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施行德政、廣得民心,是最具潛質的皇位繼承人,卻被親哥哥逼死

西晉時期,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于公元280年滅東吳,結束了中華大地半個多世紀的軍閥混戰局面,這是司馬炎的重要曆史功績。司馬炎稱帝早期也曾勵精圖治,推行了很多變革,他主持編纂的《泰始律》就是我國古代非常重要的法律,對後世影響很大。不過司馬炎早期的勤政遮蔽不了他習于安樂,貪戀奢華的本性。統治的中後期,司馬炎“怠于政術,耽于遊宴”,搞得朝堂烏煙瘴氣。司馬炎這樣一個善于僞飾的人,自然也不是堂堂正正坐上皇位的。今天要說的人物,就是早年被司馬炎用陰謀排擠掉的真正皇位繼承人,司馬攸。

他施行德政、廣得民心,是最具潛質的皇位繼承人,卻被親哥哥逼死

司馬攸小司馬炎十二歲,兩人都是司馬昭的兒子。兩人小時候,司馬攸更聰明伶俐,更得司馬昭偏愛。司馬昭考慮立世子的時候,偏向于立司馬攸為世子。但是從封建禮數上講,家族立嗣應該立從司馬昭的兄長,司馬師的兒子中挑選,但司馬師無子。于是司馬昭為了向天下表明天下是司馬師打下來的,便将司馬攸過繼給司馬師一支,提前為立嗣做準備。雖然司馬炎的學識、才能比不上弟弟司馬攸,但司馬炎的心機比弟弟更勝一籌,他極力拉攏、巴結司馬昭身邊的要臣,通過他們為自己說好話,作手段。最終,司馬昭在死前三個月才正式确定司馬炎為世子。公元265年,司馬昭去世後,司馬炎繼承相國和晉王。鹹熙二年年底,曹奂屈從于滿朝文武大臣的壓力,同意禅讓帝位于晉王。而本應稱帝的司馬攸被司馬炎封為齊王。

他施行德政、廣得民心,是最具潛質的皇位繼承人,卻被親哥哥逼死

司馬攸第二次差點繼承帝位是晉武帝晚年時。原來,司馬炎的長子司馬衷是近于白癡的低能兒。他除了享樂之外,什麼事也不懂,鬧出的笑話很多。有一次,司馬衷遊華林園,聽到蛤蟆叫,問左右侍者說:“這個叫喚的東西是公家的,還是私人的?”後來聽到天下發生災荒,百姓餓死不少,他竟說道:“他們為什麼不吃肉粥呀?”對于太子的庸劣,一些朝臣頗以為憂。尚書令衛瓘假借酒醉,提醒司馬炎注意,太子不堪為嗣。尚書張華博學多識,名重一時,被人們推崇為有三公之才,司馬炎對他也很器重。司馬炎曾偶然問起他對繼承人問題的看法,張華如實回答說:“如論才幹、德望和親緣關系,沒有比齊王更合适的人了。”朝臣們的這些意見,使司馬炎很反感。他故意把一件公文拿到東宮交由司馬衷處理。太子妃賈南風是有野心的女人,當然不甘心權力易手。她忙托人代作答案,并由太子親手謄寫清楚,然後再交給皇帝。司馬炎以此作為證據來堵衛瓘的嘴。他還把張華調離朝廷,打發到幽州去了。

他施行德政、廣得民心,是最具潛質的皇位繼承人,卻被親哥哥逼死

另一邊,司馬攸也為争取到繼承皇位的資格煞費苦心。按規定,王國吏屬的衣食皆由國家供給,司馬攸卻上表稱衣服糧食足夠,不必由禦府供給。他還把租稅收入分給下屬,遇到水旱災荒,又用糧食赈貸饑民,到豐年歸還時,隻收原數的十分之八。對于軍國大計,無論是上表,還是當面議論,司馬攸都做得十分得體,因而得到許多朝臣的擁戴。他們希望接替司馬炎皇位的是司馬攸,而不是那位白癡太子。

他施行德政、廣得民心,是最具潛質的皇位繼承人,卻被親哥哥逼死

司馬炎嫉恨司馬攸的才幹和威望。對于司馬炎想傳位于子的意思摸得很清楚的荀勖和馮紞,乘機挑撥說:“群臣皆歸心齊王,陛下萬歲後,太子很難嗣位。陛下如果不信,可以讓齊王外出,必然舉朝反對。”果然,司馬炎調司馬攸去青州的诏書一下,許多大臣上表谏阻。司馬炎又氣又惱,貶斥了一些人,其中包括他的兩個女婿:王濟和甄德。次年正月,他又将幾個上表的博士,收付廷尉科罪,多虧尚書夏侯駿等人出面辯駁,才免去他們一死。

他施行德政、廣得民心,是最具潛質的皇位繼承人,卻被親哥哥逼死

太康四年(283)三月,司馬炎催促司馬攸啟程赴任。司馬攸憤怒成疾,乞求寬限日期。司馬炎派禦醫察看病情。禦醫謊稱齊王無病,于是司馬炎再次下诏催。司馬攸隻好帶病辭行,半路嘔血而亡。

至此,縱有多數文武大臣的支援,司馬攸也又一次失去了稱帝的機會。司馬炎知道齊王不是裝病後,懲辦了幾個禦醫,以塞罪責。雖然親手逼死了親弟弟,司馬炎的心裡也未必愧疚,因為他掃清了司馬衷繼位的障礙。而司馬炎排斥賢良,違逆民心的做法也為天下大亂埋下禍根。

繼續閱讀