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唱《敕勒歌》的斛律金如今還有後裔,全國約有1700多人,已成漢族

1000多年前,此敕勒人唱響《敕勒歌》,如今,其後裔在全國有1700多人,已成漢族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唱《敕勒歌》的斛律金如今還有後裔,全國約有1700多人,已成漢族

斛律金,字阿六敦,今山西朔州人,敕勒族。他就是這首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已知的最早歌唱者,《北齊書》為人們記載了他歌唱這首敕勒民歌的經過:公元546年,北齊開國皇帝高歡率兵十萬從晉陽南向進攻西魏的軍事重鎮玉壁(今山西南部稷山縣西南),折兵七萬,傳回晉陽途中,軍中謠傳其中箭将亡,高歡帶病強自設宴面會大臣。為振軍心,他命部将斛律金唱《敕勒歌》,遂使将士懷舊,軍心大振。

唱《敕勒歌》的斛律金如今還有後裔,全國約有1700多人,已成漢族

讓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的是,斛律金将軍如今還有後裔1717人,主要居住在山西、内蒙古以及湖南、湖北和北京、上海等地。10月5日,斛律氏文化研究會斛律國瑞告訴我們,1717人主要集中于山西介休市和呂梁市,介休市大約有500人,呂梁市大約有1000人,其餘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以及湖南湖北等地,而上海與北京等地剛是近些年來打工并定居的,大約150人。

唱《敕勒歌》的斛律金如今還有後裔,全國約有1700多人,已成漢族

據《北齊書》記載:天統三年(567年),斛律金去世,時年八十歲。武成帝在西堂為其舉哀,繼而後主高緯又在晉陽宮為之舉哀。朝廷賜假黃钺、使持節、都督朔定冀并瀛青齊滄幽肆晉汾十二州諸軍事、相國、太尉公、錄尚書、朔州刺史,酋長、鹹陽郡王等官爵如故,還賜錢百萬,谥号武,其子斛律光嗣繼。斛律金死後五年,由于奸臣進讒,皇帝昏庸,遂使其子斛律光遭誣,斛律金家滿門被害。

斛律國瑞告訴我們,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幸存下來的斛律氏人由複姓變單姓,以“斛”為姓流落民間。他們在心裡銘記着先輩的功績與榮耀,開始于曆史的長河裡變得默默不語。

唱《敕勒歌》的斛律金如今還有後裔,全國約有1700多人,已成漢族

張壁古堡,位于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村,是我國現有較為完好的一座融軍事、居住、生産、星象、宗教活動為一體的古代袖珍“城堡”,它集中了夏商古文化遺址、北朝道地、金代墓葬、元代戲台、明清民居等許多文物古迹,特别是北朝古道地、可汗廟、琉璃碑等為全國罕見。有趣的是,在張壁古堡可汗廟中供奉的不是神而是人,而人是誰?在當地的文史研究中,有很多的說法。對此,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慶捷先生撰文稱或為斛律光。

唱《敕勒歌》的斛律金如今還有後裔,全國約有1700多人,已成漢族

張先生說,關于入廟标準,先秦已經制定,即《禮記·祭法》所載:“夫聖王以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具體來說,“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勞定國”、“能禦大災”、“能捍大患”這五條标準,至少需要達到一條,方可入廟享受供奉。總而言之,是對國家民族作出較大貢獻的人,才可以享受後人祭祀。

唱《敕勒歌》的斛律金如今還有後裔,全國約有1700多人,已成漢族

“以此為标準考察學者提出的可汗神原型,高歡及其“朔州軍人”位高德鮮,無大功于民,過于牽強;隋末劉武周不是遊牧民族成員,盡管有過“定陽可汗”稱呼,僅僅虛有其名,昙花一現;初唐突厥人突利可汗什缽苾,離入祠标準甚遠,難以入選,更無理由流傳千年。最後是斛律光,斛律光是國之名将,保民安邦,勞苦功高,達到以勞定國、 能捍大患的入祠标準,在沒有發現有關可汗祠祭祀對象的新證據前,斛律光的可能性最大,有必要做進一步考察。”

唱《敕勒歌》的斛律金如今還有後裔,全國約有1700多人,已成漢族

斛律光(515年—572年),字明月,朔州敕勒部(今山西朔州)人,北齊名将、軍事家。他的祖父斛律大那瓌為北魏光祿大夫、第一領民酋長,他的父親正是歌唱《敕勒歌》的斛律金。

自從少年從軍後,斛律光不曾違背規章,而使鄰敵聞風喪膽,這當時的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唐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顔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北齊右丞相鹹陽王斛律光”。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将設廟,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斛律光。 而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将傳》中,斛律光亦位列其中。

唱《敕勒歌》的斛律金如今還有後裔,全國約有1700多人,已成漢族

斛律國瑞告訴我們,與張慶捷先生的說法對應的是,在呂梁與介休都有着“斛家灘”這樣的地名,那裡也曾是斛律後裔的聚集區。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後,變為單姓的斛律家族不但複修了家譜,還在介休西湛泉村興建了斛律文化博物館、成立了斛律文化研究會,有人甚至提出恢複複姓。隻是因為年代久遠,他們現在已經成為了“漢族”,在生活習俗等名個方面與漢族人無異。(注:本文圖檔由斛律國瑞提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