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臨清這些美食中帶着運河的味道

臨清,作為一個千年古縣,明清時期憑借大運河漕運興盛而迅速崛起,成為當時中國30個大城市之一,素有“富庶甲齊郡”、“繁華壓兩京”、“南有蘇杭,北有臨張”的美譽。

臨清這些美食中帶着運河的味道

攝影丨尹建忠,山東臨清會通河

歲月沉澱中,因運河而興盛的除了繁榮,也造就了花樣繁多的獨特美味。至今還流傳着這樣一個順口溜:進京的腐乳名遠揚,香油馓子酥又香,托闆豆腐稱一絕,回回的羊肚兒滿街香兒,尹閣的下水兒武德奎的餅,李家的豆沫麻辣燙,小籠燒麥窦家的包,燒餅夾肉臨清的湯……怎麼樣,擦擦口水,聽我詳細說說這些磨牙的小吃。

臨清這些美食中帶着運河的味道

臨清濟美醬菜:它的發展也曾與運河息息相關。濟美醬園原是安徽省故縣一個姓汪的,順運河而上,到臨清創辦的。開始規模很小,後來不斷發展,清代末年已擁有千口大缸。濟美醬園建立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與北京的“六必居”、保定的“槐茂”、濟甯的“玉堂”齊名,一起稱為江北四大醬園。臨清“濟美腐乳”是其傳統産品之一。清道光年間,深得朝廷賞識,是以而得名。質地細膩、味道鮮美的進京腐乳。

臨清這些美食中帶着運河的味道

托闆豆腐:據說臨清的托闆豆腐始于十萬商戶百萬民的明清時期,并且還有一個廣為傳說的典故:當時有位南方舉人坐船進京趕考,來到臨清碼頭,見是一處富庶繁華之地,便上岸觀光遊玩。正在饑腸辘辘時,他買了一塊熱氣騰騰的水豆腐,無奈兩手空空,不知怎麼吃法。這時豆腐師傅靈機一動,卸下箱子一端的擋闆,把豆腐放上去,又用刀切成小方塊,遞給了他。舉人吃過,高興地說:“真乃天下第一美味也!”後來他中了狀元,又專程來到臨清,尋訪、品嘗托闆豆腐。從此,托闆豆腐就流行開了。

其實是因為托闆豆腐吃起來簡單、便捷,營養又比較豐富,且幹濕兼顧,有吃有喝。特别符合當時在運河邊勞作的那些河工的要求。而且托闆豆腐價格合理,老百姓能吃得起。是以,一闆兩闆熱乎乎、水嫩嫩、富營養的豆腐,就開啟了上碼頭出勞力的百姓一天的希望,大家傾身撅腚吃完就走也是争分奪秒,為了趕個好活兒。

臨清這些美食中帶着運河的味道

在臨清,每天從早到晚都能看到手推車、自行車或是肩挑的小擔上,放着一大塊用白布包着的顫悠悠、水汪汪、熱乎乎的水豆腐,男女老少争相購買。尤其是早晨,街頭巷尾随處可見手捧托闆豆腐,吃得滿口香甜、津津有味的顧客。水豆腐是用上等黃豆,經脫皮、水泡後、磨成汁,用布濾出豆漿,倒入鍋中燒開,加鹵水精心點制而成。托闆豆腐白嫩、細膩、香甜,營養豐富,便于人體消化吸收,是友善可口的快餐。

臨清這些美食中帶着運河的味道

攝影丨李健 清真八大碗

臨清清真八大碗:俗稱“扣碗”,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曆史。八大碗包括清炖羊肉、扣燒羊肉、松花、圈巧閣、黃焖雞、清汆丸子、裡脊、雜拌八種菜品在内,一湯八味,滿口清香,油而不膩。

臨清這些美食中帶着運河的味道

清真八大碗的選材也十分考究,以牛、羊、雞為食材,通常采用 “扣碗”形式進行烹制,制作起來較為複雜,需事先切配,腌制,定型,澆汁兒等工序,制作過程中也很考驗廚師的刀工、手勁和耐心。經過幾百年的傳承與改良,清真八大碗已經做得非常完善,是臨清回漢飲食文化融合的結晶,同樣也是臨清人的家常菜品。

