趾太守,共表立為州,乃拜津為交州牧”,至此交趾刺史部始稱交州。

東漢末年,嶺南最大地方勢力代表為士燮兄弟。《三國志·卷四十九》曰:燮兄弟并為列郡,雄長一州,偏在萬裡,威尊無上···當時貴重,震服百蠻,尉他不足逾也。建安十六年,趁劉備西征益州之際,孫權派遣大将步骘為交州刺史。“骘到,燮率兄弟奉承節度。權加燮為左将軍。”這樣,嶺南勢力就與東吳政權暫時達成妥協,但交州的實際統治仍在士氏手中。東吳對這位不稱王的“嶺南王”并不真正放心,交州割據分離的危險依然存在。

延康元年,呂岱代替步鹭擔任交州刺史。呂岱到任以後,高涼賊寇頭目錢博請求投降,呂岱根據訓示,任命錢博為高涼西部都尉。另外郁林的少數民族叛亂圍攻當地縣城,呂岱讨伐并打敗他們。“是時桂陽湞陽賊王金合衆於南海界上,首亂為害,權又诏岱讨之,”呂岱便生擒了王金,送到京都,處死、擒獲賊匪共一萬多。呂岱升任安南将軍、假節,封為都鄉侯。

公元226年,交趾太守士燮去世。孫權覺得削弱這個割據勢力的時候到了,便“以燮子徽為安遠将軍,領九真太守,以校尉陳時代燮。岱表分海南三郡為交州,以将軍戴良為刺史,海東四郡為廣州,岱自為刺史。”按照當時父亡子繼原則,如劉璋承襲劉焉的職位,士徽不會對這個配置設定滿意,果然拒不服從調動,公然自認交趾太守。舉兵發動叛亂,派軍守戍海口武裝拒吳。呂岱得到消息後便上書請求讨伐士徽反派之罪,親率三千鐵騎日夜不停地渡海前往交趾,但是軍中有人就提出異議“徽藉累世之恩,為一州所附,未易輕也。”呂岱卻持不同的意見認為能奇兵緻勝“今徽雖懷逆計,未虞吾之卒至,若我潛軍輕舉,掩其無備,破之必也。稽留不速,使得生心,嬰城固守,七郡百蠻,雲合響應,雖有智者,誰能圖之?”于是接着進軍,到了合浦,和戴良會合

一起進發,士徽聽說呂岱大軍以及兵臨城下,大為震驚,呂岱先前也已派舊友——士徽的堂弟士匡進城勸降,表示隻要服罪,“雖失郡守,保無他憂”,走頭無路之下,士徽與其兄士袛,弟士幹,士頌等六人,肉袒奉迎呂岱大軍。呂岱紛紛士氏兄弟穿上衣服,一起前至郡府。次日晨,呂岱設好帳幕,命士徽兄弟以此進入,當着滿座賓客之面,呂岱肅然起立,擁節宣讀诏書,列舉士徽罪過之後,一身令下,将士徽推出猿們斬首,并将首級通過驿站傳送武昌報捷。沒有叛亂的士氏成員如士匡也被貶為了庶人。不久士徽手下大将甘醴、桓治等人率領當地吏民反叛,呂岱奮起迎擊,大破幹、桓叛軍,至此交州平定,呂岱進一步晉升為番禺侯。

三、宣傳教化

東吳于是撤銷廣州,仍像原來那樣設定交州,呂岱仍為交州刺史。它随即在交州“改置長吏,章明王綱”,形成“威如萬裡,大小承風”局面。接着又進軍征讨九真,消滅擒獲的敵人一萬多。孫吳政權重視海外關系,呂岱還積極派遣從事在南方宣傳教化,約公元226年,“遣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通焉,其所經及傳聞,則有百數十國,因立記傳。”回國後,康泰著《吳時外國傳》,記述他出使扶南等國的見聞﹐朱應著《扶南異物志》。雖然今天兩書均已散佚,但這是已知的中國人看外國的早期重要著述之一,《水經注》《藝文類聚》《梁書》《通典》《太平禦覽》諸書有所征引,為研究中國和南海諸國早期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獻。此時,國界外的扶南王,林邑王,堂明王等,都派遣使者向吳國進貢。孫權表彰了呂岱的功勞,加封他為鎮南将軍。

