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Bagehot,Banyan,Chaguan……《經濟學人》的這些單詞有何深意?

文 / 王不留(微信公衆号:王不留)

我們閱讀經濟學人時,有沒有注意到有些标題前有這麼一些詞:Banyan、Chaguan、Bagehot……

查詞典,你會發現這些單詞的意思與文章主題并不沒有直接關聯。

這是為什麼呢?

帶着疑問,我直接在Google查詢“the economist Banyan”。

Bagehot,Banyan,Chaguan……《經濟學人》的這些單詞有何深意?

在維基百科,我查到了Banyan是一個column。文章也将單詞進行了說明。

Bagehot,Banyan,Chaguan……《經濟學人》的這些單詞有何深意?

現在知道Banyan、Chaguan、Bagehot……這些單詞其實是屬于專欄名字,那麼《經濟學人》搞這個專欄有什麼用呢?或者說 這些專欄有什麼意義?

任何困難阻止了一顆充滿好奇的心,繼續搜尋,用Google查詢“the economist column”。

Bagehot,Banyan,Chaguan……《經濟學人》的這些單詞有何深意?

很輕松找到一篇官方部落格,好像是對專欄的說明。

Bagehot,Banyan,Chaguan……《經濟學人》的這些單詞有何深意?

但是,要付費閱讀!

怎麼辦?

對于一名IT從業者來說,這不算什麼,秀一個簡單方法。

以Chrome浏覽器為例。

單擊浏覽器右側的3個點圖示,在彈出的菜單裡,點選“打開新的無痕視窗”選項。

Bagehot,Banyan,Chaguan……《經濟學人》的這些單詞有何深意?

打開一個無痕視窗。将要閱讀的《經濟學人》文章連結粘貼在網址欄,然後回車。

Bagehot,Banyan,Chaguan……《經濟學人》的這些單詞有何深意?

這樣就打開網頁了,然後立刻點選下圖右側的X号。

Bagehot,Banyan,Chaguan……《經濟學人》的這些單詞有何深意?

X号的作用是停止加載。這樣就可以看到文章的全文。

Bagehot,Banyan,Chaguan……《經濟學人》的這些單詞有何深意?

當然,如果讀者有錢,建議付費閱讀,支援知識産權。

這篇部落格文章對專欄的意義做了簡單說明。

Bagehot,Banyan,Chaguan……《經濟學人》的這些單詞有何深意?

大緻意思就是:《經濟學人》的作者都是匿名的,但這些專欄(如 Bagehot, lexingtong, Schumpeter)通常暗示這個專欄是(幾乎總是)同一個作者寫的。

打個很不恰當的比喻:《經濟學人》通過這種專欄區分某些文章是集體創作還是個人創作。

可是,為什麼Lexington在美國版塊出現?Buttonwood在金融與經濟版塊出現呢?

從總體上看,使用這些詞作為某版塊下的專欄名稱,是具有各個版塊比較有代表性兼具内含性的某些人物或者事物,就如我們漢語一種修辭手法,借代。

接下來,我們細數下這些專欄。

1. Bagehot (白芝浩,英國版塊) — named for Walter Bagehot nineteenth-century British constitutional expert and early editor of The Economist. From July 2010 until June 2012 it was written by David Rennie.白芝浩(Walter Bagehot)

為紀念《經濟學人》曆史上最偉大的主編沃爾特•白芝浩。他是英國最著名的經濟學家、政治社會學家和公法學家之一。

後人認為,白芝浩是《經濟學人》曆史上最偉大的主編,“或許是《經濟學人》的編輯們永遠試圖接近但無法超越的楷模”。

Bagehot,Banyan,Chaguan……《經濟學人》的這些單詞有何深意?

2. Charlemagne (查理曼,歐洲版塊) — named for Charlemagne, Emperor of the Frankish Empire. It is written by Anton La Guardia.

查理曼大帝(公元742-814年),或稱為查理,卡爾大帝,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的創始者。他幾乎統治了整個西歐領土,并于公元800年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Holy Roman Emperor),亦即“第二羅馬帝國”。

他在行政、司法、軍事制度及經濟生産等方面都有傑出的建樹,并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是他引入了歐洲文明,他被後世尊稱為“歐洲之父”。歐洲闆塊是以就選用了這個名字。

3. Lexington (萊克星敦,美國版塊) — named for Lexington, Massachusetts, the site of the beginning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 From June 2010 until May 2012 it was written by Peter David, until his death in a car accident.

萊克星頓,美國馬薩諸塞州一小鎮。1775年4月的一個清晨,這裡傳來了美國獨立戰争的第一聲槍響,拉開了美國獨立戰争的序幕。

4. Banyan (菩提,亞洲版塊) — named for the banyan tree, this column was established in April 2009 and focuses on various issues across the Asian continent, and is written byDominic Ziegler.