臨清這些美食中帶着運河的味道

臨清人對八大碗有着特殊的感情,無論是逢年過節還是招待親朋好友,這道菜都是首選。在當地,經營八大碗的餐館和攤位在臨清亦是随處可見,但伊林居當屬首選。伊林居飯館老闆一家都是土生土長的臨清人,自1989年開始,經過幾代人的發展,已經成為當地資質最深的清真飯館,八大碗也是來往客人必點的美食之一。

臨清這些美食中帶着運河的味道

臨清水爆肚、油爆肚:臨清地方特色小吃。爆肚的原料是羊肚和牛百葉,洗淨切成細絲,用滾燙的開水焯熟,再加上蔥花、姜末、芫荽、麻醬和濟美醬園的豆腐乳等調料,味道别具一格,脆嫩可口。臨清的爆肚用料十分講究,将羊肚分為13個部位,有散丹、肚仁、肚頸、蘑菇尖(指羊肚一部分),牛肚則分為百葉、肚仁、肚頸、一般來說,在臨清,夏春吃水爆肚,秋冬吃涮羊肉。北京平劇團來臨清演出,感到驚奇,臨清也有水爆肚,殊不知名滿北京的“爆肚馮”馮元傑就是臨清人,他在清朝末年,把臨清這一美味帶到北京,獨樹一幟,人稱“爆肚馮”。

臨清這些美食中帶着運河的味道

捶雞面 攝影丨朱國偉

臨清捶雞面:用雞脯肉用刀背斬茸捶打做成,蛋清、面粉、水和成較硬的面團,再擀成細面條。煮熟後加鹽、味精,澆上三合湯(雞肉、鴨肉、牛肉熬成)。面絲雪白,柔韌光滑,湯色清亮,制作精細,嫩滑可口,味道獨特,營養價值高,有“吃雞不見雞”的說法。

臨清這些美食中帶着運河的味道

攝影丨尹建忠 十香面,吃飯的儀式感

什香面: 作為臨清的名吃,也叫做“十香面”,深受當地群眾和遠道而來的遊客的喜愛。據民間相傳:該面在清朝乾隆皇帝南巡路經臨清時,曾享用過并親自為其賜名。相傳至今,已成臨清最具運河文化特色的代表主食之一。

臨清這些美食中帶着運河的味道

這十香面,首先是筋道爽口的面條,面條是純手工擀制,在和面的時候加入雞蛋等其它調料,擀出的面條筋道、爽口,特别是使用本地小麥,以坊間老石磨磨出來的不加任何添加劑的面粉為原料,口感更佳,營養更豐富。并且在煮面條的時候,水和面量的比例适當,火候也适中,是以經過精心煮調的面條是滑爽的,吸溜一口面條,特别爽口,嘴巴特别容易被這爽口的面條所滿足。

臨清這些美食中帶着運河的味道

再就是豐盛的菜碼了,菜碼分為蔬菜、醬菜、調味料和鹵這四大類。各類菜碼散發着誘人的香味,空氣中夾雜着各類蔬菜、醬菜、調味料、鹵還有湯料的清香。菜碼的主要蔬菜有:黃瓜、茄子、西葫蘆、綠豆芽、韭菜、蒜薹、菜豆角等,主要醬菜有:醬瓜、鹹胡蘿蔔、鹹疙瘩、腌韭菜花等,這些醬菜均采用以“進京腐乳”而名噪京城的江北四大醬園之一的臨清“濟美”醬園所産醬菜,佐以調味料有:“濟美”香醋、芝麻鹽、芝麻醬、蒜泥等,鹵有蕃茄雞蛋鹵和肉鹵兩種。

臨清這些美食中帶着運河的味道

将面條夾入碗中,再按照個人口味,分别加入蔬菜、醬菜、調味料和肉素鹵,最後将面條與菜碼拌勻後,即可享用這人間美味了。一時間,原來隻有勁道的面條的碗裡仿佛堆起了小山,色香味俱全,面條勁道加之菜碼齊全、葷素搭配合理,低油、低鹽,富含人體所需的鈣、鉀及多種維生素,美味可口且營養豐富。将爽口美味的面條和各種菜碼放入嘴裡的那一刻,味蕾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