雖然有史學家批評呂岱斬士徽,貶士匡是為了自己的功利,但這促進東吳政權恢複對嶺南的實際統治,而且将漢朝放棄兩百多年的海南給收了回來,穩固了中國南部疆土。孫權都下诏誇贊“自今已去,國家永無南顧之虞,三郡晏然,無怵惕之驚,又得惡民以供賦役,重用歎息。”更不用說派人到“南宣國化”,在我國曆史上可與東漢時期班超遣使通路西亞各國一事相媲美。範文瀾先生曾經在《中國通史簡編》中指出:呂岱這次外交行動開始了終于與南海的正式往來···與甘英、班勇介紹陸上西方諸國同是文化史上重大貢獻。

四、高風亮節

呂岱晚年,平定廖士叛亂之後,已經八十歲了,依然體态剛健,精力旺盛,親自處理政事。奮威将軍張承給呂岱寫信說“旦奭翼周,二南作歌,今則足下與陸子也。忠勤相先,勞謙相讓,功以權成,化與道合,君子歎其德,小人悅其美。加以文書鞅掌,賓客終日,罷不舍事,勞不言倦,又知上馬辄自超乘,不由跨蹑,如此足下過廉頗也,何其事事快也。周易有之,禮言恭,德言盛,足下何有盡此美耶!"陸遜死後,諸葛恪代替了陸遜,孫權于是把武昌分為兩部,呂岱掌管右部,從武昌到蒲圻。升任他為大将軍,封他的兒子呂凱為副軍校尉,在蒲圻擔任監兵。孫亮即位,升任呂岱為大司馬。

呂岱為官清廉忠貞,以公事為重,當初在擔任交州刺史期間,多年未能照顧到家庭,導緻家中妻子兒女饑餓貧乏。孫權知道後歎息不已,責備朝中群臣說:"呂岱出身萬裡,為國勤事,家門内困,而孤不早知。股肱耳目,其責安在?于是立即派人加倍賞賜呂岱家屬錢米、布匹、棉帛,每年有一定數目。

起初,呂岱與吳郡人徐原關系很好,徐原為人慷慨,有才能志向,呂岱知道他能成大事,贈給他服飾,和他讨論問題,後來推薦提拔他,徐原做官做到侍禦史。徐原生性忠心正直,喜歡直言,呂岱每次有過失,徐原都要勸止争論,還公開議論,有人告訴了呂岱,呂岱歎息說:“是我是以貴德淵者也”。等到徐原死去,呂岱為他哭得很傷心,說:“德淵,呂岱之益友,今不幸,岱複於何聞過?"人們談到這件事都贊美他們的友情。

公元256年,為東吳操勞一生的呂岱在武昌與世長辭,時年96歲。呂岱在彌留之際吩咐家人:“殡以素棺,疏巾布褠,葬送之制,務從約儉。”其子呂凱都一一照辦後,将父親歸葬于海陵高陽蕩。

曆代評價

“諸葛瑾、步骘……呂岱……忠于為國,通達治體。”東吳才高德茂的太子孫登臨終時上疏舉薦賢才認為呂岱隳肝瀝膽,時國家的棟梁。

陳壽評價“呂岱清恪在公。”正是肯定呂岱在職時的清廉恭謹,可當官場楷模!

西晉“洛陽三俊”之一陸機十分認同呂岱的才幹:政事則顧雍、潘濬、呂範、呂岱以器任幹職。”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寫的是:“岱時年已八十,體素精勤,躬親王事,與遜同心協規,有善相讓,南士稱之。”贊揚了呂岱和陸遜共管荊州文書時和諧互助的同僚關系。

胡三省:“當方面者,當如呂岱;委人以方面者,當如孫權。”宋元之際史學家胡三省認為孫權是善于因材授職的,呂岱也不負期望,大有所為。

參考文獻:

裴松之注 《三國志》

康泰 《扶南記》

房玄齡《晉書》

姚思廉《梁書》

胡三省注《資治通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