選擇菩提(Banyan)作為專欄名,是因為《經濟學人》認為菩提最能代表泛亞形象。

一則菩提樹與佛教淵源頗深,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靜坐7個日夜後,大徹大悟;再則由于印度西部古吉拉特商人往往在菩提樹樹蔭下買賣交易,菩提樹也是以而得名,是以《經濟學人》認為菩提樹是亞洲公德心和物質文明的雙重象征。

在亞洲,菩提還與公共事務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也是他們選擇的理由之一。

Bagehot,Banyan,Chaguan……《經濟學人》的這些單詞有何深意?

5. Baobab (猴面包樹,非洲及中東版塊) — named for the baobab tree, this column was established in July 2010 and focuses on various issues across the African continent.

這個詞是猴面包樹,這種樹在非洲很普遍,樹名的由來,在非洲有兩種說法。一種說,這是黑非洲土著人的稱謂,意為"瓶狀樹"。另一種說法,認為這是從一個阿拉伯語詞彙演變而來。這樣,中東和非洲都包括進去了。

6. Bello (貝略,美洲版塊) —  named for Andrés Bello, a Venezuelan diplomat, poet, legislator and philosopher, who lived and worked in Chile.[80] The column was established in January 2014 and is written by Michael Reid.

取自19世紀委内瑞拉思想家安德烈·貝略。

Bagehot,Banyan,Chaguan……《經濟學人》的這些單詞有何深意?

7. Chaguan (茶館,中國版塊) — named for Chagua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ea houses in Chengdu, this column was established on 13 September 2018.

這個名字的初衷是,就像舊中國的傳統茶館一樣,這個專欄将是一個休息片刻、交流思想的地方。

茶館傳統上是一個私人的公共空間,知識分子可以在這裡辯論,商人可以在這裡舉行商業會議,或者富商可以與勞工、學生、下班士兵、律師甚至歹徒一起喝茶。

Bagehot,Banyan,Chaguan……《經濟學人》的這些單詞有何深意?

8. Johnson (約翰遜,圖書和藝術版塊) — named for Samuel Johnson, this column returned to the publication in 2016 and covers language. It is written by Robert Lane Greene.

Johnson來自于現代英文字典之父Samuel Johnson。此專欄主要讨論和語言有關的話題,小到一個詞一個文法點,大到寫作風格語言現象。

9. Prospero (普洛斯彼羅,圖書和藝術版塊) — named after the character from William Shakespeare'splay, The Tempest, this column reviews books and focuses on arts-related issues.

來自莎士比亞著名的戲劇《暴風雨》當中的一個角色,以此代表圖書和藝術。

10. Babbage (巴貝,科學和技術版塊) — named for the inventor Charles Babbage, this column was established in March 2010 and focuses on various technology related issues.

巴貝是英國著名的數學家和經濟學家。

11. Schumpeter (熊彼特,商業版塊) — named for the economist Joseph Schumpeter, this column was established on September 2009 and is written by Adrian Wooldridge.

約瑟夫·熊彼特是一位有深遠影響的政治經濟學家,因主張自由主義資本經濟制度,與凱恩斯理論間互相對立。

Bagehot,Banyan,Chaguan……《經濟學人》的這些單詞有何深意?

12. Bartleby (巴特爾比,商業版塊) — named after the titular character of a Herman Melville short story, this column was established in May 2018. It is written by Philip Coggan.

這個名字來自Herman Melville的短篇小說Bartleby the Scrivener,餘光中先生曾把它譯為《錄事巴托比》。這個短篇講的是Bartleby的故事。他在華爾街為一位律師工作,話不多,本分老實,活兒幹得也很漂亮。不過突然有一天,他開始拒絕做老闆給他安排的任務,後來甚至就在辦公室裡呆着,拒絕任何工作。他拒絕的方式也很奇葩,軟硬不吃,每次都幽幽地、語調乏力地說:”I would prefer not to." (恕難從命)

Bagehot,Banyan,Chaguan……《經濟學人》的這些單詞有何深意?

13. Free Exchange (自由交流,财經版塊) — a general economics column, frequently based on academic research, replaced the column Economics Focus in January 2012

作者每周結合理論與執行個體,分析世界經濟的變化。

Bagehot,Banyan,Chaguan……《經濟學人》的這些單詞有何深意?

14. Buttonwood (梧桐,财經版塊) — named for the buttonwood tree where early Wall Streettraders gathered. Until September 2006 this was available only as an on-line column, but it is now included in the print edition. It is written by Philip Coggan.

這個詞本身是梧桐樹的意思,梧桐取名自《梧桐樹協定》(Buttonwood Agreement),1792年5月17日,24個在街頭買賣股票的經紀人聚集在華爾街68号門前那棵梧桐樹下,經過讨論達成協定——簽約者之間進行債券交易時彼此享有優惠,傭金比例統一、固定。

該協定具有中世紀行業協會的性質,是美國銀行業第一個行業自律檔案,而“Buttonwood”也成了證券業的代名詞之一。

梧桐專欄從前僅是《經濟學人》的線上專欄,2006年9月才在雜志中出現。

Bagehot,Banyan,Chaguan……《經濟學人》的這些單詞有何深意?

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這些詞都會出現在各個版塊最後一篇文章,應是雜志的特意安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