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商人施建祥。
在1999年通過收購一些破産的企業,逐漸建立起了快鹿系版圖,後來涉足網貸領域。
它的資金鍊斷裂是因為葉問3的票房造假行為。
原本施建祥為了玩轉資本遊戲,花了2萬買下葉問3的大陸發行權,然後通過收購電影公司的方式,改名成為葉問3的發行方。
這樣一來,就導緻葉問3的票房和他控股的公司股價挂鈎,這樣的話,因為票房上漲就會帶動公司股價的上漲。

在打着這樣的算盤時,還通過一些管道,以衆籌、P2P的形式出賣和電影相關的收益權,轉讓理财産品。徐U盾哦哦普通使用者為此掏出了大把的鈔票,僅僅在蘇甯衆籌平台上就超過了4000萬。
也就是意味着,施建祥從一開始投資葉問3的資金其實就是來自于将票房的收益權打包成P2P和衆籌産品賣給想做理财的人。
這些錢在理财産品到期之後這些錢在理财産品到期之後不但要還給投資者,還要付給投資者8%的固定年化收益,還要給出與票房挂鈎的浮動收益。
電影播出後的場場爆滿,原本人們都以為一部票房大片就要誕生了。但是就有網友曬出了某電影院的售票情況,就連幾個不太引人注目的影院都超過了北上廣,甚至原本無人知曉的鹽城影院都爆出50萬。
假票房事件一時間就讓他置于風暴中心,很多的投資人要求兌付,很快,他就辭去了手上職位,奔赴美國。
後來又因非法集資434億餘元,造成近4萬名被害人巨大經濟損失。總之,他的商業道路原本是很平坦的,但是由于經營手法的問題讓自己财迷了心竅,走上不歸路。
有網友說,這個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被騙的人貪心,隻要你不貪心,安安穩穩的賺銀行利息,神仙也騙不到你。
又有網友說,金融創新是手段,後期資本營運才是資本家本質,但不可否認那幾年經濟高漲時好多人放債獲利可觀,假如你有一百萬,絕對不會存銀行靠那點利息。但是錯了就是錯了,資本家還是要注意經營手段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